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
全球科技與資本的激烈角逐中,太空已經成為新賽場之一。不久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成功實現星艦“筷子”回收。而在地球的另一邊,一家中國民營航天企業也完成了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的飛行試驗。當技術日益完善,商業航天將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像回收可樂瓶一樣回收火箭,為何成為中美航天新賽道?
10月13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基地,成功實施了星艦第五次試飛。伴隨著轟鳴聲,發射約7分鐘後,超級重型助推器成功落入發射臺的“臂彎”,上演了“筷子”機械臂“夾住”火箭的科幻一幕。
藍箭航天副總裁張靜茹從技術特點給出了專業解釋,“此次試飛有兩大關鍵點,首先它是一個超重型的運載火箭,其次它的一子級、二子級均可完全複用。”
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陶建中則表示,最直接的是成本的控制——回收再利用,成本自然攤薄。“火箭回收是直接降低發射成本的最佳方式。過去發射火箭是一次性的,就好比‘坐一次性飛機’一樣浪費。當火箭實現回收後,它就能像飛機一樣多次起降飛行,把成本越攤越薄。”
今年9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藍箭航天研發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完成了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的飛行試驗。這意味著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離湊齊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這“最後一塊拼圖”又近了一步。
藍箭航天副總裁張靜茹介紹說,此次完成的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可理解為萬米級,即火箭到1萬米高空時,發動機熄火,在空中經歷自由落體過程,發動機進行2次點火,落到預定點位,是一個重大的階段性成果。
在陶建中看來,我國商業航天對比和美國有一個巨大優勢,即“國家隊”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力、群策群力。“即將到來的大航天時代,航班化的發射將是常態。全世界人口有30億,還不能夠實現點對點的通訊,這就要求我們把網際網路搬到天上去,就需要大批次的通訊衛星。”他補充說。而數量龐大的火箭發射,單靠“國家隊”遠遠不夠,必須要走商業化的道路,進行批次化、模組化、密集型的發射。
成本高昂 場地受限 國內商業航天如何實現“航班化”發射?
去年,中國一共將270顆衛星送入太空,有137顆是商業衛星,佔比65%。執行這270顆衛星發射任務的,有13次是由商業火箭完成,但這一數字相比美國仍有較大差距。目前,SpaceX已基本實現三天一次的發射節奏。從具體資料看,SpaceX使用的“獵鷹九號”火箭的近地軌道運力為22.8噸,2024年單箭發射報價約為697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每公斤2.1萬元。作為對比,國內商業化火箭型號發射報價大約在每公斤6萬元到15萬元人民幣之間。
張靜茹認為,我國商業航天還處於發展初期,發射成本也相對較高,如果未來實現可重複使用,這個價格就會指數級下降。此外,商業航天行業研發週期較長、投入較大,而且我們人才受限,所以只能穩紮穩打,一步步來。
陶建中表示,其實馬斯克已經給我們指明瞭一條陽光大道,我們能看到很多的技術路線是可行的。未來實現可複用之後,每一次飛行,都是一次火箭效能迭代的過程。
至於商業航天發射場,張靜茹舉例說,馬斯克用4個發射工位,就足以支撐每年上百次的發射任務。因為發射工位不在於多,關鍵在於充分利用,這就需要未來整個行業共同協調、通盤考量。
頭部企業扎堆 商業航天為何“偏愛”長三角?
今年5月,“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擔任此次發射任務的是,星河動力航天公司。在發射前一天,他們剛剛完成“穀神星一號”海射型任務。他們的製造基地就位於安徽池州。
如今,幾乎國內知名的商業航天企業都會在長三角佈局。天兵科技於2021年4月,在張家港建設總投資40億元的天兵科技運載火箭及發動機智慧生產基地專案。而選擇在這裡落戶,正是因為完備的產業鏈。造一發火箭,95%的零部件都能在周邊找到供應商,這讓企業能以更低成本、更大的優勢“飛”向太空。
張靜茹表示,藍箭航天於2018年和2019年分別在嘉興和湖州建廠,如今40%以上的供應鏈都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交通物流,陸路運輸極限就是4.5米直徑的火箭,再大就只能靠海運了,長三角陸運海運體系發達。第二點則是看中長三角完整的工業體系,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比較完備。第三就是人才的儲備,因為一體化發展,它可以促進人才、投資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此外,良好的營商環境,都是企業在落地的過程中考慮的核心因素。
在陶建中看來,長三角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很快應用到商業航天的智慧製造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放眼未來,商業航天,這片太空裡的“新藍海”,未來不可估量。
看看新聞記者: 王騁
編輯: 王騁
責編: 秦揚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