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技術主管楊光磊談到7nm晶片時,說了一番話,令人感慨萬千。
他表示,DUV光刻機本來就可以做出7nm,甚至5nm。臺積電在EUV光刻機沒有使用之前,第一代7奈米也是用的DUV製造。能不能製造不是問題,問題是製造的晶片良率,散熱和成本,並暗示了華為7奈米晶片的成本和發熱問題。
楊光磊是典型的技術大咖,在從事晶片領域相關工作幾十年,先後在麻省理工實驗室、、新加坡特許半導體、世大、臺積電、中芯國際任職,並且和是同學。
他談到梁孟松時這樣說:梁孟松當時學的並不是製程,但他就是這樣的偏執的技術天才,有很強的自學能力,透過不停的轉崗,最終打通了晶片製造產業鏈。
梁孟松是在用生命在製程,憑一己之力,將中國大陸的晶片推進到7奈米時代。如果不是梁孟松的話,大陸的晶片製程工藝還停留在28奈米上。
所以,他所說的這些問題,的確是國產晶片現階段面臨的。
對於,國產7nm晶片,楊光磊是這樣理解的,美國並不是阻止中國製造7nm、5nm晶片,而是讓中國在晶片無法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同時還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良品率。
而事實是,有了梁孟松的加入,已經在5nm工藝上有了足夠的技術儲備,只待EUV光刻機,屆時可實現國產5nm、甚至3nm。
而楊光磊認為,臺積電內部擁有眾多像梁孟松一樣的技術大咖,他們共同構成了臺積電強大的技術實力。而中梁孟松帶領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突圍,就像林書豪帶領CBA球員挑戰美國NBA一樣。
楊光磊的這番言論引起了爭議,中國晶片的突圍不僅僅依靠強大的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產業鏈上下一心共同的努力。
梁孟松有多牛
先來看一看牛叉的簡歷:
梁孟松,電子工程學家,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先後任AMD工程師、臺積電資深研發長、三星電子研發副總經理,中芯國際聯席CEO。
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電機工程及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學位,其導師是舉世聞名的FinFET發明人胡正明。
在美國專利局的資料庫裡,梁孟松參與發明的半導體技術專利有181件,全部都是最先進、最專業、最重要的先進製程研發。
“三大戰役”
第一戰:130nm之爭
2003年,臺積電與IBM在130nm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蔣尚義、梁孟松共同負責技術研發。
最終臺積電率先突破130nm工藝,成功擊敗了IBM,表彰會中,蔣尚義首功,梁孟松次之。
第二戰:14nm之爭
2011年2月,梁孟松加入三星,任三星電子研發副總經理。在視察了三星晶片製造工廠後,提議跨過20nm、16nm製程,直接由28nm升級14nm。
最終,梁孟松憑藉豐富的經驗,帶領三星成功拿下了14nm製程,比臺積電還要早半年,更是從臺積電手中奪走了蘋果、高通的訂單。
第三戰:國產晶片升級5代
2017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任聯合CEO。
三年內完成了28nm、14nm、12nm、n+1、7nm工藝的量產,5nm、3nm最關鍵的8項核心技術有序開展,只待EUV光刻機。
三星前會長李健熙評價梁孟松:只需要三個比爾蓋茨就能把韓國提升一個檔次,自己的責任就是找到這三個人,其中梁孟松就是其中之一。
臺積電前研發處長楊光磊評價梁孟松:梁孟松是我見過世界一流高手中的第一名,如果有華山論劍比賽,他可以一對一打贏所有對手(技術人員)
因為梁孟松在晶片領域超強的造詣,帶領中芯國際先後突破5個關鍵節點,這才有了楊光磊“沒有梁孟松,大陸晶片將停留在28nm層面”的言論。
雖然楊光磊的言論有些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這的確是我們面臨的窘境。
國產晶片製造領域以中芯國際為代表,公司成立於2000年,創立至今,先後經歷了創始人離職、8年訴訟敗訴、業績大幅虧損、技術人員離職等風波。
但是公司在國資的幫助下,不但重新走上了正軌,更是大規模擴產,工藝製程上也開始快速迭代。
根據機構最新統計,中芯國際已經是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僅次於臺積電、三星,工藝製程也進入了7nm,前景一片光明。
中芯國際背靠中國這個最大的晶片市場,在訂單方面不用愁,產能利用率提升至了90%以上。
與此同時,臺積電在美方的授權下開始“斷供”內地7nm、5nm AI晶片,涉及百度、阿里平頭哥、地平線、摩爾執行緒等多家企業,這些企業有望把訂單轉移至中芯國際。
而中芯國際要做的就是“吃下”這部分訂單,但苦於沒有EUV光刻機。
雖然採用DUV光刻機也可以製造7nm晶片,但無論是多重曝光、3D封裝技術都將增加成本,降低良品率,在與海外企業尤其是英偉達的競爭中國落敗。
而根據出口政策限制,EUV光刻機及其零部件對大陸企業依然是禁售狀態,唯有自主研發才能獲得。
目前國產EUV光刻機也在快速攻關,在EUV光源、反射物鏡、雙工作臺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距離商用還有一段距離。
去年,中科院院長考察長春光機所,對EUV技術的進步給予了高度肯定,這件事一度引起了ASML的不適,ASML總裁溫彼得稱:中國自主研發光刻機是對全球產業鏈的破壞。
這也從側面反映,國產EUV光刻機的進步,相信3、5年後就會造出試驗機型。
所以短期內,我們仍然面臨著先進晶片的製造難題,我們的智慧手機晶片、電腦CPU、AI晶片仍然會與海外先進晶片存在較大差距。
但是,再難的技術也是人攻克出來的,只要我們堅持開放,堅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一定會在先進晶片領域實現突破、逆襲。
我是科技銘程,歡迎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