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他是投身於航天基層崗位
六十多年的“超級碼農”
是在大家束手無策時
靈光一閃的“藍領院士”
近日,總檯《吾家吾國》專訪
我國火箭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院士
聽他講述“攀登航天技術高峰”的故事
01
為證明方案可行性
他們足足算了兩三個月
餘夢倫院士今年87歲,是我國彈道式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彈道設計的開創者之一。1960年,他從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提前畢業,被分配至當時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總體部,為導彈和火箭的發射計算飛行路線。1965年3月,我國開始了東風系列某型號導彈的研製工作,餘夢倫是彈道設計小組中的三名成員之一。
面對超長的飛行距離,如何進行試驗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正當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餘夢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低彈道和高彈道相結合的特殊彈道方案,將全程試驗拆分成了兩次分別進行。
根據餘老的回憶,為了用資料證明方案的可行性,他們五六個人足足算了兩三個月。
1980年5月18日,東風系列某型號導彈首次海上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實現了我國超長距離導彈從無到有的跨越,徹底打破了超級大國的長期壟斷。
02
40歲起,從零學程式設計
他成功將返回式衛星送入軌道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後,為了便於國土普查和地面測繪,發射返回式衛星被提上日程。返回式衛星重達1800千克,是“東方紅一號”重量的十多倍,因此承擔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對運載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
解決火箭速度和運載能力問題的任務落在了餘夢倫的身上。然而,此時的餘夢倫已經40多歲了,計算工具也換成了微型電子計算機,於是他開始從零學習計算機程式設計。
作為我國最早的一批計算機程式設計工作者,餘夢倫和同事們在摸索中逐漸克服著程式出現的問題。經過無數次最優推力程式的分析,餘夢倫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小推力彈道方案”。
“五個發動機——一個大推力的發動機、四個小推力的發動機。我讓大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一點,小發動機工作時間長一點,這樣等於平均的推力就降下來了。”
餘夢倫的“小推力彈道方案”,使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 。1975年11月26日,載著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準時點火升空,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而在隨後的三年,“長征二號”火箭又連續兩次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已具備設計研製高效能、高可靠性運載火箭的技術能力。
03
面對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
他超負荷工作18個月,如約完成
1978年,我國開始在“長征二號”的基礎上對運載火箭進行適應性技術改進,從而衍生出我國目前最大的運載火箭家族。
其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型可以執行載人任務的火箭,負責運送航天員。而它的前身,就是餘夢倫參與全過程研製的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簡稱“長二捆”。
餘夢倫:當時,美國的太空梭搞得不成功。我們要搞“長二捆”,用它專門打國外衛星,嚴格來說打美國衛星。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災難年。美國、法國發生多起火箭爆炸事故,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幾乎癱瘓。而此時,中國航天人帶著還是兩張設計圖紙的“長二捆”火箭進入了國際發射市場,開始了與各國艱難的合作談判。
1988年11月,在經過近兩年的談判之後,中美正式簽訂了兩顆衛星的發射合同。餘夢倫表示,和美國人籤合同後,美國要求18個月必須成功地發射一次,如果不成功就要賠錢。
為了能夠如期發射,餘夢倫和研究院的同事們開始超負荷工作。44萬多張設計圖紙,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地面試驗,都在短短18個月內完成了。
1990年7月16日,作為我國首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二捆”成功首發,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蹟。
然而,在隨後的4年裡,“長二捆”經歷了兩次發射失敗。餘夢倫提出了高空風對火箭飛行影響的假設,經過對一千多次西昌發射基地的高空風資料進行演算,成功化解了阻礙。“長二捆”不僅僅打開了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大門,也正式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徵程。
04
紮根航天一線60多年
他的名字被命名為科研班組
餘夢倫是浙江慈溪人,兩歲時為了躲避戰亂隨家人搬到上海。從小成績名列前茅的他,卻被嚴重的口吃問題深深困擾,“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提問,這個問題我會做,但我說不出來,那時候自己感到很痛苦”。
因為口吃,年少時的餘夢倫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但也使他更專注於學習,尤其是在數學的世界裡尋覓自己的快樂。
1955年,19歲的餘夢倫考取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此,60多年一直紮根在一個班組裡。
2009年,他所在的班組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餘夢倫班組”,這也是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研班組,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班組。
在餘夢倫工作的60多年裡,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已經成為了航天領域的總師、副總師,可是年近九旬的他卻依然從事著自己最初的工作。在餘夢倫看來,永遠工作在科研的一線,為中國火箭設計出完美的飛天弧線,是他最大的幸福。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綜合《吾家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