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陣子,第六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舉行,在49位獲獎青年科學家中,我們關注到了清華大學天文系蔡崢。
這位科學家,有著雙重身份,他不僅是清華大學天文系副教授,也是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精密光電研發中心主任,他身上所承載的,不僅是一位科學家的科研故事,更是濱湖與中國頂尖高校緊密合作的生動寫照。
眼下,作為精密光電研發中心主任的他正在領導建造我國自己的頂尖天文觀測裝置,而他背後的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大有來頭。
15年前,濱湖區政府捨棄穩定的金融房產投資價值,開闢5A級景區旁邊的一塊地,建設無錫(國家)積體電路設計中心。
2012年,清華大學與無錫共建“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選址就放在積體電路設計中心。這棟22層高的樓宇,是當年濱湖區無償提供給研究院的科創載體。
2014年,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正式運營。10年過去,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已經深刻改寫濱湖乃至無錫的產業版圖。
02.
細數建院以來的孵化成果,有這樣一組資料:
建成了微納電子與系統晶片、積體電路創新服務平臺、能源物聯網等37個研究中心,培育孵化高科技企業150餘家,實施產學研合作專案超500項;2022年度孵化企業營業收入超40億元,各項稅金超3億元……
如今的清華無錫研究院,已逐步形成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雙碳技術、物聯網、高階裝備和生物醫學六大技術研發重點領域。
從這裡走出的企業,有的已經上市,有的近期剛拿到數億元的融資,有的則成為所屬領域的黑馬企業。
比如積體電路領域的江蘇卓勝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成立開始7年時間就實現了上市,2019年登陸深交所,成為無錫首家積體電路設計上市企業,也是清華無錫院培育孵化的首家上市企業,曾被譽為“國產射頻第一股”。
還有今年入圍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榜單的無錫芯領域微電子有限公司。他們2019年入駐清華無錫研究院,主要產品包括高效能計算晶片、高速互連晶片、工業控制晶片等,產品可廣泛應用於工業自動化、高效能伺服器、資料中心、互聯通訊、醫療裝置、汽車電子等多個行業領域。
合成生物領域,有聚焦生物育種技術與裝備開發的無錫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完成了近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天木生物是清華無錫院運營後的第一批入駐企業之一,目前,企業已原創開發了等離子體誘變育種儀、高通量單細胞微液滴分選儀、生物培養過程線上檢測儀等20餘款產品,多款產品屬國際首創,遠銷至日本、美國、丹麥、新加坡、法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
還有人工智慧產業。隨著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智慧產業創新中心正式簽約落地,無錫濱湖區的人工智慧產業版圖正變得越來越完整。圍繞“AI+”這個關鍵詞,創新中心將目光瞄準了智慧交通、智慧物聯、智慧醫療三個重點研發方向,目前已啟動多個應用轉化專案,涵蓋智慧機器人、先進製造、自動駕駛、隱私計算和智慧醫療等領域。
空天領域,這個研究院也給無錫做出了巨大貢獻。由研究院精密光電研發中心主任蔡崢教授領導的第五代寬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MUST)專案,已作為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被科技部列為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並獲得科技部千萬元支援。該專案還開啟了民營資本支援基礎科學裝置的新模式,目前,民營資本已到賬2億元。
▲圖:蔡崢在介紹 寬視場巡天望遠鏡專案(MUST)原型機
十年來,這座“寶藏”研究院依託頂尖高校的科技、人才優勢,不斷與地方優勢產業發生著強烈的“化學反應”。
03.
從科技高峰到行業第一股,清華無錫研究院為何能創造這麼多傳奇?
這背後,是模式、服務及專業性等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
先看模式。
清華無錫研究院建立了一套清晰的運作機制,作為清華大學的派出機構,清華無錫研究院按照企業化管理,實行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開展企業孵化、科技資源引進、專業研究所建設、重大研發專案組織等業務,培育新興產業。
一句話概括,就是做高校院所不適合做、企業又做不了的事。
在技術和市場之間,清華無錫研究院所做的早已不僅僅是透過提供專利授權簡單地畫出一條連線線,而是結合佈局中試平臺、建設孵化載體、提供人才服務以及參與股權投資等方式,繪出一張融合創新鏈、創業鏈、產業鏈的網。
再看服務。
在清華無錫研究院孵化的眾多企業中,卓勝微最為知名也最為典型,它是清華無錫研究院孵化的第一個校友企業,也是江蘇首家積體電路設計類上市企業。
清華無錫研究院成立之初便接觸到了卓勝微,當時還在上海的卓勝微正處於艱難的轉型過程,資金鍊斷裂,企業就快堅持不下去了,是清華無錫研究院主動出擊,讓企業來濱湖發展。
在孵化過程中,研究院和地方政府可謂“拼盡全力”:
企業沒有辦公場地,研究院拿出了自己1/5的辦公面積給卓勝微;
