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梓瑜】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4日稱,若不能保證快速加入北約,那麼烏克蘭應被“歸還”核武器。對此,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的俄烏衝突問題特使基思·凱洛格當地時間6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烏克蘭重獲核武器一事“不可能發生”。
當地時間6日,凱洛格接受採訪時稱,烏克蘭重獲核武器一事“不可能發生” 圖源:福克斯新聞網
福克斯新聞網援引凱洛格的話稱,用核武器重新武裝烏克蘭是不可能的。“他們拿回核武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凱洛格說,“說實話,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記住,總統(特朗普)說過,我們是一個有常識的政府”,凱洛格表示,“當有人說這樣的話時,要考慮結果或可能性。這就是運用常識”。
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曾繼承大量核武器。然而,在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和英國於1994年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後,烏克蘭所有核武器已運往俄羅斯或被銷燬。
對於近來國際輿論關注的俄烏和談問題,澤連斯基1月21日在達沃斯論壇上要求至少部署20萬歐洲盟軍才能執行和平協議。澤連斯基表示,任何和平協議都取決於西方的安全保障,而“最好的保障”是讓烏加入北約。他批評稱,西方有關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許多承諾仍然是空話。俄新社稱,普京1月20日在俄聯邦安全會議上表示:“我們對與美國新政府就烏克蘭衝突展開對話持開放態度。這裡最重要的是消除危機產生的根源。就解決局勢本身,我想再次強調:其目標不應是短暫的停火,也不應是為了給予烏克蘭重新部署力量、重新武裝的某種喘息機會,以便日後繼續衝突,而應是基於尊重生活在該地區所有人民和各民族合法利益的長期和平。”
延伸閱讀:
綜合路透社、美聯社報道,對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日提出“四方和談”提議,俄羅斯克里姆林宮2月3日回應稱,目前討論該提議為時過早,並表示澤連斯基無權舉行此類會談。
報道稱,澤連斯基上週六(當地時間2月1日)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希望看到美國、烏克蘭和俄羅斯在談判桌上……坦白說,歐盟的聲音也應該在其中。”他還稱,美俄在排除烏克蘭的情況下就俄烏衝突進行談判將是“非常危險的”做法。
路透社稱,就在澤連斯基發表上述言論前,美國總統特朗普1月31日表示,美俄已就烏克蘭問題進行了接觸。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3日被問及澤連斯基上述言論時回應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以任何嚴肅的方式討論過談判參與者的可能構成。”“到目前為止,我們仍認為,烏克蘭總統無權舉行此類會談,”佩斯科夫補充稱。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 資料圖 圖源:外媒
路透社提到,俄方一直主張,由於戒嚴令生效,澤連斯基在2024年任期結束時未能合法連任,這意味著他沒有簽署和平協議的合法權力。但烏方拒絕接受這一說法。佩斯科夫說:“在法令仍然有效的情況下,討論(和平談判)參與者的可能構成可能有點操之過急。”
特朗普稱俄美對話“已經開始”,澤連斯基反對將烏克蘭 “排除在外”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政府已經與俄羅斯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非常嚴肅”的討論,他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很快會採取“重大行動”來結束俄烏衝突。但特朗普沒有透露美俄進行接觸的細節,也迴避了關於他是否已經與普京直接溝通的提問。
此外,關於美國對當前俄烏衝突的立場,特朗普的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近日的表態引發關注。他表示,預期數月內能夠達成俄烏停火協議,並希望烏克蘭在今年年底前舉行大選。
按照路透社的報道,特朗普政府有意把推動烏克蘭同意舉行大選,作為與俄羅斯實現“初步停火”掛鉤,並把推動實現“長期停火”交由烏克蘭新政府負責。
路透社報道截圖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美國政府有意把烏克蘭大選與俄烏停火“掛鉤”。
去年,烏克蘭政府以處於戰時狀態、不能如期舉行大選為由,推遲了大選時間。俄羅斯對此一直持批評立場。特朗普政府此時提出這個方案,實際上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要以此來迎合俄羅斯的想法,讓俄羅斯在美國推動的所謂“和平談判”過程中予以配合。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對當前烏克蘭政府的不滿。特朗普還沒有正式上任之前,烏克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透過各種方式向特朗普施加影響。在特朗普政府看來,美國希望未來一段時期烏克蘭內部發生變化,這更有利於特朗普政府實現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目標。
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有關俄美對話的表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當地時間2月2日表示,反對把烏克蘭排除在美俄對話之外,主張烏、美、俄三方共同參與相關談判。
澤連斯基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稱,將烏克蘭排除在談判之外“非常危險”。
美聯社報道截圖
崔洪建分析認為,烏克蘭希望透過參與俄美之間的對話,避免自身陷入被動。
介入到美俄雙方的對話,形成烏美俄的三方對話,這是烏克蘭政府非常強烈的訴求。因為烏克蘭是直接當事方,如果僅僅由美俄雙方達成解決方案,然後再迫使烏克蘭接受,就不能實現澤連斯基政府的主張。
在這一背景下,烏克蘭方面要儘量避免被排除在外,會盡力爭取一個相對平等的對話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