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星辰大海。
作者:米麗萍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2024年1月11日13時30分,一個小胖子造型的火箭在海 上成功發射,這個叫“引力一號”的非主流火箭創造了一連串的紀錄。
它是全球首創全固體捆綁式中型運載火箭,也是全球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
放眼國內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它是國內運力最大民商運載火箭,國內首款捆綁式民商運載火箭,國內首款全固體捆綁運載火箭,首個捆綁式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首次實現海上發射高效“三垂”測發模式,國內民商火箭最大整流罩,國內首個自帶導流槽的發射船首次應用,國內首次採用充氣式柔性防護罩,國內首個芯一級起飛不點火的捆綁式運載火箭。
這一連串的紀錄背後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引力一號填補了國內全固體捆綁構型運載火箭的技術空白,突破了固體運載火箭原最大約2噸運力的瓶頸,不僅支援百公斤級衛星的“一箭30星”,還可發射3、4噸重量的小型貨運飛船、超大型衛星等。
簡單來說,就是用小型火箭的身高實現中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同時適應海上發射需求,而且單位發射成本相比小型火箭降低50%以上。
看到這裡,已經夠震驚了。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引力一號是由一個90後帶領一家成立僅3年的公司做出來的。
這位90後叫姚頌,這家公司叫東方空間。今天,我們將走進他們的故事。
01
90後兩度硬核創業
做“讓自己激動的事”
1992年姚頌出生於湖南長沙,在2008年中考時免試直升長沙一中,2011年,姚頌憑藉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獎項,被保送到清華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專業。
本科畢業後,24歲的姚頌開始了第一次創業,與導師汪玉、師兄韓松一起創立了深鑑科技,專注AI晶片深度學習加速方案,姚頌出任CEO。
由於團隊過於年輕,深鑑科技在創立之前,曾經被投資機構拒絕了近50次,直到2016年2月到矽谷參加會議,順便拜訪了金沙江創投,才拿到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成立兩個月後,深鑑科技憑藉學術優勢,在業界嶄露頭角。
在2016年5月的ICRL上,有兩篇論文獲最佳論文獎,一篇來自谷歌4億美元收購的人工智慧企業DeepMind,另一篇來自深鑑科技首席科學家韓松。
在商業化方向上,姚頌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鑑科技命運的決定。
他從市場空間、進入的難易程度,以及進入以後建立起來的長遠壁壘三個角度出發,透過調研比對,最終決定放棄已經展開一年的無人機晶片研究,將公司業務轉型安防領域AI晶片。
與之前被投資機構拒絕相反,成長中的深鑑科技和姚頌逐漸被資本市場追逐,在500萬天使輪融資後又進行了多輪融資。
2017年5月,深鑑科技完成由賽靈思、聯發科、清華控股、方和資本以及老股東的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而此時,深鑑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10億元;
2017年10月,深鑑科技又完成由螞蟻金服與三星風投領投,招商局創投與華創資本跟投的約4000萬美元A+輪融資。
深鑑科技以極快的速度成長為一家獨角獸企業,姚頌也入選“2017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這時,姚頌又一次做出關鍵性抉擇。
面對早期投資者賽靈思提出的收購請求,姚頌綜合考慮公司業務、團隊年齡、股東利益、市場環境等主客觀因素後,他和團隊成員選擇接受。
2018年7月,深鑑科技以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賽靈思,成為清華大學有科技成果轉化制度以來第一家完成轉化與回報閉環的企業,也是中國AI領域裡第一家實現退出的創業企業。
深鑑科技被收購後,姚頌兼職做了經緯中國的風險合夥人。2020年,姚頌還作為創始合夥人發起SEE Fund無限基金,關注積體電路、智慧工業、新材料與新能源等領域,幫助清華大學成果轉化。
雖然財務早已自由,但姚頌並不滿足現狀。“才20多歲,肯定不能就退居二線做投資了。”
姚頌給自己畫了一個關於人類生存空間的抽象模型。他覺得再創業一定要做一個從人類、國家、社會角度都有意義的事情,而航天就是那個宏偉且讓他激動的事兒。
姚頌從小就是航天迷和軍事迷,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給他買了一套新世紀版12冊的《十萬個為什麼》,姚頌最喜歡的就是《宇宙科學》分冊,甚至把那冊書都翻爛了。那時候,他還喜歡逛“鐵血軍事”論壇,並在論壇裡冒充大人當版主。
過去幾年,民營航天成為一個新興創業機會,尤其在2019年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氣球衛星和BP-1B衛星送入預定300公里圓軌道,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也讓大家看到民營航天的可能性。
