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珠海報道
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在積極推進各型別火箭和衛星發射升空等工作,商業航天發展進入快速部署時期。
2024珠海論壇期間,“安全有序”推進商業航天發展成為重要命題,同時,如何推進產業鏈積極融合,以更好驅動商業化閉環完善,是推動商業航天發展進度的另一個關鍵。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在演講中分析,商業航天是中國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歷經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目前國家航天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編制《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6-2035)》,對於推動商業航天企業“走出去”也是值得探索的議題。
銀河航天公司董事長兼CEO徐鳴在演講中分析,當前,太空基礎設施呈現出低軌化、低成本化、規模化和星座化等特點,這是商業航天的產業規律,也成為太空新基建時代的趨勢。在技術方面隨著航天技術推動產業發展,市場規模不斷躍升,商業航天應用不斷增長,太空新基建時代已經到來。
高速發展
李國平指出,商業航天在1988-2010年處於孕育發展階段;2010年-2023年是快速發展階段,其中2014年被認為是商業航天元年,背景是以《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意見》釋出作為核心標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他指出,因此,中國在航天領域積累了幾十年的技術、人才優勢,並快速形成巨大市場需求和資金優勢。
2023年以來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層面釋放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的訊號,促進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例如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同年釋出關於促進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意見等舉措。
在2023年,我國全年實現火箭發射67次,其中民營商業火箭發射13次,成功入軌12次,佔全年成功發射數量的18%。同時,商業運載火箭液氧甲烷發動機、可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進展,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目前我國在軌衛星1059顆,其中商業衛星492顆,商業遙感衛星340餘顆。
在包括運載火箭、衛星研製、衛星營運、衛星應用四個主要產業環節綜合來看,企業數量已達500餘家。
李國平指出,國家航天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支援鼓勵、規範有序發展商業航天,加強頂層規劃,最佳化行業准入,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國家專案,推進商業航天共建共享,支援商業航天企業“走出去”。同時,要加強行業監管,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產業佈局、最佳化產業生態,推動建立商業航天聯盟,切實打造商業航天新增長引擎。
中國航天基金會秘書長王程則分析道,當前世界商業航天正迎來高速發展期,即便是在此前疫情期間也沒有阻礙這種發展速度。
在此背景下,其商業模式已經從傳統銷售火箭衛星產品,演進為衛星運營和資料應用的新商業模式,新航天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其中,以Space X的創新網際網路思維模式,給傳統航天發展模式帶來一場深刻變革。當然也要承認,從總髮射數量看,中國雖然位居第二,但發射噸位和效率相比全球頭部仍有一定差距。
王程指出,應用場景是商業航天發展的重要牽引,在太空旅遊、太空農業、太空製藥、太空資源開發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是重要方向。
目前,地面場景太空旅遊已成傳統旅遊熱點,亞軌道範圍內的太空旅遊已初步實現商業化;而太空資源開發和能源利用一旦實現商業閉環,將會再迎來一個“鋼鐵時代”“石油時代”。
王程分析道,從商業航天產業的四個環節具體看,與國外相比,我國衛星產業在衛星研製和發射領域,企業實力突出、競爭力強;而在電子元器件、終端類產品、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等領域,目前我國企業規模較小、整體實力偏弱。
商業航天產業投融資規模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累計有3000億元社會資本進入,投資主要集中在衛星應用、衛星發射等關鍵領域,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當然其中已經顯現馬太效應,資源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
“安全”議題
在發展過程中,安全正成為備受關注的命題。
