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訊息,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和工會即將就德國員工工資和工廠關閉問題展開新一輪談判。公司內部和行業資料顯示,大眾的勞動力成本佔銷售額比例顯著高於主要競爭對手。
隨著中國低價汽車不斷湧入,大眾汽車如何在成本高昂的德國市場保持競爭力是個問題。
大眾汽車管理層計劃於週四與代表約12萬名德國員工的工會展開談判。工會要求加薪7%,而大眾則提出減薪10%的方案。
根據大眾工人委員會的一份內部備忘錄,大眾全球勞動力成本佔比已從2020年的18.2%降至2023年的15.4%,但仍高於、梅賽德斯-賓士和Stellantis的9.5%至11%。在管理六家相關工廠的德國大眾集團(VW AG),這一比例估計在15.8%至17.5%之間。大眾汽車表示,沒有單獨披露德國子公司的具體資料。
工人委員會的調查基於年度報告,顯示了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人員支出與營收比例。這些資料涵蓋了從工廠工人到行政人員在內的全部員工。
投行Stifel的分析師丹尼爾·施瓦茨(Daniel Schwarz)表示,大眾較高的勞動力成本部分源於其內部製造大量零部件和軟體的模式。然而,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大眾不得不削減固定成本。
他表示:“自2005年以來,大眾品牌每年都是歐洲市場的領導者……問題並不出在產品,而是成本過高。”
根據德國汽車協會(VDA)的資料,德國是全球乘用車行業勞動力成本最高的國家,2023年平均時薪達到62歐元(約合66美元),比十年前增長了約三分之一。大眾汽車約45%的員工位於德國。
儘管如此,工會代表認為,勞動力成本僅佔公司整體成本結構的一小部分,並要求管理層透過其他方式來提高利潤。在發給員工的內部傳單中,工人委員會指出,今年前九個月,保時捷、奧迪及大眾金融服務等集團其他部門的收益急劇下降,導致公司損失了55億歐元(約合58億美元)。工人委員會在傳單中寫道:“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單純將勞動力成本作為關注核心是不夠的。”
德國大眾集團是德國唯一未依據汽車與工程行業集體協議決定工廠工資的車企(特斯拉除外),而是透過單獨協議來確定工資。今年9月,大眾取消了這一協議,計劃在大眾品牌內部削減成本,稱此舉對公司生存至關重要。
對於德國工會而言,大幅減薪是一項艱難的妥協。今年11月,工會剛剛與行業達成了一項協議,為員工加薪5.5%,而特斯拉也宣佈為其德國員工加薪4%。
成本貴了一倍
大眾汽車表示,即使在降薪之後,公司薪資仍然有很強的吸引力。
大眾品牌主管托馬斯·謝弗(Thomas Schaefer)上月表示:“我們德國工廠的生產效率不夠高。”他指出,能源、材料和人力成本都在上升。
“我們的工廠成本目前比預期要高出25%至50%。這意味著某些德國工廠的成本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兩倍。”
根據VDA的資料,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汽車行業工人的平均時薪分別為47歐元(49.6美元)、33歐元(34.8美元)和29歐元(30.6美元)。而這些國家是大眾競爭對手Stellantis和雷諾大部分歐洲工廠的所在地。
德國大眾集團的成本尤為高企,這部分歸因於其許多員工承擔了整個大眾汽車集團的行政職能,包括銷售、管理和技術開發,而這些崗位的薪資通常較高。
近年來,大眾宣佈將在德國裁員數萬人,包括前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與工會達成的一項協議,計劃到2025年削減大眾品牌員工2.3萬人。然而,向電動化和軟體驅動汽車的轉型,以及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促使大眾在軟體和行政領域增加了大量崗位。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德國大眾集團的白領員工數量已接近藍領員工。一份內部檔案顯示,從2019年6月至2024年9月,德國大眾集團的工廠工人人數減少了超過8000人,而同期行政人員增加了約4000人。
大眾汽車對這些資料未予置評。(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