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我沒有專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到“自主創新,就是自己國家的問題自己解決”
11月1日,受今年第21號颱風“康妮”影響,上海灘風雨大作。然而,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交展中心,共有包括12位兩院院士在內的數學與力學專家如約濟濟一堂,樸素而莊重地見證了錢偉長科學家教育家精神傳揚基地落戶上大。從“我沒有專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到“自主創新,就是自己國家的問題自己解決”,錢偉長的話,穿越時空,風雨無阻。
1980年代,受鄧小平同志委託來滬的錢偉長先生,為了更好推動我國應用數學和力學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作用,向國家建議成立一所數學和力學研究所。錢老的提議很快被採納,4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4年11月1日,經當時的國家科委批准,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在今天的上海大學成立了。作為倡建人,也是我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錢老欣然擔任了首任所長,在此“科技、教育、人才”領域上開疆拓土。
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曹阿民說,根據盟員回憶,在建立伊始資源匱乏的年代,德高望重的錢老一方面關注師資力量的引進和培養,一方面不斷創造辦法繼續科研,從光譜分析到彈性力學,從導彈理論到空氣動力學,從流體力學到穿甲力學……他的科研幾乎涉及物理學各個方面,研究出了“錢偉長方程”“錢碼”等當時世界範圍內的先進科技成果。
改革開放後,國家正處於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百業待興、百端待舉。在錢偉長帶頭號召下,蔡樹棠、劉人懷、劉高聯、盧文達、戴世強等人群賢畢至。他們工作在簡易板房,卻活躍於學術之巔,自強不息、道濟天下,在板殼理論、葉輪機氣動理論、湍流理論等領域取得矚目成就。不僅名師薈萃,力學所更培養了周哲瑋、徐彬、肖衡、何陵輝、馮偉、徐旭、周文波、陸祖芳等一大批優秀的教育科研、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活躍在國內外學術界、教育界和工業界。
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上大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院長張田忠表示,這40年來,全所靜中求變、變中求新,守正創新、變革圖強。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設立原上海工業大學第一個博士點、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入選全國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並在全國率先舉辦基礎教學強化班,迅速發展成長為教育部試點學院——錢偉長學院。同時,學科方向正順應時代不斷最佳化,建成全國首個力學與能源工程結合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首個力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省部級前沿科學研究基地,獲准建設首批上海積體電路微專業——光刻力學。
“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義有祖國。”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援引了錢偉長當選“感動中國”2010年度人物的頒獎辭,認為正是錢偉長老校長親自制定“從工程中提煉力學問題,在自然科學水平上研究、形成和發展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再回到工程實際中去解決問題”的學科發展理念,一直受用至今。成旦紅表示,“他用一生的奮鬥印證著這句話:國家需要我工作到什麼時候,我就工作到什麼時候。”
風雨之中,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理事長唐志共院士,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魏悅廣院士和郭旭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主任、浙江大學原校長楊衛院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人懷院士,上海大學教授張統一院士,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校長陳十一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萬林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夕雲院士,蘭州大學教授周又和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冷勁松院士,以及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院士等專家學者,從全國各地如期相約上海,一同交流研討錢偉長科學家教育家精神。
當天,錢偉長銅像捐贈上大,將坐落於力學所門前草坪。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曾經在清華大學聽過錢偉長教授講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接受聘任,擔任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學科發展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又和則受聘擔任錢偉長科學家教育家精神傳揚基地指導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