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是一個小國,並且挨著俄羅斯的時候,你該如何與它打交道?這是一道曾難倒了無數歐洲國家領導人的難題。稍有不慎,就會引來“蒸汽壓路機”的一頓野蠻爆錘。在近現代歷史上,對這道題,有一個小國的答案,堪稱滿分,這個國家就是芬蘭。
▲芬蘭的國家歷史,一直和俄羅斯緊緊纏繞在一起
它不但在該戰鬥的時候狠狠抽疼了俄國熊的爪子,並且還在該認慫的時候,拿出了恰到好處的態度,不但避免了被吞併的命運,走出了適合自己本國國情的發展之路,並且還透過持續的科技產品輸出,從俄國那裡賺回了海量的利潤,靠“薅熊毛”,助力自己邁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以二戰結束為時間節點,可以說芬蘭對蘇割地賠款,但以冷戰之後的時間節點來看,芬蘭保障了自我獨立,走出了自己的發展路徑,在蘇聯滅亡之後幾十年,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在2024年這個充滿動盪的年份裡,身為“對俄交涉優等生”的芬蘭,拍攝了一部非常有意思且很正經的戰爭劇《衝突》,這部劇不但表達了芬蘭現在的防衛立國思想,並且還罕見、完整地展示了芬蘭在遭受入侵後的標準反應流程,實在是值得一看。
▲《衝突》海報
本期《軍武電影》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這部來自芬蘭的優秀戰爭作品《衝突》。並透過這部《衝突》,看看芬蘭及其他一些歐洲小國眼中的俄羅斯是個什麼樣的形象,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懂這個世界。
設定看著離譜,仔細想想卻很現實
《衝突》設定的場景,假如在幾年前看,可能會覺得很扯,但是放在今天看,則會覺得“好抽象啊,但是確實像是會發生的事情!”
它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一架客機,以“避免湍流”的名義請求芬蘭空管允許其入境,芬蘭空管同意之後,這架名義上的“避險客機”直撲芬蘭南部重鎮,漢科半島的上空,然後接連甩出了一隊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僱傭兵。
▲危機起源
這群不宣而戰的神秘來客,落地之後迅速對漢科半島上的各芬軍單位展開了突襲,很快便取得了先手優勢,將這群承平日久了的芬軍,該繳械的繳械,該擊潰的擊潰。
▲突襲的空降兵
這個借民用客機,用“求救”的名義,欺騙空管入境的方式,很顯然是在揶揄諷刺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的歷史典故,在那場行動當中,兇悍的蘇聯空降兵,正是以“受損的民航班機需要緊急降落”的名義,欺騙捷克空管開啟“空中國門”讓其落地的,落地後的蘇聯空降兵,很快便控制住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機場,緊接著,大批蘇軍乘坐運輸機接踵而至,迅速佔領了捷克首都的要害部門,徹底掐死了捷克探索改革的春天。
▲入侵捷克的華約軍隊
作為域外之民的我們,在看待這場行動時,往往更偏重這場行動的軍事色彩,將其評價為一場果斷,迅速的閃電奇襲。
但如果我們站在俄羅斯的歐洲鄰國的角度,尤其是捷克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場利用了捷克人的善良而開始的奇襲,那首先能感覺出來的,肯定是八個字“霸道野蠻、無恥之尤”。
事實上,在這場奇襲之後,雖然短時間內看上去,蘇聯好像又成功地收拾了一個不聽話的小弟,穩定了華約內部的一致性,但從長遠來看,此次行動之後,中國、南斯拉夫等社會主義國家,大大加快了同蘇聯決裂的歷程(甚至在許多參加行動的蘇軍士兵心裡,也產生了信仰懷疑),並且徹底掐滅了華約國家,探索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可能,為蘇聯冷戰的失敗,埋下了非常重要的伏筆。
▲很多蘇聯士兵在該行動中都很迷茫“我這是幹嘛來了?”
而劇中那支沒有任何標誌,作戰經驗又極其豐富,還掌握著不少重型武器的俄國僱傭兵團,顯然是在指代由“皇俄極端勢力分子”作為骨幹的類“瓦格納”傭兵團。
▲普里戈津和他的傭兵組織,足夠寫進俄國歷史裡了
一個傭兵組織,不但握有重型武器,並且能“獨走”進而妄圖綁架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看上去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只要稍微回顧一下整個烏東及克里米亞危機的起源,以及瓦格納傭兵團做大發家乃至於差一點“提刀進京、面見普京”的抽象行為,就會覺得這種劇中的設定說不定是對未來的預言!
