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是為數不多出現在官方檔案中的英文單詞。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的縮寫,中文譯為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研發。
R&D的核心,除了投入的經費外,人員數量也是影響R&D結果的關鍵指標之一。
各國有多少R&D人員,直接影響著各國在科研界的影響力。
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的各國R&D人員資料,可以用來衡量各國R&D人員數量。
這份統計資料,以百萬人口數量為衡量標準,統計出各國每百萬人口中,從事R&D人員的數量。
在這份統計資料中,大部分國家的資料更新至2021年度,其中我國每百萬人口,有1687人從事R&D工作。
其餘國家2021年度的資料中,丹麥為7708人,印度為260人,韓國為9082人,美國為4452人,德國5536人。
但是,國與國的競爭,不會按比例進行,而是按總量來的,所以人口數量更多的國家,理論上會擁有更多的R&D人員。
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基於各國人口數量,計算得到各國R&D人員總數量,繪製成如下所示的圖表。
數量顯示,到2020年度,我國共擁有224萬R&D人員,在資料完整的國家中排名第一。
美國擁有161萬R&D人員,排名全球第二。
日本68萬、德國和韓國各45萬、俄羅斯39萬、法國33萬、英國31萬、印度30萬。
印度每百萬人口雖然僅有260名R&D人員,但由於其人口基數太大,R&D人員總數量,仍然排到了世界的前十強。
與中科院和科睿唯安聯合釋出的《2023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知道:在110個熱點前沿和18個新興前沿學科中,上榜科學家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我國(詳見《128個熱點新興前沿,中美誰的優勢更大?》)
這便是人口基數帶來的優勢。
有人口學者說,在人口紅利耗盡之後,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們還有工程師紅利、科學家紅利。
從產業和經濟發展來看,我國當前正處在工程師紅利和科學家紅利並存的階段。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的聰明才智,最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成為人人皆可享受的全民紅利,這是我國商品質優價廉並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核心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人相信:人口紅利,尤其是工程師紅利和科學家紅利,只讓少數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