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據美聯社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當地時間2月1日表示,美俄就烏克蘭戰爭進行談判時將烏克蘭排除在外將是 “非常危險的”做法,他敦促基輔和華盛頓之間進行更多討論,以制定停火計劃。
澤連斯基2月1日在基輔接受美聯社專訪 圖/美媒
美聯社提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1月31日表示,美國和俄羅斯官員 “已經在談論”結束戰爭的問題,他的政府已經與俄羅斯展開了 “非常認真的 ”討論。不過,特朗普沒有詳細說明討論內容。
據報道,就此,澤連斯基2月1日在基輔接受美聯社專訪時表示,“他們(美俄)可能有自己的關係,但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談論烏克蘭問題,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危險的。”
澤連斯基說,他的團隊已經與特朗普政府進行了接觸,但這些討論還停留在 “一般層面”上。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美烏將舉行面對面的磋商,以達成更詳細的協議。“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澤連斯基補充說,特朗普在就職後的幾周內似乎專注於美國國內的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
美聯社稱,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已持續近三年,局勢正處於關鍵節點。特朗普承諾在其上任後六個月內結束戰爭,但俄烏雙方分歧很大,目前還不清楚如何才能達成停火協議。
據塔斯社報道,特朗普1月31日還重申,他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此前表示,俄方仍然願意與美方進行總統級別的溝通,但尚未收到美方就此提出的任何要求。
延伸閱讀
被認為“擅長做交易”的特朗普一度在競選期間叫囂對華加徵60%關稅,如今就任美國總統後,他先丟擲10%關稅施壓中國,又宣稱“寧願不對中國加徵關稅”,中美關係“非常良好”,似乎對達成交易持開放態度。
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態暗含著哪些政策考量與訴求?如何評估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的“起手式”?觀察者網連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龔炯,帶來解讀。
【整理/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特朗普正式上臺後,在對華加徵關稅問題上的表態比之前預期的更溫和,被一部分外媒形容為“釋放出談判訊號”。但是各方看法不一,您對此做什麼解讀?
龔炯:首先,我認為特朗普還是會加徵關稅的,但是不會如同他之前威脅得那麼多。目前看到的報道是他們在討論從2月1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考慮到特朗普同時威脅對加拿大、墨西哥加徵25%的關稅,對歐盟也要加徵關稅,可以說是“一視同仁”,如果他最終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我個人認為這在中國的承受範圍之內。
一方面,確實如你所說,特朗普的態度相比之前出現了一定的軟化,這是一個因素;另一方面,我想這些表態也與特朗普目前希望在俄烏衝突的問題上爭取中國的合作有關。
首先是俄烏戰爭的問題,特朗普的目標很明確,為了能夠實現停戰,他需要對俄羅斯施加壓力。烏克蘭是美國可以掌控的,美國只要一叫停軍事援助,烏克蘭馬上就打不下去了。但美國無法掌控俄羅斯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來說,俄羅斯不願意現在就停戰。而如果要對俄羅斯施加壓力,特朗普需要考慮以下幾件事情。
圖為俄軍公佈的作戰畫面 圖/央視新聞
第一是要把油價打下來。特朗普提出美國國內要大量增產石油,大量地出口,把供給拉上去,降低世界油價。另一方面,特朗普會向沙特施壓,要求海灣產油國增產、把油價降下來。如果世界油價降低,將對俄羅斯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打擊。因為中央政府的石油出口收入是俄羅斯維持戰爭的重要支柱。
第二,特朗普試圖施壓中國對俄羅斯採取一定的貿易限制,阻止中國向俄羅斯出售一些比較重要的商品。所以,透過對俄羅斯經濟製造一定的壓力,迫使俄羅斯尋求停戰,這是特朗普的目的,而在這個問題上他需要中國的合作。我們看到特朗普上臺以後,中俄領導人很快在21號進行了視訊通話,就是有維持中俄之間溝通與互信的意義。
此外,特朗普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確實希望在中美貿易領域,中方能大量採購美國的產品,包括石油天然氣,來削減美國的雙邊貿易赤字。這是特朗普在上臺之初打出了看似對華稍顯友好的一張牌的部分原因。
觀察者網:特朗普對各國“無差別威脅加稅”的背後,有分析認為他希望利用關稅的收入來彌補在國內推行減稅政策的差額。但這種觀點在經濟學界引發了很大爭議。您認為這是特朗普關稅威脅的主要目標,還是他希望在別的(如移民、責任分擔)議題上換取對方的讓步?