2020年前後,姚頌在經緯中國看了大量的商業航天專案。偶然間,一位出身於航天世家並準備商業航天創業的同學找到姚頌,聊完之後,雙方意猶未盡,對方便邀請姚頌一起創業。
“就好像瞌睡遇到枕頭”,原本還在一些方向中猶豫的他,遇到了極好的團隊,邀請他做最想做的事之一。
於是他果斷辭職加入,“我只覺得這是個值得幹的事,假設沒幹成,我到了八九十歲,也絕對不會後悔,而且這件事情有全人類層面的共性價值。”
就這樣,29歲的他再次走上創業之路,在2021年10月正式加入東方空間擔任聯席CEO,投身於造火箭中。
02
火箭首發成功,4年融資17億
2024年伊始,山東海陽附近海域,在一陣煙霧和歡呼聲中,東方空間首款火箭引力一號首發成功。
承載姚頌航天夢的引力一號,箭體高30米,芯級直徑和助推器直徑同為2.65米,起飛重量405噸,起飛推力6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6.5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4.2噸,可支援百公斤級衛星“一箭30星”發射,滿足中低軌衛星組網批次發射、中大型航天載荷快速響應發射需求。
隨著引力一號火箭將搭載的雲遙一號18星-20星共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東方空間一舉打破了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運載火箭、中國首型捆綁式民商運載火箭、世界首型海上發射的捆綁型運載火箭等多項紀錄。
而此時此刻,距離姚頌加盟東方空間還未滿3年。
2020年,東方空間成立,主營業務太空運輸,是一家運載火箭和新型空天運輸工具設計製造服務公司。公司透過研發“引力”系列運載火箭,打造一次性使用、可回收重複使用和載人飛行等系列化、多樣化、航班化的空天運輸產品。
身後技術團隊也不容小覷:另一位聯席CEO布向偉曾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師,COO魏凱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案辦主任,CFO史聖卿曾是無人機企業零度智控、遠度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與CFO。
核心技術團隊有著平均20餘年的從業經歷,曾在長征五號和多型重要戰略裝備型號研製中擔任重要的研發負責人。
與SpaceX的星艦相比,引力一號沒有星艦高大,也沒有星艦先進,但東方空間的這支火箭首次發射就取得了成功。
據瞭解,東方空間團隊自“引力一號”2021年3月立項以來,攻克了火箭設計、製造、發射等環節的關鍵技術,開展了23項大型地面試驗、489項單項試驗、1452次試驗迭代,才換來這一次萬眾矚目的首飛成功。
引力一號是中國商業航天公司發射成功的第一款捆綁式火箭,此前只有馬斯克的重型獵鷹用過這個技術。
而東方空間早已進入投資人視野,成為創投圈近年為數不多的現象級專案。
2021年6月,東方空間完成4億元天使輪系列融資,由經緯中國、紅杉中國聯合領投,三一重工、天府三江資本、SEE Fund、真格基金、聯想之星、眾海投資、圖靈創投、中衛匯通天地網路公司等機構以及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君和資本創始人王國斌、CloudAlpha基金創始人楊晉等知名企業家與投資人跟投。
半年後,東方空間再次宣佈完成近3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由和玉資本領投,雲九資本、奇績創壇、險峰長青、惠隆創投、鼎和高達、易合資本等跟投。
很快,東方空間再次宣佈完成了4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山行資本領投,民銀國際、米哈遊、星瀚資本、元璟資本、知春資本、元禾原點、凡卓資本等跟投,老股東鼎和高達、天府三江資本等機構持續支援。
1月24日完成近6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申銀萬國投資、洪泰基金、新鼎資本等新機構投資,老股東山行資本、民銀國際、鼎和高達等繼續加持。
至此,東方空間在4年內已經累計拿到融資約17億,一路融資所向披靡,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
姚頌的加入,為東方空間帶來了更多資本市場的視野和商業化平衡。
姚頌稱自己一直帶著“需要自己造血活下去”的心態在創業,在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要確保商業化程序。
引力一號在升空時,箭體上噴塗著“海瀾之家”四個大字及其品牌LOGO,因此,引力一號也叫“海瀾之家號”,是中國第一個由民營企業冠名的商業運載火箭。
這是因為在2023年4月時,海瀾集團與東方空間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獲得引力一號的冠名權,在箭頭位置噴制“海瀾之家”塗裝,在4枚助推器上也製作了“HLA”塗裝。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國內商業航天市場與海外仍有較大差距。
據《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數量100顆,比上年增加59顆,而與之可對比的是,馬斯克的SpaceX在2022年將大約2000顆衛星送入了軌道。
不過,2019年底國家出臺了衛星網際網路規劃,姚頌判斷中國要大批次發射衛星,一期可能還在數百的量級,未來可能就是數千的量級,而當下正處於像指數函式最早期的拐點位置,機遇非常大。
