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國首次在軌獲取以地球為背景的空間站組合體全貌影象,也是中國空間站的第一組全構型工作照。結束5個月的太空出差,神舟十六號作別空間站,啟程返回地球。
桂海潮:我覺得我們的航天人太了不起了。他們的智慧、心血,一代代奮鬥,終於讓我們有了太空家園,能夠讓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有機會用雙眼看到它的面貌。
返回地球80天后,2024年1月19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現身記者見面會。指令長景海鵬胸前佩戴的飛行任務徽章又多了一枚,創造了四度飛天的新紀錄。
記者:從你個人來說,飛完了三次這已經是大大優於你的同行,甚至同輩了。而且那個時候是50歲,為什麼可以打句號的時候,你還是讓它延續?
景海鵬:我的簡歷大家很清楚,從農村走出的孩子能夠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能夠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我說我們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新時代。我想作為自己來說,飛了三次我不能陶醉在名利榮譽之中,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我這一輩子可能就幹一件事——航天,所以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要跑好空間站屬於自己的一棒。
這是一個全新的組合,神舟十六號乘組首次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三種類型的航天員組成。景海鵬與兩名比自己年輕20歲、毫無“飛天”經驗的隊友,組成了“跨代組合”。
在成為航天員之前的13年飛行生涯裡,景海鵬累計安全飛行了1200小時。從1998年入選我國首批航天員,到2008年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經歷十年磨礪,才飛天圓夢。面對這兩位航天員隊伍裡的新成員,在有限的一年時間裡如何傳幫帶,是擺在景海鵬面前的關鍵問題。
從神舟七號,到神舟九號,再到神舟十一號,每次凱旋,景海鵬最先做的都是歸零重啟,一次次重新接受“魔鬼訓練”,一次次選擇直面挑戰考驗。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是他每天的標配。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加起來有70多本,成千上萬條指令都已爛熟於心。通天之路,如今看似從容,但每一次任務,背後都是分秒不差、毫釐不失的嚴謹作風。
景海鵬擔心的情況,在他的太空首秀中就曾發生過。2008年,神舟七號首次進行空間出艙活動,任務過程中,開啟艙門之時,軌道艙突然響起了火災警報。雖然事後經過天地共同檢查確認判斷,火警是一場虛驚,是真空環境下儀表發生了誤報警,但當時真實的遇險感受,景海鵬記憶猶新。
景海鵬:因為在天上,不是在模擬器裡面,在模擬器假如說軌道艙火災,我們想那肯定是模擬的,它也著不起來,慢慢做,做得越慢,我們做得越準確、分越高。但是在天上,所以經歷過、感受過、體會過,所以我感覺這26年,感受流了不少汗水,也經常感受到這種挑戰,這種風險。
成為航天員之前,朱楊柱是航天工程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系的教員,負責建設力學基礎實驗室。他曾兩次報考過飛行員,但都與夢想失之交臂。2018年,我國開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增加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並且不再侷限於空軍飛行員,開始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聽聞這一訊息,朱楊柱打算報名。
朱楊柱:從小的時候就挺喜歡藍天,想在藍天上飛翔。我們家鄉是在微山湖畔的蘇北平原,那邊都是平原。我小時候就萌發了一種願望,我想著能夠飛上藍天,眺望一下自己美麗的家鄉大平原。有一句詩叫“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可能是心底裡有一種追求浪漫的感覺,這種浪漫我想後來是一種追求科學的浪漫。
2020年9月,朱楊柱成功入選,成為我國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中的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之一。2021年初正式入隊報到。
為了適應太空的特殊環境,航天員需要在地球上進行多個方面的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如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前庭功能訓練。其中,為了適應和耐受航天飛行帶來的超重現象,航天員要在地面進行大量的離心機訓練,最大要承受約8個G的過載,相當於體重8倍的負荷壓在身體上。
朱楊柱入隊訓練期間,正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造大幕拉開之時。隨著神舟十二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接力築夢天宮,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逐漸從夢想成為現實。
