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全市科技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202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正式公佈,19位科學家、196項成果獲獎。
方忠、湯廣福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陳愷、張振雷、孫瓊、杜強等8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博思維克、本諾伊·帕克丹姆等9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52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包括一等獎13項,二等獎39項;24項成果榮獲技術發明獎,包括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120項成果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包括一等獎31項,二等獎89項。
標杆人才導向作用凸顯,引領前沿科技發展
獲獎者圍繞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勇闖“無人區”,在前沿探索中搶佔“新機遇”,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堅持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著力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撐。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旨在獎勵為北京市重點發展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獎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忠致力於拓撲物態計算研究,透過發展特色的計算方法,預測發現了Bi2Se3、Bi2Te3、Sb2Te3族三維拓撲絕緣體和拓撲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同時計算提出了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和方案,並被實驗證實,完成了霍爾效應量子化的三重奏,一系列工作推動了拓撲量子物態研究領域的迅速發展,也推動我國該領域研究站在國際前沿。獲獎者懷柔實驗室主任湯廣福致力於能源電力領域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研發,主持我國±800kV特高壓直流和柔性直流等多個輸電工程關鍵技術研發和核心裝備研製,推動北京成為電力系統電力電子技術領域的全球創新高地。
傑出青年中關村獎旨在獎勵在北京市重點發展領域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獲獎者中國科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愷,突破了未知惡意程式碼高效檢測的難題,率先驗證智慧演算法在物理世界可被實際攻擊。獲獎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張振雷,證明了三維的Hamilton-Tian猜想和在三維及以下維數時一類代數流形上裡奇流的整體收斂性。
獲獎者北京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孫瓊,研發了面向大規模運營級網路的軟體定義網路(SDN)協同控制器系統和麵向ICP的Smart6業務遷移系統,為我國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商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杜強,提出了旋轉盤腔非穩定流動機理與燃氣入侵新方法,研製了輕型渦扇,推動了我國高階裝備複雜空氣系統領域的發展。
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佔總獲獎成果的26.5%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2023年度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佔總獲獎成果的26.5%,較去年提升明顯。獲獎成果在神經幹細胞、半導體物理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基礎性、原創性成果,為構建北京原始創新策源地築牢根基。
“神經幹細胞多樣性和人腦系統性發育機制研究”專案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開展神經幹細胞與腦發育的研究,揭示了調控不同腦區神經幹細胞亞型產生多種神經元的關鍵時間視窗和分子調控機制,對國內外腦科學的研究起到了推進作用,為神經幹細胞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和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狄拉克材料的載流子輸運調控及新原理器件效應研究”專案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北京大學等單位開展狄拉克材料的載流子輸運性質以及基於奈米結構的超導近鄰效應的研究,揭示了新奇的量子輸運特性,發現了基於載流子輸運新原理的器件效應,實現了拓撲超導相變的場效應調控,為發展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新一代電子器件提供了構築思路。
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重大科技成果湧現
北京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助推前沿技術創新,2023年度湧現出大型複雜構件製造、量子級聯鐳射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為北京打造全球主要創新高地,發揮出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科技力量。
“大型複雜構件高效高質量製造關鍵技術及裝備”榮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清華大學聯合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透過加工模式構思、機器人機構創新、關鍵使能技術全流程攻關,破解了超大、超重、超精等複雜構件的製造難題,完成了70餘件大型構件的加工任務,並實現了大型構件原位加工技術的示範作用與產業化推廣,促進京津冀智慧製造產業發展與升級。
“中遠紅外量子級聯鐳射器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單位攻克了量子級聯鐳射器(QCL)在材料設計與製備、器件工藝等全鏈條關鍵技術,研發出波長3.5~16.5μm範圍的一系列低閾值和高功率QCL,促進了我國紅外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升級。
獲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
2023年度獲獎專案中,企業作為前三單位參與完成的專案實現連續五年超半數。在京科技企業積極整合創新要素,集聚創新資源,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低成本Q/V/Ka頻段低軌寬頻通訊衛星批次研製及應用”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銀河航天(北京)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了Q/V/Ka頻段低軌寬頻通訊載荷及新材料、新工藝、新途徑和新架構模型的關鍵技術攻關,研製了七顆組網通訊試驗衛星,構建了天地一體的試驗試用平臺,助推北京商業航天領域發展。
“移動終端影像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小米移動軟體有限公司等單位突破全場景對焦、自適應暗光攝像及影像模擬最佳化等制約終端影像系統性能的關鍵技術,成果獲授權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122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4項,應用於手機、機器人、AIoT等6大品類31款產品中,有力搶佔全球終端影像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獲獎成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支撐“國之重器”打造
在京創新主體瞄準前沿科技領域,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大型粒子加速器、遙感氣象衛星等重點領域,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加速提升創新效能,為首都率先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撐。
“風雲三號黎明星工程研製與應用”專案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單位成功研製出風雲三號黎明星(FY-3E)並實現業務執行和服務,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氣象衛星業務觀測體系,大幅提升了風雲衛星的觀測能力、資料質量、應用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大型粒子加速器多頻段高效能超導腔系統自主創新研發及工程應用”專案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將中溫退火技術應用於1.3 GHz超導腔的創新思想,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500 MHz超導高頻腔系統,成果的多項核心技術在懷柔科學城最大的國家科學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和北京市“先進光源研發與測試平臺(PAPS)”等大科學裝置中得到應用,提升了懷柔科學城在該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全部獲獎者中,45歲以下青年佔比超六成
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先鋒和中堅力量。北京持續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樑、擔重任。2023年度全部獲獎者中,45歲以下青年佔比超六成,青年人才持續煥發科技領域新生機。
“增強現實(AR)光柵波導顯示光學器件的研發及產業化”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90後”史曉剛等人自主編制了基於嚴格耦合波演算法(RCWA)的設計軟體,攻克了鎳模板複製、軟模量產複製、批次化軟膜壓印等量產工藝難題,在國內率先實現光柵波導顯示光學器件低成本、高質量的批次製備。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張璐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