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通訊資費一直是按照“套餐”模式向用戶收費,例如每月50元包30流量和300分鐘通話。
這樣的資費模式對使用者來說有利有弊,利處是資費水平較低,平均下來每G的流量費和每分鐘通話費很便宜,弊端是如果平時使用量比較小,會形成一定的浪費。對運營的來說也是有利有弊,利處是透過薄利多銷模式鎖定每個使用者每月繳納的保底話費,弊端是資費水平越來越低,包含的流量越來越多,使用者超出使用的機率很低,收不到多少超量費,導致營收很難增長。
套餐模式其實帶來的口碑並不是太好,因為使用者用的少了覺得吃虧,用的多了超出套餐多花錢了也覺得吃虧,而對於較低的流量和通話費均價往往視而不見,明明一直在降價,如今低到不能再低了,有些人還在抱怨通訊費貴,所以運營商經常是好心沒有得到好報,當然了這個也不能怪使用者。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電、煤氣,多少年來一直採用的是按照使用量計費,每月的費用就是單價X使用量,簡單易懂易算,對使用者來說,費用高了是因為自己用的多,例如我家七八月的電費小三百了,比其他月份高了一倍,但我不會去抱怨電業公司電費貴,而是自己開空調開的多的原因,想節約電費就只能自己少用,所以費用高低的決定權在我自己而非服務提供方。
這些日常用品,其實對使用者來說有個消費慣性,就是每月的消費額大概差不多,時間久了大家不會去在乎,所以極少有人去找自來水公司、電業公司核對賬單去毛病,互相之間是信任,默契的保持沉默,互不打擾。
所以按照使用量計費模式,是公平合理,容易讓人接受的,關鍵是單價的設定,既要保持一個較低水平讓人們傭多了不會花太高費用,也要保重運營商的基本收益。
思路可以這樣(資料僅為舉例,不一定符合實際):
名字叫“自由卡”、“自由通”、“水電卡”
手機流量單價0.3元/100MB,使用多少收多少錢,當使用量超過20GB(60元),單價降為0.1元/100MB,費用最高封頂200元,超出部分繼續使用不限速不收費,類似無限流量卡了。
撥打電話0.1元/分鐘,簡訊0.1元/條,用多少交多少。
簡訊費3元/月,就算是個保底費吧,一點沒有保底也不合適,容易導致大量殭屍卡。
其他增值服務,使用者可以按需定製。
上述資費,運營商給出的單價已經非常低了,門檻也低,使用者開卡後,每月繳納的話費高低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而且每一分錢也都是花在使用上了,不會有任何浪費。
由於開始無法掌握使用者每月都使用習慣和費用情況,為了避免大量發展導致收入損失,可以採用限量模式推廣,比如每期推出一萬張,限時搶購,或許能炒一波。物以稀為貴,千萬不可無限量供應,給基層下任務,否則可能會毀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