同樣在等待被挑選的桂海潮,是第三批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潮既沒有飛行經驗,也沒有軍校經歷,在訓練過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挑戰。
成為航天員之前,桂海潮的人生履歷可謂是一路“開掛”。他來自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高考以施甸縣理科第一名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本碩博連讀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後赴海外從事博士後研究,歸國後回到宇航學院工作,31歲就成為博導。當得知我國要選拔首批載荷專家時,桂海潮當即報了名。他的心中,也有一顆“飛天夢”的種子。
作為第三批航天員,桂海潮無疑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中國空間站階段密集的飛行任務,飛天圓夢的機會大大增加。但幸運並不代表訓練標準會降低。訓練內容多、強度大、進度緊,是擺在桂海潮面前的難題。
2022年6月,朱楊柱和桂海潮同時入選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乘組,他們將完成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的太空首秀。擔任指令長的,是曾經三度飛天的我國首批航天員景海鵬。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隨著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託舉載人飛船升空,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順利奔赴天宮,開啟了屬於他們的探索之旅。
約9小時後,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開啟“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四度飛天,如願以償入駐“天宮”。
在軌5個月期間,神舟十六號共開展了70項航天醫學、生命生態、流體力學、航天技術等空間實(試)驗和8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獲取了大量的實驗資料。同時,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從建設嚮應用、從投入向產出轉變的重要一步。
2023年7月20日13時40分許,景海鵬和朱楊柱搭檔出艙。景海鵬在機械臂的支援下,停靠了30多個點位,朱楊柱在艙壁攀爬了100多個扶手。
本次出艙,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要配合完成“天和”核心艙全景相機B在軌支架安裝及抬升、“夢天”實驗艙全景相機A和B解鎖及抬升等工作。出艙活動中,桂海潮全程都在艙內關注儀表資料,配合支援兩名隊友開展艙外操作。
長時間的出艙任務,出艙航天員要經歷多次陽照區和陰影區的交替,桂海潮特別關注兩名出艙隊友的艙外服相關引數。
經過8小時的出艙活動,2023年7月20日21時40分,景海鵬和朱楊柱完成了所有既定出艙任務,順利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出艙任務圓滿成功。
朱楊柱:太空漫步讓我感覺到很享受,就享受這個過程,任務完成好真的是一種幸福。第一次讓我們工程師能夠執行出艙任務,我覺得還是咱們足夠強大和自信了,也是很感恩我們這個新時代,就是新時代讓我們有夢可追,追夢可成。
景海鵬:桂海潮雖然沒有出艙,但是我們三個心在一起。我們任務完成了,他在艙門口等著我們,給我們倆一個擁抱,那個時候我很感動。三個人在一塊,這種相容性,就想在一起、吃在一起、喝在一起、幹在一起。我們上天前我們的目標就是1+1+1=1,這個一是什麼概念?團結一心、乘組一心、天地一心,一條心,我們是攥指成拳,團隊作戰。
2023年10月31日,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安全返回地球,標誌著我國現有3種類型航天員均已完成飛行考核和實踐檢驗。
記者:完成了這次任務之後,接下去還有更多的機會嗎?
朱楊柱:接下去未來肯定還會有機會。其實我也想爭取能夠早日重返天宮,努力也想用自己的雙手給咱們中國的空間科技水平提高,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希望將來能帶著自己的專案上去,那最好了。
記者:你回來以後,你的這些學生很激動吧,導師回來了。
桂海潮:對。給我發信息,祝賀老師你終於回來了,都想讓你趕緊回來給我們分享分享。我也特別開心,也特別期待跟他們見面。把我感受領悟到的載人航天精神傳遞給學生。
景海鵬:返回之後我第一時間表揚了我們朱楊柱、桂海潮,確確實實表現得非常棒,滿分100分,我給他們120分,所以表現得非常棒。特別是任務成功之後,看到他們兩個。不管是從側面看到還是背後看到,首先腰桿挺得很直。同時邁著鏗鏘的步伐、閃爍著這種堅毅的目光、自信的眼神,渾身充滿著力量。我看到之後我特別高興,真的,我特別高興。
記者:我想這個高興不僅僅是你是這一次他們的同事。更重要的是因為你這些前輩在前面鋪好了路,讓他們有一條路,現成的路好走。
景海鵬:確實是,我感覺這次又培養了兩個指令長,他們下一次帶隊伍,沒有任何問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