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研逐漸向多學科、跨學科發展,科學家們也越來越需要走出辦公室,拓展他們的人脈,建立合作關係。對於教授來說,頻繁的出差可能是家常便飯。但博士生或者博士後,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出差對於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下面就來看看,出差都有哪些意義。
圖源:Laura Lezza/Getty
同國際專家建立聯絡
作為博士或者博士後,在正式場合特別是大型會議上和知名學者打交道可能會讓人害怕,但是這非常重要。你在會議上擁有的時間非常有限,除非你約定了進一步的交流,否則你給人留下的任何印象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以我的經驗,如果你能夠親自前往別人的實驗室直面其本人,那麼事情就會完全不同了。
當我在冷泉港實驗室(CSHL)參加一個課程時,遇到了我在法國認識的朋友。我提到自己夏天將去德國實習,意想不到的是,她建議我去拜訪她所在的實驗室。這是一個拓展關係的絕佳機會——朋友的導師是我所在領域的大牛,我一直都希望接觸一下。
三個月後,我在一次會議上遇到一位潛在的博士後導師。正好他曾經和我朋友的導師合作過。他們甚至還討論過我的演講和我發明的技術!假如沒有出差到CSHL和法國,我可能無法建立這層關係,也不會順暢地獲得博士後面試機會,並最終拿到這個職位。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僅在一個很專業也很小的領域內研究,而出差和其他學者建立職業及個人往來,是很有幫助的事情。
培養文化和社會意識
出差還可以讓你和具有不同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瞭解他們的文化。這對你在展示自己對社會文化差異具有了解,能夠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實驗室成員良好協作的時候,非常有用。在尋求博士後或者院校職位時,這可謂一大賣點。因為很多知名實驗室和機構在相當程度上都是國際團隊。
還是本科生的時候,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教授,當他在中國演講時,特意把他的研究工作翻譯成了漢語,以此向他的中國同行們展示誠意。
我也採取了他的方法,在去法國演講前,試著學用法語介紹了我的部分工作。結果法國同胞們對此頗為欣賞。
出差旅行也幫助我理解到各國學者在會議上都是如何提問,如何評論的。在德國,人們遇到問題時更傾向於直接發問,而美國人在擅於用糖衣炮彈,含蓄地批評。就我的經驗,德國人很看重誠實地糾正和改進其工作。美國人則可能更看重禮儀,認為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和驕傲可能是不太合適的。這些認知讓我能夠在文化敏感的國際會議上很好地給演講者提出建設性反饋。
評估生活方式的相容性
科研生涯的成功遠不止加入了一個卓越的實驗室。一些外部因素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個人發展和職業規劃的動機,比如你對一個新地方生活節奏的包容性。出差經歷可以幫助你感受世界其他地區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能否適應。
習慣於新加坡和洛杉磯這種大城市中的生活,當我2016年夏天去德國Bayreuth實習的時候就出現了需要適應的問題。當地的生活節奏很慢,交通也不如慕尼黑或者柏林這樣的德國樞紐那樣發達——這制約了我的社交生活。儘管歐洲能提供很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我還是發現我更喜歡繁忙的大城市,無論是週六都24小時開放的商店還是令人興奮的餐館。這些經歷無疑對我下一階段的工作和個人生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尋找資源
經費問題可能往往是那些想要出差的博士或者博士後需要考慮的事情。問一問你的院系,是否擁有可利用資金,能夠支援你的學術會議或者高校拜訪之旅。你可以在這些旅行中探索不同的城市,甚至安排拜訪那些地方的實驗室。作為回報,為院系中其他成員分享你的經歷,這樣他們也能從你的旅行中學到東西。
當然,你需要明白,出差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過多的旅行對於學術生涯也可能是非常干擾的。你要確定自己擁有高質量的內容,能夠自信地展示給國際學者們。並且,從你的每一次旅行中,最好都能學到些東西。
參考文獻:
http://blogs.nature.com/naturejobs/2017/01/23/how-travelling-can-help-prepare-you-for-a-successful-research-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