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發現某種現象後,通常會嘗試用教科書中的某種定義來解釋相關現象。但是,如果教科書沒辦法解釋該怎麼辦呢?
11 年前,彼時還在浙江大學讀博的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微光纖上的金奈米線竟然朝著相對光傳播的方向“倒著走”。並且,這種現象用常規的鐳射捕獲原理並不能解釋清楚。
圖丨谷付星(來源:)
2013 入職上海理工大學後,教授與團隊繼續深入探索,終於在 10 年後以光熱衝擊效應為基礎,開發了鐳射捕獲技術稱之為“光熱衝鑷(Photothermal-Shock Tweezers)”,實現了固體介面上對微納物體的捕獲及任意操控。
由於在真空和液體中的廣泛應用,光學捕獲物體的鐳射冷卻和捕陷原子的技術和光學鑷子分別在 1997 及 2018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是,光學捕獲物體在固體接觸表面上仍是“空白”。
表示:“光熱衝鑷技術的出現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讓鐳射在‘海陸空三界(真空/氣體,液體及固體)’的微納環境中,能夠全部實現捕獲和操控任意物體。”
研究人員探索了在奈米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並實現世界首個像傳統機器人那樣工作的奈米清潔機器人。與此同時,他們也研製了結構更復雜、功能更多樣的 HOUbot 機器人,該機器人是世界首個利用傳統機械手段執行具體任務的奈米機器人。
圖丨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相關論文以《透過光熱衝擊在幹固體接觸條件下產生強大推力的自主奈米機器人》()為題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1]。
上海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顧兆麒、朱潤琳和沈天賜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圖丨從左至右分別為:上海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沈天賜、顧兆麒和朱潤琳(來源:上海理工大學)
2012 年 5 月 4 日,第一次發現金屬奈米線朝著相對光傳播的方向“倒著走”的現象。在經過研究近 10 年的海量實驗資料後,終於確定了鐳射的捕獲方式和機理。
“我還記得在 2022 年疫情封控期間,我帶著被子住到實驗室每天做實驗,那段時間研究進展非常快。”說。
2021 年,該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過一篇關於微光纖上驅動金屬奈米線的論文,為本次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離捕獲原理還有“一步之遙”。
圖丨通過沖量-動量定理原理實現強大力輸出的示意圖,插圖展示了蛇類猛撲和一般爬行的視覺對比(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實際上,光被物體吸收的一瞬間,奈米線的熱膨脹和移動就已經完成。這種瞬態移動的現象用傳統教科書中的振動力學來解釋並不可行。
在本次研究中,結合熱彈性力學、動力學、摩擦學,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概念,並確定了奇特現象背後的物理是瞬態熱彈性動力學。並且,首次在國際上推導、歸納出瞬態熱梯度力的相關方程式。“它的適用條件是,光脈衝的持續週期遠小於它振動的週期。”說。
圖丨光熱衝鑷操控奈米線(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傳統機器人基本被限制在幾百微米尺度,與其配套的電機和能源驅動系統往更小型化發展也充滿挑戰。光熱衝鑷技術的出現,也有望解決奈米機器人領域中的磨損、吸附等問題,因此增加了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具體來說,光熱衝鑷技術能夠用於實驗室操控微納物體。與傳統的手工操控相比,該技術會極大地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光熱衝鑷技術相當於提供了一種小型化的“馬達”,可節省質量體系成本,在航空航天、無人機、潛水艇等方面都具有應用前景。
表示:“未來我們也計劃與光纖技術結合,探索微創手術的應用方向。讓內窺鏡更小、更細,從而能夠直接伸入到血管、肺、大腦等人體器官。”
從獲得諾貝爾獎的光學捕獲技術來看,從技術被開發到實際應用經歷了約十年時間。因此,光熱衝鑷技術到實際應用還需要時間和技術的不斷發展。
圖丨奈米機器人 HOUbot 的相關原理示意圖(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目前,控制奈米物體開環在 1 奈米左右,反饋控制閉環在約 80 奈米。下一步,該團隊計劃透過人工智慧和機器視覺技術,繼續提升控制精度和靈敏度。
另外,研究人員還打算製備“奈米操作手”,並正在探索透過空間光調至器實現多手協同操控的效果。據悉,該技術已申請三項國內專利,相關國際專利正在申請中。
參考資料:
1.Gu, Z., Zhu, R., Shen, T. et al. Autonomous nanorobots with powerful thrust under dry solid-contact conditions by photothermal shock.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766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433-6
運營/排版:何晨龍
01/
04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