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科宇航”)董事長楊毅強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廣東在航天領域的優勢與短板總結起來就是“兩頭強中間弱”,即裝置端和應用端較強而研發環節較弱。目前中科宇航的發展定位是差異化、國際化。
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極飛科技”)創始人彭斌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廣州的人文環境和商業環境造就了公司發展的基礎。今年,創業17年的彭斌與定位農業科技公司的極飛科技迎來了一個新概念:低空經濟。
雲舟生物科技(廣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舟生物”)董事、執行總裁黃銳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公司創始人因科研合作與廣州結緣,因良好的創業環境、醫療資源和工業基礎而在廣州創業。
上述企業皆為胡潤《2024全球獨角獸》榜單裡的廣州獨角獸企業,他們目前正在新興產業領域探索、發展。近日,經濟觀察網透過對上述三家獨角獸企業的採訪,從企業高管和企業發展的視角得見廣州經濟新動能的一些現狀。
中科宇航:一年半生產7發火箭
中科宇航是航天領域的知名企業,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孵化,成立於2018年,主要從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製、定製化宇航發射以及太空旅遊等業務。
11月20日,中科宇航董事長楊毅強在接受經濟觀察網採訪時表示,廣東在航天領域的優勢與短板總結起來就是“兩頭強中間弱”。作為廣州航天領域的龍頭企業,與傳統航天優勢地區的企業相比,中科宇航目前的發展定位是差異化、國際化。
“我們用一年半時間,在這裡生產了7發火箭,這個成就感是比較驚人的。”對於“兩頭強中間弱”,楊毅強進一步解釋稱,所謂“兩頭強”,是指廣東在航天應用端和裝置端都比較強。在應用端,因為有騰訊、華為、廣汽等企業,在衛星通訊、導航、遙感等領域應用場景豐富;在裝置端,廣東在衛星、火箭等航天器的製造和相關零部件的生產能力也比較強。所謂“中間弱”,則是指廣東在產業鏈中間的研發和測試等環節比較弱。
2024年11月11日12時03分,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發射,採用“一箭15星”的方式,將15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發射任務。其中,“阿曼智慧遙感衛星一號”也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向國際使用者提供發射服務。中科宇航副總裁史曉寧亦是力箭一號總設計師。
回顧中科宇航落戶廣州的過程,楊毅強表示,當初中科宇航選擇廣州主要是因為營商環境、區位優勢,以及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
他稱,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國內營商環境很好的地區,而中科宇航未來還要考慮海上發射任務,因此選擇珠三角還有沿海位置的考慮。另外,廣州有中山大學的高校資源,也有大量職業學院提供技術人才。“我們在廣州南沙運營兩年左右的時間,今年9月、11月發射完成的遙四發射、遙五發射,都是廣州的95後小夥子、小姑娘們操作裝備、指揮完成。”楊毅強說。
當初負責中科宇航招商工作的廣州市南沙開發區投促局招商處室分管負責人蘇敏亦曾向記者介紹,廣州“十四五”規劃發展部署以來,南沙對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視,但最初負責工作時“商業航天的發展環境並不明朗,國家對商業航天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尚未清晰,南沙是在省市各級政府支援下決定先行先試”。
據她回憶,開展中科宇航的招商工作時,同期也有很多優秀的省市在競爭,她和同事們採取的方式是“天天和企業混在一起,中科宇航走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蘇敏認為,廣州南沙以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條件為基礎,用心用情、專業化的招商引資服務打動了企業。
極飛科技:高校資源、產業基礎
極飛科技是機器人領域的知名企業,致力於用機器人、人工智慧和新能源技術賦能農業。
今年,極飛科技選擇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公司的年度大會,意在傳遞“做農業,其實可以很酷!”11月19日,經濟觀察網從現場瞭解到,大會以“智慧農業生態”為主題,圍繞“耕、種、管、收”等農業生產關鍵環節,釋出了包括 多款農業無人機、APC3農機自駕儀、智慧水肥管理系統等智慧農機裝備,以及全新的智慧農業設施與其應用場景。
極飛科技創始人彭斌在接受經濟觀察網採訪時表示,他在無人機領域幹了17年,公司的定位一直是農業科技公司,如今成為“低空經濟”的一分子,自己也感覺意外。
2020年,彭斌對公司的想法是“趕緊融資、做大做強”,但過去幾年大環境的改變,讓他和公司管理層開始更多思考企業如何盈利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用技術創新降低成本、開源節流,能省則省,例如在包裝盒設計、彩頁方面就沒那麼講究,把精力和費用專注到保證產品的質量、效能,好真真切切幫農場主們解決田裡、地裡的問題。