▲斯特列科夫,憑一己之力,撬動了整個歐洲局勢的變化
電視劇裡的這一設定,也反映了芬蘭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現在對俄羅斯的看法“恐懼,充滿不信任感”,且覺得“俄國的行動難以預測”。
基本符合常識的戰鬥力設定
在很多現在由歐美拍攝的所謂“戰爭劇”當中,往往充滿了很多“機械降神”的場面,明明是幾個槍都沒摸過的毛頭小子,甚至毛頭少女,居然能夠輕而易舉地幹翻凶神惡煞的敵軍士兵,而在這部芬劇當中,雙方的戰鬥力得到了基本客觀的呈現。
劇中代表基層普通芬軍的是一支由女兵帶領的義務兵小隊,這個小隊裡不但有傳統的芬蘭人,還有一個來臨時混編訓練的美國人和一個黑人(可能是新移民代表?),這個五花八門的芬蘭小隊一出場,講實話,我差點棄劇,因為這個“女人+黑人+白人”的組成實在是某些垃圾政治正確劇的典型代表。
▲黑皮膚的芬蘭士兵,著實少見……
但是後續的劇情又給我拉了回來,該芬軍小隊和僱傭兵剛一接觸,就傷的傷、投的投、逃的逃,也就是說,導演雖然展示了一個很典的政治正確小隊,但也基本給出了這種政治正確組合在真的戰爭來臨之後會是個什麼效果(不排除是導演刻意高階黑的可能)。
▲槍聲一響,如驚弓之鳥
在幾個芬蘭一方的人員明顯犯了戰術錯誤的場景當中,等待他們的也是被俄國傭兵快速命中倒地的下場……主角小隊當中,唯一堪稱戰力卓越的,只有曾多次參加過實戰的教官。這也和各國軍隊當中的實際相符。
▲空地上貿然進攻的下場,不是開無雙,而被打倒
而在描寫芬軍特戰部隊進行滲透作戰的過程當中,也沒有神話特戰單位,而是讓劇中的特戰單位按真實的戰術場景做出了選擇。
例如,在肩負滲透使命路過被傭兵團扣押的人質時,自知自己不具備攜帶人質機動能力的芬軍特戰就沒有選擇熱血上頭救一把平民。而在只有輕武器的他們遇上傭兵的BMP-2步戰車時,也沒有給他們開人肉反裝甲的常見戲碼(比如憑空變出一支火箭筒),而是合理地安排了迅速逃命……
▲在求救的人質和追來的戰車面前,芬軍特戰果斷跑路
在具體的戰鬥細節上,雖然劇組本身的預算有限,但也儘量貼合了現代戰爭的最新形態,比如引入了現在俄烏戰爭當中常見的小型無人機和電子干擾機。
▲傭兵大量使用小型偵察機進行偵察
主角所在的小隊多次被傭兵團的小型無人機追蹤並發現,傭兵團的干擾機裝置也成功地阻斷了芬蘭當地正常的電磁通訊,為芬蘭政府獲取一手資訊製造了巨大的困難。
標準的反攻流程與清晰的小國定位
《衝突》這部劇,雖然只是一部預算有限的普通作品,但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還是全流程的展示了芬蘭對當下局勢的預判和標準的反攻流程。劇中的女性領導人,代表的是芬蘭的主戰派,現實中的原型是前女總理馬林,而劇中的男領導人則代表的是芬蘭的綏靖派,主張割地求和,透過秘密出賣主權的方式,來換取俄羅斯的仁慈。
▲決心反擊之後,劇中的女總理換上了軍服
▲劇中的男領導人,充滿了“汪精衛”的氣質
顯然,男領導人是作為反面人物出現的,女領導人代表的才是現在的主流民意。事實上,現實中的芬蘭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走得就是迅速加強自身安全力量,並堅定援烏的政治路線,它不但連同瑞典第一時間就加入了北約,並且先後向烏克蘭送去了大量的軍事援助。
▲芬蘭陸軍儲備了比德、法等國現役炮兵數量還多的幾百門各式火炮,就是為了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也能持續給侵略者造成最大損失
作為一部應該帶著要提醒芬蘭人民時刻“居安思危”的影視作品,這部劇反覆傳達的核心思想就是:外人靠不住,不是加入了北約就萬事大吉了,國家安全必須建立在本國力量的基礎上。
為此,劇中設計了這樣幾個經典劇情:
1:在遭到傭兵團入侵之後,芬蘭立刻找到北約代表,一名美國海軍的高階將領,要求北約履行同盟義務,馬上派遣軍事力量援助芬蘭,而美國海軍高階將領的回答是,我們的軍事力量要留著對付太平洋上遠比俄羅斯強大的東方大國!