龔炯:將關稅作為美國聯邦稅收體制中的一個重要來源,未必無法代替所得稅能夠提供的收入。我想特朗普的這種想法是認真的。
比如,特朗普目前的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就非常鮮明地主張這種觀點。他曾經宣稱,對華加徵關稅相當於“美國賺4000億美元”,非常的荒唐,但這確實是他的看法。
特朗普過渡團隊聯席主席、億萬富翁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被提名為商務部長人選
特朗普還在就職演講中宣佈成立“外部稅收局”(External Revenue Service),因為美國國稅局的全稱是“內部稅收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他現在設定這個明顯針對國際貿易的稅收機構,說明特朗普對待這個想法是非常認真的。而且特朗普不單對中國加關稅,還對墨西哥、加拿大這些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以及歐盟都威脅加關稅,我估計接下來特朗普也會對越南加徵關稅。這些加起來的關稅收入總額並不小,雖然要完全替代國內所得稅的收入並不現實。
當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種主張是完全違背經濟學原理的。關稅對貿易量會產生很大影響,肯定也會影響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特朗普試圖透過加徵關稅解決國內稅收問題的想法很荒唐,但是不排除關稅會部分替代他的國內所得稅收入,畢竟他要加的關稅量確實不小。
觀察者網:特朗普的內閣人選及支持者來自不同的利益集團,彼此之間與內部的矛盾是否會影響到他的政策推行?比如之前“矽谷右翼精英”與“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派圍繞高技術外籍人才簽證H-1B爆發了爭議,馬斯克也對特朗普支援成立的“星際之門”計劃潑了冷水。
龔炯:首先,特朗普的身邊有不同的人試圖影響他,這些人彼此的觀點不一致,但最終的決策肯定是特朗普本人來做,要看最終他聽進去誰的影響。外界目前還很難判斷。
其次,我覺得美國“矽谷”方面沒有什麼“共同利益”這一說,科技寡頭彼此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有不同的利益,這很正常。要說最大公約數,就是他們對於“美國優先”、能夠促進美國國內的投資與技術發展的政策都是支援的,包括在特朗普“小政府”理念下對人工智慧產業的去監管化,也是支援的。馬斯克對“星際之門”專案的批評也很正常,畢竟他自己的企業沒參與進來,他跟OpenAI的CEO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也是競爭對手關係。
最後,在是否支援科技人才移民上,我認為特朗普的態度其實比較開放。他說他反對的是非法移民,不是全部的移民。而且特朗普確實有點種族優越主義,展現出他比較反對“低技術移民”的態度,但是“高階技術人才”他未必不歡迎。
觀察者網:關於加徵關稅將導致通脹上升的問題,美國社會是否已經形成接受的共識?摩根大通集團董事長傑米·戴蒙最近表示,“國家安全比通脹要優先那麼一點”,美國人應該“接受”關稅的影響。
龔炯:特朗普面對通脹問題的解決方案一是希望油價能降下來,因為油價與許多產品的價格存在連鎖反應。而且油價是直接反映到路邊加油站的一個價格,在美國人看到十分顯眼。特朗普眼中的通脹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加油站,一個是超市雜貨店。超市裡商品的價格也一定程度上與油價有關。
至於關稅是不是會引起通脹,我覺得特朗普肯定是知道的。美國有這麼多的商品需要進口,加關稅怎麼可能不導致漲價?所以他心裡應該知道,但肯定不願公開承認。
我認為現在對美國公眾講這個敘事會有點荒唐,讓人覺得特朗普不夠嚴肅。所以他的口風稍微變了一點,意思是通脹多一點其實也沒關係,因為美國要把關稅作為一種政策工具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外界也不用指望關稅會取消。
觀察者網:此前有美媒傳出訊息稱特朗普希望上任100天之內受邀訪華,這是他為談判要價釋放的一種煙霧彈嗎?特朗普可能會想要談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龔炯:我覺得這次訪問是有可能實現的。當然這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雙方能否達成共識。從中方的角度來說,希望能透過特朗普的訪問(如果成行的話)來穩定中美關係。當然在此之前,美方肯定會給出他們的要價,中方也會有相應的訴求,要看雙方最終能不能談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