“過了4年,這個過程很煎熬。”彭斌表示,受人口老齡化、農村青年人口減少等因素影響,極飛科技過去一年的增長很好,今年出口業務同比翻倍。
“目前,我感覺到春風很暖,環境很好,但我的芽還沒發出來,相信接下來也能感受到低空經濟的紅利。”彭斌稱,目前,大眾對於低空經濟領域關注較多的是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載人,多涉及城市出行、機場建設等,較少人關注農場的無人機,相信低空經濟的紅利會持續釋放。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現場分享了一組資料:自2015年釋出第一款植保無人機以來,極飛科技在國內渠道網路已覆蓋1007個縣城;在全球,極飛科技的產品已進入70個國家和地區;有466個農場已使用極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今年7月,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釋出的《2024廣東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調研報告》顯示,從地市發展情況來看,深圳、廣州兩市的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分列全國第1和第2名。目前,廣州開發區已集聚低空經濟領域企業50家,年產值約130億元;在深圳市,活躍著1500餘家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企業;珠海市也聚集了12家擁有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的企業。
彭斌認為,廣州教育資源、醫療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秀,臨近的珠三角城市有高效、高質量的產業鏈合作。“我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在廣州,很多同事也是在廣州的大學畢業,加入我們幹了很多年,我喜歡廣州的人文環境、商業環境,這種環境造就了公司的基礎。”他說。
彭斌以極飛科技為例稱,公司總部在廣州城市中心的天河區,主要做研發,電機、螺旋槳等來自東莞、深圳的工廠。這也是廣州、深圳在無人機領域的差異,深圳在產業鏈方面更完善、產值更高,而廣州在高校人才招募、科研合作方面更有優勢。
雲舟生物:科研合作,結緣廣州
雲舟生物是生物科技領域的知名企業,成立於2014年,主要提供包括基因遞送方案的設計研發與最佳化、科研用載體定製和臨床用載體制備等全產業鏈服務。
據云舟生物董事、執行總裁黃銳介紹,2023年該公司完成新一輪股權交易,估值達到70億元人民幣,也成為廣州市第一家生物科技獨角獸。
黃銳回顧公司發展史稱,該公司的創始人、首席科學家藍田博士很早就與廣州結緣。2004年,在一個業內幹細胞研究會議上,藍田認識了中山大學的李樹濃教授,彼時藍田還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會後李樹濃邀請藍田參觀他的實驗室,之後藍田與李樹濃合作組建了中山大學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
這次科研方面的合作,便是雲舟生物與廣州結緣的開始。
根據黃銳的表述,2006年,藍田和他的哥哥在廣州成立了“賽業生物”,做幹細胞相關業務。隨後,賽業生物的穩步發展,加上藍田在實驗室的“發現”,讓藍田萌發了開啟新業務的想法。
黃銳解釋稱,基因載體是基因遞送的重要工具,也是全球約30萬個生命科學實驗室的“柴米油鹽”,是生命科學研究最常見的基礎工具。不過,基因載體高度個性化,不同的研究對於基因載體的需求也不一樣,一般實驗室都是自己做,但效率很低,成本很高,質量也缺乏保障,耗費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財力。
根據黃銳的介紹,雲舟生物獨創了載體智慧設計與交易平臺“Vector Builder”(即“載體家”),為生命科學實驗人員提供了一個高效的解決方案,將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自行製備載體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首度實現了載體構建的智慧化、自動化和商業化。同時,該公司也發現了新的商機:許多科研客戶不僅有研發階段的基因遞送需求,還有下游臨床階段的需求。
為了解決基因藥物開發存在的基因載體遞送效率低、靶向性差、載體容量有限、生產工藝難、成本高等研發生產難題,藍田帶領雲舟生物拓展了臨床階段的CRO(合同研發)和CDMO(合同生產)業務。如今,雲舟生物已經成長為可提供從科研到臨床全產業鏈基因遞送服務的平臺型跨國企業,過去三年公司營收復合增長率接近60%,業務規模快速擴張。
在談及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與短板時,黃銳直言,雲舟生物選擇廣州也是因為良好的創業及營商環境。
他同時表示,廣州在生物醫藥發展領域政策支援力度大、產業規模增長迅速、國際化水平也在顯著提升,但同時在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高階人才培養方面仍有欠缺,以及缺乏龍頭企業引領發展也是需要正視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