資金困難,研究院便幫忙協調校友基金,給予了1000萬元的股權投資,濱湖區也給予了“太湖人才計劃”等政策支援;
企業發展初期沒市場,研究院透過校友資源對接龍頭企業……
在人才和資金的多重助力下,自2014年開始,卓勝微的企業營收呈現出裂變式增長,期間,研究院還協助卓勝微成功申報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成果轉化等多個專案,直至推動上市。
除了主動、細緻的服務,高度的專業性和敏銳的判斷力也是清華無錫研究院與生俱來的優勢。
正是這一優勢,讓清華無錫研究院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科技企業。卓勝微之後,清華無錫研究院還孵化培育了慧易芯、芯領域等一批半導體高科技企業。
比如江蘇慧易芯科技有限公司,當年曾是清華校友大賽成都賽區的一個入圍專案,2020年被研究院牽線引進無錫孵化,未來極有希望衝擊資本市場。
曾有人評價,清華無錫研究院最擅長的就是及時洞察到行業痛點,從而搭建相應平臺,讓一股股源自清華的智慧能量,以濱湖為原點,輻射至長三角乃至全國。
解決行業痛點,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研究搭建的積體電路創新服務平臺。
一枚晶片從無到有,測試分析環節極為關鍵,然而建設測試實驗室高昂的成本讓眾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而清華無錫研究院積體電路創新服務平臺充當了“晶片體檢中心”的角色。如今,除了本地企業,很多來自蘇州、上海、安徽的企業也會來這裡完成晶片的分析測試環節。
除了技術服務,平臺還為企業提供相關優惠政策諮詢,幫助企業儘可能降低研發成本。平臺正式投入運營後的頭兩年,就在投資不到千萬元的情況下,服務收入超過2000萬元,實現了“自我造血”執行。
據統計,清華無錫研究院旗下各大創新服務平臺中,僅積體電路創新服務平臺就已累計服務350餘家單位,顯示出強大的“賦能力”。
04.
地處環太湖核心區域的無錫濱湖區,既要“保生態”又要“保經濟”,“科技創新”註定是濱湖發展的靈魂。蠡湖畔這座背靠清華的研究院,可以說是濱湖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顯著代表之一。
在創新平臺建設上,除了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一批與國內頂流高校院所合作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也在濱湖密集落地。
2020年12月,由中國船舶集團、江蘇省、無錫市共建的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揭牌成立,成為無錫首個省級實驗室。
2021年,無錫光子晶片研究院成立,率先在濱湖區佈局國內首條光子晶片中試線;
2023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學無錫先進奈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濱湖,為促進相關科創企業與城大技術深度融合重重落下一子;
今年11月,由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與寧德時代、濱湖山水城共建的太湖灣車聯網技術創新中心在濱湖啟用,已引入寧德時代,落地寧德時代(無錫)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與公安部交科所共建智慧汽車執行安全檢驗中心,重點圍繞新能源電池安全檢測及應用場景測試、新能源汽車三電檢測裝置研發、新能源智慧交通領域等方面開展合作。
4家新型研發機構、7個國家級創新平臺、12個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就是這樣院所和企業、區域的雙向奔赴中,濱湖區催生出了“現象級”的院所經濟。
2023年,全區院所經濟地方貢獻達5.5億元,同比增長37%。2024年上半年濱湖院所經濟稅收貢獻達3.92億元。
濱湖的駐區高校院所與區內企業實施產學研合作專案超千個,累計交易額近億元。
諸多創新平臺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也吸引著一批批“最強大腦”匯聚於此,相互成就,良性迴圈。
現在濱湖區每10萬人中,有3.46萬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佔比達35%,位居無錫市第一。2023年,濱湖區入選“雙創博士”數量佔全市近三分之一,省科技創新團隊佔全市75%。
冬季來臨,萬物隱藏生機,但濱湖,依然有著最熱烈的冬景。
這裡的科技之魂生生不息,這裡的創新氛圍越來越“燃”,這裡科創的高度、濃度、速度不會因為氣溫的下降而減速,這裡的科產城人融合之景,正如山水東路沿線那漫山遍野的紅葉,如火如焰,熱烈醉人。
近期熱門文章推薦
回覆關鍵詞閱讀
中國積體電路“黃埔軍校”,如今在走什麼樣的“芯”路(關鍵詞:黃埔軍校)
中國藍莓的命運齒輪,被這家研究所撥動了(關鍵詞:藍莓)
阿滿百香雞大戰紫燕百味雞,為何選擇南京(關鍵詞:紫燕百味雞)
無錫一個區,一年機器人產值50個億(關鍵詞:機器人)
擅長打造爆款的常州,有了新目標(關鍵詞:爆款常州)
浙江非網紅小縣城,正在悶聲發大財(關鍵詞:浙江小縣城)
揚州毛絨玩具賣家做跨境,靠一個創意狂賺美金(關鍵詞:毛絨玩具)如果不是蘇州這個園區,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可能要晚來兩年(關鍵詞:蘇州園區)
中國版英偉達,在無錫設總部了(關鍵詞:英偉達)
阿那亞入局,常熟狂飆(關鍵詞:阿那亞)
藥明生物,走向下一個波峰的路徑依然清晰(關鍵詞:藥明生物)
崑山20連冠冷思考:挑戰者在哪,從哪裡超越(關鍵詞:崑山挑戰者)
從人才日到人才月,湖州到底還有多少驚喜(關鍵詞:湖州驚喜)
復活的蘇州,焦灼的東莞(關鍵詞: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