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中國晶片產能擴大正在引發國外對成熟晶片競爭加劇的擔憂。
日前,國外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分析師指出,中國這幾年在大規模提升晶片產能,興建大量的晶片生產線,未來或將晶片變成白菜價。
此外,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歷史副教授克里斯·米勒也發表了一個重要觀點,他表示,中國成熟製程晶片在不停擴產,讓美國感到恐慌,因為中國這麼擴產,會導致成熟晶片市場沒人能與中國競爭。
他指出,在未來,美國很有可能會依賴中國成熟晶片的產能,28nm及以上的成熟製程的晶片,也許會成為未來中美半導體之爭另一塊前沿陣地。
從資料來看,20nm-45nm成熟工藝晶片(不含儲存),美國高度依賴海外市場,排名前二的是中國大陸市場與中國臺灣市場。
從該美國教授的觀點來看,中國在成熟晶片領域,將有能力卡美國的脖子。
這一觀點引發了國內網友的沸騰,有網友表示:許你斷供我,不許我卷死你,有這好事。也也有網友表示,老美在全球開展卡脖子行動,只是沒想到自己先窒息了等等。“地球上,還沒有在製造業能幹過中國的,中國100年裡無敵手!”
很顯然,網友們過於樂觀了,在成績背後,網友們忽略了國內晶片產能擴大背後的本質與危機感。
因為在晶片上,中國依然受制於光刻機等晶片裝置。中國晶片的擴產背後,是購買了大量晶片裝置,在第三季度,中國仍然能夠購買到ASML除了EUV光刻機之外的所有最先進光刻機,包括頂級的浸潤式光刻機。因此,中國在第三季度大量購買了ASML的裝置。
最近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裝置訂單數量迅速增長,全球三大半導體裝置廠商ASML、LamResearch和KLAC的營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大陸市場。ASML、LamResearch和KLAC分別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為它們的營收貢獻分別達到了46%、48%和43%。
由於產業鏈相對成熟,目前在全球建設晶圓廠,中國大陸的成本是最低的,比在印度、日本、美國、甚至中國臺灣建晶圓廠,都成本低一些。
成本低、需求大,晶片產能擴大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國產能擴大,晶片就會白菜價?
從資料來看,目前中國已有44家晶圓廠了,其中25家是300毫米晶圓廠,5家是200毫米晶圓廠,4家是150毫米晶圓廠。同時還有22家晶圓廠在建設,這22家晶圓廠中,包括15個300毫米晶圓廠和7個200毫米晶圓廠。這麼多的產能,全部湧入成熟製程之後,可能會引發全球晶片產能過剩和價格競爭加劇的風險,這將導致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無力與中國打芯片價格戰。這或許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擔心的緣由。
在國內,一直以來的一個人雲亦云的觀點是,只要中國企業進入的行業,都會被中國企業搞成白菜價,比如液晶屏,手機、電視、汽車等等。
事實上,國外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分析師也有類似的說法,他說,中國這幾年在大規模提升晶片產能,興建大量的晶片生產線,未來或將晶片變成白菜價。
此外,包括Joseph Zhou和Simon Coles在內的巴克萊分析師在週四的報告中寫道,中國本土半導體制造商和晶圓廠的數量,遠遠多於主流行業人士當前的預估。根據中國本土製造商的現有計劃,中國的晶片生產能力將在五到七年內增加一倍以上。
巴克萊分析師表示,中國新增產能的大部分將用於生產成熟工藝的晶片。這些成熟工藝的晶片(28奈米及以上)雖然比最先進工藝的晶片落後至少十年,但卻廣泛應用於家電和汽車等系統中,依然不可或缺。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發現在手機、汽車、電視等領域,中國產品也在走高階市場,尤其是在汽車市場,中國高階新能源車的定價已經在走向50萬、60萬、70萬、100萬了,開始壓制BBA,所謂的“白菜價”也並非發生,因此,在晶片領域,晶片變白菜價也大機率沒有這個可能性。
因為,中國晶片產業的軟肋環節依然在晶片裝置環節。如果這一環節無法攻克,那麼晶片製造的成本上就很難真正降下來,晶片製造成本無法真正有質的下降,那麼晶片白菜價也無從談起。因為晶片產能的擴大背後,是因為購買了大量的光刻機等裝置來製造,而晶片裝置的成本本身是非常大的。
財報顯示,阿斯麥在2023年淨銷售額達到276億歐元,同比增長30%。彭博社稱,阿斯麥去年的增長得益於中國的強勁需求。路透社稱,中國去年替代韓國上升至第二名,佔阿斯麥光刻系統銷售額的29%,超過64億歐元。
雖然華為Mate60的問世,讓國內在光刻機領域的突破看到了希望,但從目前光刻機領域的大量進口的現狀來看,目前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晶片產能擴大的成績背後,是國內晶片產業的危機感
尤其是美國一直對中國晶片領域的進展與突破保持高度關注,美國的《晶片法案》已經打算分配一些資金用於成熟的節點生產,並進行供應鏈審查,瞭解和研判中國成熟節點半導體產能大幅擴張將如何影響市場。
當前,美國、歐盟和日本都非常擔心中國對成熟節點建設的補貼會對全球半導體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希望在高科技產業形成對中國的壓制,守住自己的霸權,如今發現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領域有了很大突破,未來很可能要擴大限制範圍。
在去年10月,伴隨著雖然阿斯麥已經獲得許可,仍可向中國出口,但未來依然有不確定性。這是中國晶片產業的隱憂。
從目前來看,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上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國內企業仍在迅速擴大工廠建設,不少業內人士擔心成熟節點產能過剩,這可能會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未來的貿易爭端的前奏。
因此,我們要理性認識到,相比國際市場,中國的晶片產能雖然不斷擴大,但技術和製造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地緣政治上的風險依然存在,國內需要提前有應對預案。
總的來看,國內晶片產能的擴大是建立在大量引進國際先進裝置的基礎上,中國晶片產能瘋狂擴張背後,半導體裝置也在瘋狂的購買。因為擔心未來不確定的擴大限制因素,因此早早儲備“糧食”,這背後其實是中國晶片行業危機感的一種表現。
因此,中國晶片產能擴大背後的這個基礎是不牢靠的,中國企業需要加快攻克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提高自己的自主研發和製造能力,未來之路依舊漫長曲折。不論如何,國產晶片走到今天成果已十分令人鼓舞,但隱憂仍然存在,期待各家廠商們能夠持續“步履兼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質的突破。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