▲劇中的美國拒絕了援助
並且,雖然我們沒有能力援助你們,但是,我們眾議長的兒子還在淪陷區裡,對此我們倒是可以派遣特戰部隊去把他撈出來。(應該是在變相揶揄拜登動用總統權力赦免自己兒子的事情)。
很明顯,這部劇的芬蘭主創們對國際實力的強弱以及美國政府的蟲豸程度,是有著清晰的認識的,他們很明白,將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的下場,只有關鍵時刻被出賣,他們並沒有覺得加入了北約就高枕無憂了。
▲劇情推進還是非常迅速的
2:在傭兵團佔領了漢科半島之後,芬蘭女領導人向將軍們詢問,芬軍是否有能力攔截從漢科半島上發射出來的“口徑”巡航導彈,將軍回答,可以攔截,但是無法防禦聖彼得堡方向,對此芬蘭女領導人立刻警覺起來,再不決斷,很可能會讓傭兵團製造一個有人借芬蘭領土攻擊俄國的假象,從而給予俄國政府大舉入侵的藉口。
這裡顯然是在提醒芬蘭觀眾,千萬不要忘記蘇芬戰爭開始時,蘇聯製造的“曼尼拉炮擊事件”(透過假意炮擊本方村莊,進而嫁禍芬蘭而開戰的事件)。
3:在得知傭兵團將一些平民綁架到了電子干擾機附近,充當人質之後,作為戰時最高統帥的女領導人,雖然也經歷了一定的心理鬥爭,但是仍然做出了讓芬蘭空軍正常發動打擊的命令,至於人質,特戰部隊盡力搶救就好,能救出多少算多少,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有些犧牲在所難免。
▲芬軍空襲
在整體劇情銜接上,這部劇的前後片段連在一起,就是標準的小國應戰程式:
在遭到入侵之後,迅速進行反應,一方面緊急召回休假的軍事人員,做好武裝鬥爭的準備,一方面向盟友發起聯絡,盡力爭取外援;既要同可能入侵的大國進行周旋,也要堅定的在內部同綏靖派進行鬥爭,尤其是斬斷國民的投機心理,統一思想,做好迎戰準備。
在下定決心武力保衛自己之後,就要進行科學的軍事鬥爭,同時派出技術偵察和包括特種部隊在內的人力偵察力量,對敵佔區進行偵察,儘可能查明敵情,以方便下一步的軍事行動。
▲芬軍特戰滲透
在決心發起攻擊之後,要打就全力以赴,不搞添油戰術,海陸空軍密切配合,全力打擊敵人立足未穩的先頭部隊,奪回便於防禦的有利地形,為接下來可能會生的更大規模入侵做好防禦準備。
在這部劇當中,芬軍海陸空軍的當家裝備都有出鏡,F18戰鬥機負責空中進攻,隱身導彈艇負責海上封鎖,掛滿附加偽裝網的豹2坦克和CV90步兵戰車共同編組衝擊,155mmK9自行火炮進行遠端炮擊支援……
▲芬軍全線反擊
難能可貴的是,芬蘭雖然是一個小國,這個劇組也是一個普通劇組,但是他們對戰爭損失的預期倒是非常客觀,在其裝甲衝擊的場景當中,很多戰車都被傭兵團由防禦陣地裡隱蔽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所擊毀,短兵相接之後,也有很多戰士傷亡,其餘部隊則頂著高傷亡持續進攻。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小國,人少,裝備少就指望戰爭會少死人……
▲傷兵
承平日久的芬蘭,在遠離戰爭幾十年之後,其普通劇組仍然能有如此覺悟,貢獻出十分符合軍事邏輯的影片,著實值得點贊,這或許就是芬蘭為什麼能存在至今的原因。
不足與現實
前面雖然說了該劇的很多優點,最後再來談談它的不足、遺憾與當下的現實思考之處,該劇最大的遺憾之處,還是來自於成本,因為成本有限,所以劇中出現的無人機還是比較普通的民用款式,俄烏戰場上常見的手搓自殺機版本並沒有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戰爭的殘酷性。
再就是還是低估了俄羅斯吸取經驗教訓的程度,2022年的俄軍犯了輕視烏克蘭的錯誤,導致了巨大的軍事災難,今天的俄國高層,假如真的打算吞併芬蘭,大機率不會採取這種先嫁禍再出兵的舊慢速版本了,而是會上來就是幾路大軍齊頭並進,各種戰術導彈一開戰就紛紛砸向芬蘭,上演一出大場面(當然這麼拍預算不夠)。
甚至我們可以說,即使沒有2022年的軍事災難,俄國人應該也不敢輕視芬蘭,畢竟在曾經的戰爭當中,芬軍憑藉自身優秀的作戰素養和有利的邊境地形,多次給予數倍於己的蘇軍以巨大殺傷。硬生生給蘇俄的軍事歷史,留下了一個汙點。
▲在蘇芬戰爭當中,誕生了一位傳奇狙擊手西蒙海耶
你不要管我拉來填線計程車兵是什麼少數民族還是朝鮮人,你也不要管我這麼打仗場面好不好看!我,蠻夷也!只要我在前進,我在奪取土地,那最後我肯定就是賺的!其他的我都不考慮,在這樣的模式下,單獨的歐洲中小國家,可以說沒有哪一個能擋得住俄國人的緩慢碾壓,因為相對俄國大軍而言佔優勢的足夠的兵力兵器,這些國家單拿出來,誰也沒有!
▲在前線,俄軍現在已經用上了加裝朝鮮73式機槍的三輪摩托作為戰鬥載具了
面對已經開啟了狂暴模式的俄國熊,如何在平時避免激怒它,又如何能夠在戰時,打痛它,讓它“為佔領付出的損失,遠大於收益”,將是芬蘭等國永恆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