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近年來,中美科技競爭引發廣泛關注,半導體、AI更成為技術競爭的主賽場。乘著大模型的熱潮,美國科技公司七巨頭狂飆,但也引發國際差距逐漸擴大的擔憂,尤其特朗普即將重回白宮,外界也關心技術競爭將往何處去。
在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上,微電子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Sorin Cristoloveanu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Sorin Cristoloveanu是法國格勒諾布林理工學院電子學和物理學博士,曾在國際會議上發表1200多篇技術期刊論文和簡報,以“絕緣體上矽技術和薄體器件”的研究成果獲2017年IEEE安迪·格魯夫獎,現任廣東省大灣區積體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21世紀》:美國在半導體、AI領域有先發優勢,您認為有需要擔憂中美在這些領域差距不斷擴大嗎?
Sorin Cristoloveanu:我是一個學者,不是非常熟悉產業界和公司發展。但我可以說的是,中國在科技賽道的努力是很讓人欽佩的,我可以看到中國有很強烈的願望和動力去提升科技水平,建立自己的產業和科研體系,這也是我現在中國做研發的原因。我現在所從事的是絕緣體上矽(SOI)技術,現在它已經應用到手機領域,而不久後也會廣泛運用到汽車行業,這項新技術在提升通訊速度、節省能源上有很大改進,這也是廣州近年來非常看重的關鍵技術之一。如果能形成突破、投入產業化,可能會對全球產生不小影響。我不好評估中美在技術領域的差距會不會擴大,但每年肯定會發生動態變化。
《21世紀》:特朗普不久前贏得了美國大選,在他的上一個任期,在科技領域實施了不少遏制政策,您認為他重返白宮後可能會對科技業帶來多大影響?
Sorin Cristoloveanu:科學界不好評判政治問題,但我認為所有事情的關鍵都在國際合作,我也是站在支援國際合作這一邊的。
《21世紀》:從您的觀察看,這幾年中國在晶片領域的技術發展如何?哪些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突破?
Sorin Cristoloveanu: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不少成就,已經讓人印象深刻。在我看來,外部的競爭和遏制可能會促進國內科研的進步。因為當國內需要某些產品或者技術卻買不到的時候,你就只能自己研發和生產。當然,這只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