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海南島東端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成功發射,2024年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收官之戰。 據悉,受到超強颱風“摩羯”的影響,天舟八號被推遲發射,此次發射是“摩羯”颱風過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的首次發射任務。由於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底發射,中國載人航天也首次開啟“人船先行,貨船後行”模式。 此次天舟八號發射任務有哪些特點?這位“快遞小哥”將為“太空家園”送上哪些心意滿滿的包裹?紅星新聞記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採訪了相關專家。
▲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 新華社發
“零視窗”拓展至120秒,3小時快速對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馬忠輝介紹,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發射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將實現3小時的快速對接。本次任務是長征七號火箭的第9次發射,按照任務的整體部署,本次任務是首次執行“人船先行,貨船後行”的模式,這對長七火箭可靠發射、準確發射要求極高,任務重大,不容有失。
“長七火箭將繼續使用‘零視窗’發射技術。”馬忠輝介紹,為了提高任務適應性,研製團隊透過最佳化制導方案,在實現火箭入軌精度滿足要求的同時,將視窗拓展至120秒。
馬忠輝說,為了用好這寶貴的120秒,團隊持續完善預案,開展了多輪針對預案的細化工作,並完成了發射前負10分鐘推演及演練,增強了火箭研製團隊對預案的適用性和對突發事件的適應能力。
馬忠輝介紹,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也是為滿足我國空間站發射貨運飛船的需求,同時兼顧其他衛星需求而研製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的遙二至遙八先後於2017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從文昌衛星發射場將天舟一號至天舟七號貨運飛船準確地送入了預定的軌道。
據悉,本次任務是2024年中國空間站發射任務的收官之戰。馬忠輝介紹,為了提高操作的規範性和準確性,發射場及火箭採取了相應的質量管控措施。火箭狀態矩陣的檢查措施,火箭試驗隊基於數字化平臺開展了組裝一體化管理。後續長七火箭將開展智慧化相關工作,推進我國火箭智慧化能力水平的提升。
首次搭載果蠅、月壤磚上太空做實驗
作為貨運飛船,天舟八號到底帶了些啥?
對此,集團李志輝介紹,天舟八號貨運船由貨物艙和推進艙兩艙組成,整船的總長約10.6米,總重約12.4噸。天舟八號搭載的上行物資總重約6噸,裝載了航天員系統、空間站系統,以及空間應用任務領域和貨運飛船系統共計247件貨物。其中,包括航天員駐留的消耗品、平臺物資、上行裝置等。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員劉偉介紹,天舟八號搭載了豐富的空間應用系統物資,總重量約458公斤。涵蓋實驗載荷、實驗單元及樣品、實驗耗材、備品備件等在軌實驗保障物資及共用支援類應用物資。
劉偉介紹,本次任務應用物資上行後,將由航天員轉運至空間站科學實驗櫃及艙外實驗設施內開展36項科學實驗,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等領域。
劉偉介紹,此次天舟八號發射,我國首次實現把果蠅帶上太空展開實驗。利用生命生態科學實驗櫃,首次在空間站開展亞磁-微重力對果蠅基因、行為和生存繁衍的影響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國科學家模擬月壤成分燒製而成的“月壤磚”,也將搭乘天舟八號前往空間站,開展太空暴露實驗,目的是確認“月壤磚”能否勝任在月球上蓋房子的任務。據介紹,完成太空實驗後,第一塊“月壤磚”預計在2025年年底返回地球。
在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領域,劉偉介紹,此次天舟八號搭載的實驗載荷,利用元器件與元件艙外通用試驗裝置,開展自主可控新型儲存晶片的可調節抗輻照能力在軌驗證等試驗,研究元器件與部元件的空間環境可靠性物理機理及失效機理,為新型元器件與元件的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紅星新聞記者張炎良王紅強發自海南文昌
編輯 郭莊 責編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