李國平強調了對“規範有序”發展的理念。在遵循法律法規和國家戰略的同時,也要遵從外空規則。對此,聯合國已經提出《外空條約》《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等內容,國際機構IADC也提出了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行為準則和指南。
他指出,《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已經推出,目前在頂層規劃方面,已經在編制《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6-2035)》;同時鼓勵“能商則商”,留出商業航天發展的空間;也在研究放寬商業遙感衛星解析度限制。
在最佳化行業准入方面,圍繞科研生產活動、載人商業飛行和空間物體再入、衛星研製許可最佳化、發射許可流程最佳化、商業航天專案核准等內容都囊括在內。
當然推進這些發展的大前提依然是“安全”。
在交流過程中董事長劉百奇指出,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不是新問題,其核心是要有安全意識問題。其中尤其要警惕“簡單”的資本思維和專家思維。
資本固然對商業航天發展有很大助力作用,但安全才是企業的生命線,不能為發展速度讓位。專家思維則是指,商業航天企業中不少是在航天產業有長時間積累,其固有思維是留出較多冗餘度、設計較為複雜。
劉百奇認為,加強安全意識,要抓住設計源頭,同時要做好資訊化建設。“航天產業相比其他製造業,資訊化程度偏低,但商業航天企業成立時間普遍較短,歷史包袱較輕,將資訊化嵌入企業發展中,會對企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北京航天馭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磊分析道,“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中就隱含“安全”。商業航天發展到現在,面臨更專業、更精準、更高階服務的水平要求。“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如何兼顧企業經營和對行業發揮作用。是未來十年中國航天要考慮的。”
他對安全問題的理解尤為深刻。“去年初我們做了內部體檢後,發現即便公司已經取得了二級等保認證、購買了相關安全閘道器,在做了很多工作的基礎上,依然有部分伺服器面臨被劫持的風險。此後,我們積極與有較高安全防範能力的大廠合作,對系統提升,最近評測發現安全等級較高。因此安全意識很重要,同時要與專業機構合作。”
擴充套件商業化
要推進商業航天的完整執行閉環,推進更大規模的商業化落地是必然舉措。目前新推出的旗艦手機已經有不少搭載衛星通訊功能,屬於其中一類嘗試。如何將商業化進行進一步擴充套件也備受關注。
根據2024年6月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釋出的報告,2023年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為4000億美元,其中全球衛星產業的總收入佔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的71%。
徐鳴介紹道,公司正在開展新一代通訊衛星的研製工作,目前銀河航天已完成“翼陣合一”衛星的二維展開關鍵技術攻關,針對大面積、複雜二維展開翼陣陣面研製了1:1樣機。
同時還配備了大口徑傘天線,這是國內商業航天自主研製的首例低成本大口徑(1米)傘天線,目前初樣研製已經完成。後續可以解決發射時翼陣一體收攏後的佈局與包絡問題,有助於低軌寬頻通訊衛星的技術發展。
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董事長鬍戈鋒介紹道,該公司作為衛星製造方,近些年在佈局向運營端延伸,其重點是要了解客觀真實的市場應用需求,再反過來推動更高性價比的衛星系統建設。
他同時指出,商業航天一直關注應用端,但有時侷限於對傳統方式的關注,如利用遙感技術支援城市規劃等。“但更大的增量市場在於,透過大模型和人工智慧方式,能夠提取更多資訊,透過平臺反過來輻射給更多細分市場甚至個人。要讓衛星遙感等衛星應用與現在的網際網路雲平臺、低空經濟等產業融合。例如商業航天就是支撐低空經濟發展的重點環節,在其中的通訊保障、氣象保障方面,都是商業航天的業務重點。”
當然,如手機等消費電子也是商業航天未來較大的產業應用方向。
因此他提出倡議,商業航天要把產業鏈上下貫通,把應用端與大類產業融合後,將更好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險峰舉例道,公司已經在與部分地方政府合作,在一定區域對建築進行普查,跟進是否有變形等問題,發現後可以立刻採取措施,比如提醒居民及時撤出。“這說明檢測手段對人民財產安全有重大保護作用,後續也將推進對城建檢測應用的更大規模推廣。”
除了探索在國內的商業化落地之外,鼓勵“走出去”也成為關鍵議題。
李國平在演講中提到,希望政府搭臺,推動我國商業航天企業“走出去”。目前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與50多個國家(地區)和組織簽訂180多份政府間航天協議,深度參與17個相關國際組織,以及相關多邊合作機制,後續將有明顯的產業效益。
具體來說,可以包括支援衛星出口、資料應用,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等;支援參與國家援外專案;鼓勵參加國際公益業務服務,例如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啟動相應機制為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提供衛星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