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王婷
蘋果混合現實(MR)頭顯Vision Pro將於當地時間2月2日在美國發售。但蘋果中國官方渠道顯示則暫時沒有Vision Pro售賣。
“估計未來半年都不會有(現貨)”,1月30日,深圳Apple Store零售店的店員對時代財經談到,Vision Pro暫時只在美國銷售,其他地區需要等待,等到銷售覆蓋到中國大陸,店裡才會有樣機。
時代財經同時也與官方客服確認,2月2日中國大陸官方渠道沒有現機,具體上架時間不確定。
當前,美國市場上關於Vision Pro的最新訊息主要來源於媒體、數位博主,目前看產品功能、效果與蘋果的宣傳基本相吻合,但重量、續航、虛擬角色功能等則不同程度遭到了吐槽。
在中國市場上,最新情況則是代購、轉賣者與賣家的交易,還有更多商家是在觀望。
溢價以萬元計,有叫價88888元
根據蘋果官網資訊, Vision Pro共有三個版本,其中入門級256GB版本售價為3499美元(約人民幣2.5萬元);512GB版本售價為3699美元(約人民幣2.67萬元),1TB版本售價為3899美元(約人民幣2.8萬元)。
雖然目前蘋果中國官方渠道Vision Pro還未能銷售,但是其他相關渠道卻出現很多Vision Pro的代購和轉賣者,有的賣家1TB版本叫價88888元,是原價的3倍以上。
時代財經在某網路交易平臺諮詢Vision Pro 512GB版本的,2個賣家給出的價格是4萬多元,溢價均在2萬元左右,有的賣家表示已經有成交。
“人肉揹回來兩套,需要的聯絡,2月4號首批可以拿貨。”其中一個賣家說,提貨成功後,朋友會立刻從美國把Vision Pro運到國內,當面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他在網路交易平臺上設定的公開報價大約為3.5萬元,在與時代財經一對一私聊時,他的報價是4.8萬元。另一個賣家的公開報價是3.3萬元,在私聊時漲到4.4萬元,平臺頁面顯示,他的Vision Pro有34人“想要”。
據外媒報道,蘋果公司目前已在美國預售了超過20萬臺Vision Pro頭顯,而此前中國臺灣有媒體報道稱,預計Vision Pro初期出貨量少於40萬臺。若兩家媒體的報道屬實,蘋果Vision Pro庫存不多了。
華強北商家觀望中,等待正式發售
深圳華強北是“中國電子第一街”,日前,時代財經走訪了華強北的曼哈數位廣場、遠望數位商城,這裡集結了大量靠蘋果產品生存的商家,從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們很多人也密切關注著Vision Pro的訊息。
據一位商家所知,華強北市場上還沒有Vision Pro,因為連美國市面上都沒有Vision Pro的現貨,但他預計,Vision Pro發售大約一週後,就會現貨會出現在華強北了,這個主要按購買、運輸時間做出預估。
“價格不知道到時候會怎麼炒,剛出來肯定價格高一些,到時候多少錢我(現在)也不敢給你說,肯定會比官網貴一些。”上述商家表示。
不過與線上代購平臺不同,時代財經在華強北詢問了諸多商家,但也沒找到專門做Vision Pro代購或轉賣的商家。對於蘋果Vision Pro後續的市場表現,他們的態度不盡相同。
有商家說Vision Pro技術突破大、產能又不足,有的代購已經將價格炒到了7萬多元,不是老百姓用得起的,很多人買來是做研究或者測評的。
“這種價格要看有沒有市場,有沒有接盤俠,有接盤俠就做。”他說,還沒確定後續要不要做Vision Pro生意,要看市場行情,到時候如果客戶需要,他可以去找資源。
在與時代財經對話時,也有商家的態度不甚樂觀,認為Vision Pro價格太過於昂貴,會和iPhone 15系列一樣貶值。
另外,電商平臺上,還有商家宣傳商品是華強北的,是“Vision Pro國產平替”, 促銷價不到1600元。不過,時代財經在華強北並沒有看到Vision Pro平替產品。
MR、XR迎來新風口?
從產業角度看,蘋果Vision Pro顯然帶動了各方對MR、XR產品的關注度和投入。
在今年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索尼、雷鳥等廠商就均有面向終端使用者的XR產品亮相,三星則展示了一塊用於XR頭顯的全新螢幕,高通則新近申請了一項名為“可穿戴環裝置以及使用者介面處理“,將用於實現擴充套件現實(XR)功能。
在國內,億道資訊、創維數字、因賽集團、賽微電子、恆信東方等上市公司近期均回應了相關投資者提問,它們均表示在XR或者MR方面有佈局或者相關能力。
“看了一圈 Vision Pro 的媒體評價,結合身邊實機體驗過的朋友的反饋,我的想法是,降低短期內體驗的預期(沒那麼神),但要高看長期的生態發展(可以很神)。新平臺,新場景,新機會。”這是OPPO軟體產品經理朱海舟透過個人微博發出的評價。
國泰君安釋出研究報告顯示,MR開創新場景,內容生態再造新風口。隨著MR裝置的成熟,輕量化的MR裝置與AI的搭配將更為天衣無縫,而全新生態將帶來內容產業的再一次爆發。(本報記者郭美婷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