在具體商業落地上,東方空間率先在山東煙臺市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中心建立發射能力,並逐漸建造與之配套的實驗廠、測試廠、生產廠等基礎保障設施。此前,該航天港曾先後實現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
姚頌認為,不同於酒泉等基地的陸地發射,海上發射的優勢在於發射靈活、測控方便、節約土地、火箭尺寸無限制、無落區問題且易於火箭回收,但也對演算法和技術有了更高的要求。
姚頌曾說自己更擅長做一些實際專案,希望做出來的事情是能夠看得到、用得著的。在不到32歲的年紀,已經進行兩次創業。姚頌說,在東方空間所有人都坐普通工位,沒有領導有自己的辦公室。對於他來說,沒有什麼比將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出了價值更重要。
當下,姚頌還給東方空間制定了三級目標:短期內達到中國最佳商業發射價格與能力,中期實現世界最佳發射價效比,長期規劃實現近地行星探索商業化。
馬斯克從造車到造火箭,姚頌從AI跨界到造火箭,外界經常將他們作對比。是讚譽也是希冀,如今才32歲的姚頌,正在追趕。
03
中國的“芯”一代創業者
創業多年,姚頌仍覺得自己保持著一些“書生氣”,“沒有變得那麼油膩與世俗”。
在接受採訪時,他會談到喜歡的樂隊、球星,講起“東方空間”會提到自己還是小男孩時的太空夢,馬斯克也是姚頌在商業上的偶像。
一直以來,他並未對奢侈品或者高生活品質有太大追求,在賣掉深鑑科技交割後的第三天,與其他創始人一同向清華捐贈設立基金,還向徐根寶足球基地捐贈50萬元,希望徐老能繼續為中國足球培養人才。
“對我來說,能夠做深鑑科技,現在做火箭公司,至少是前百萬分之一的運氣了。沒有人能夠奢求上蒼一定給你最好的運氣。”姚頌說,他現在要做的,就是運用好現在所有的資源、能力和經驗,就像他小時候常看的AC米蘭主力前鋒因扎吉一樣,在充分地跑位、站位之後,輕輕地將球推入網中。
“吃穿用度已不是我的追求目標,還是想做對人類更有意義的事。”透過姚頌,我們看到一批年輕創業者正在掀起新一代科技浪潮。
“小時候,老師問我們長大了想做什麼,我和很多人一樣說想成為科學家。而今一晃已過不惑之年,想成為真正的科學家也許已經不太可能了,但如果我努力,把中學裡最喜歡的化學、大學裡學的計算機、工作中學習的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我天真地想,說不定也能再做出點有意思的事兒。”2021年3月,黃崢在致股東信中回憶兒時的夢想。
彼時,黃崢宣佈隱退。期間,他還向母校浙江大學捐贈一億美金設立繁星科學基金,支援“計算+”創新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學校在生物、醫療、農業、食品等領域的交叉方向展開基礎研究及前沿探索,這也是他的繁星夢想。
緊接著,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在內部全員信中表示,虛擬實境、生命科學、科學計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現黎明之曙光,要抓住這次機會,需要創新者們突破業務的慣性去探索。為此,張一鳴決定卸任位元組CEO,以十年為期,投身其中。
還有蔡浩宇,十餘年間締造米哈遊這家估值千億級的超級遊戲獨角獸,坐擁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急流勇退,這位出身上海交大計算機系的年輕創業者在2023年10月宣佈告別——卸任米哈遊法人和董事長,踏上了另一段征途,將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沿科技的研究與應用、新專案研發,以及串聯國內與海外研發資源上。
其實早在此之前,這位技術宅男已經踏進硬科技浪潮。這兩年來,蔡浩宇執掌下的米哈遊密集出現在VC圈,接連投了AI、腦機介面、航空火箭甚至人造太陽等一眾跟遊戲毫不相關卻十分前沿的專案,還參投了東方空間B輪融資。
前輩們從網際網路時代轉身走向下一征程,年輕的理工科學霸們則直接開啟了他們硬科技創業生涯。
印象深刻的是90後“天才少年”——稚暉君(原名彭志輝),1993年生於江西吉安,從小有個“機器人夢”。
2018年,彭志輝從電子科技大學資訊與通訊工程學院碩士畢業,後進入OPPO研究院AI實驗室,擔任演算法工程師。2020年,他經過前後七輪的面試,透過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併成功入職。
但兒時有關於機器人的夢想一直縈繞在彭志輝的心頭。就這樣,2022年12月,彭志輝決定離開華為,幾個月後便以新的身份出現——智元機器人首席創新官及人形機器人首席技術官。公司成立一年便火速融了五輪,而彭志輝也成了最搶手的創業者之一。
放眼創投圈,還有一份長長的名單——月之暗面楊植麟、深勢科技孫偉傑和張林峰、國儀量子賀羽、輕流薄智元、太極圖形胡淵鳴、優艾智合張朝輝、雲聖智慧陳方平……
不同以往,當下的這一波創業者皆是名校出身,頂著學霸和理工科的光環,用最新的技術來為世界寫下注腳。
如果說,中國上一波創業者擅長於跑業務做銷售,那麼眼前這一群年輕創始人則更專注於技術,這是中國“技術派”創業時代的一縷寫照。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世界永遠屬於年輕人。
也正如姚頌的朋友圈簽名,“今天是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免責宣告: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業家立場。
加入創業黑馬商業交流群
黑馬營27期重磅開啟
加入我們,成為產業新力量
與主編交流溝通:chenfu3721
創業黑馬 媒體矩陣 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