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已經抵達了空間站,在發射之前10月29日上午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昊龍貨運太空梭和輕舟貨運飛船兩個方案獲得工程飛行驗證階段合同的新聞,引起了外界非常大的關注。特別是昊龍貨運太空梭,大家興趣更大,我國現在有長征等系列高質量的運載火箭,有神舟、天舟載人貨運飛船,但太空梭這還是第一次披露。
而且,昊龍貨運太空梭的研製單位,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就是殲-10,殲-20的研製單位,這怎麼又設計上太空梭了,成了跨界巨頭了,說明實力不是一般的強。
為什麼要招標研製這些新一代航天載具?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降低成本,現在我國空間站已經建成並進入常規執行,航天員的輪換和定期貨運補給已經不是試驗性而是定期航班了,那就不能總是用一次性使用的載人或貨運飛船了,本來就需要迭代發展,那無論是運載火箭還是飛船都要考慮可重複使用,這樣就能大幅降低成本。現在航天員一出差就上去半年,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發射一次太貴了,如果發射成本降低了,就可以多發射,從事相關實驗的科研人員,也可以短期上空間站,完成實驗就返回,大大提高空間站的利用率。
載人是這樣,貨運也是一個道理,發射費用便宜了,可以隨時運送貨物上去,需要做太空實驗的相關物品,現在都是隨補給品一起用貨運飛船發射上去,也是半年一次,那將來就可以單獨發射,完成實驗的返回,新一批的實驗品又隨時能發射上去,要做到這樣,關鍵就是把發射費用降下來。
昊龍貨運太空梭的設計特點就是可以像飛機一樣著陸,經過維護檢測,就可以再次裝載貨物發射,比目前的貨運飛船成本大大降低。
說到太空梭,實際上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對航天載具進行方案選型時,就是有力的競爭者,當時入選的五個方案,四個都是小型太空梭,研發團隊認為,未來肯定要走可重複使用的路徑,一次性的飛船遲早是要被淘汰的,可見當時的科研團隊就非常有前瞻性。
當然因為一次性使用的飛船研發費用低,成熟度更高,也更符合當時的國情,所以成為了我國的第一代載人航天工程的載具。
而現在無論是國力還是科技實力,研發太空梭的時機已經成熟。其實,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我國早已在進行研製試驗,我們可以在新聞中看到,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已經完成了三次升空,最長在軌紀錄達276天,而且三次都精準地降落在機場跑道上。只是由於太過先進不便展示,所以到現在還沒看到其真實面目。
這當然說明我國完全具備貨運太空梭的研發實力,甚至未來發展載人太空梭也是可以期待的。當然,直接發展更先進一代的空天飛機也不是不可能。
空天飛機就是直接從機場跑道起飛然後就入軌了,而不是用火箭發射入軌,那顯然就更方便,成本也更低了,研製難點當然首先在動力系統,必須既能在大氣層中工作也能在大氣層外工作,比如在大氣層內使用渦扇或衝壓發動機,出了大氣層就使用火箭發動機,難就難在將其組合在一起,據相關報道,我國組合動力發動機方面也已經取得很大進展。
昊龍貨運太空梭這條新聞,最大的亮點在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現在對六代機大家有很多展望,其中一點就是遠超目前戰鬥機的升限,可謂能夠從卡門線打到超低空,正在研製六代機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這次跨界航天工程,真是讓人打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編輯: 李蘇寧
影片編輯: 周雯飛
責編: 方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