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撰文丨謝達
編輯丨鐸子
大西洋岸,年過七旬的馬來西亞華人陳福陽,讓人類再次見證歷史。
這位美國晶片大廠的“船長”,已帶領“博通”成為繼和臺積電之後,全球第三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半導體公司。
至此,華人已帶出三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半導體公司,開創全球晶片產業的又一里程碑!
新晉萬億俱樂部的博通,甚至一度被視為“幹掉”英偉達的種子選手。
併購狂魔
“我不是半導體人,但我懂得賺錢和經營”。
2015年,華美半導體協會年度晚宴上,陳福陽毫不掩飾揭示自己的長短。
相比於技術出身的和張忠謀,陳福陽哈佛大學商學院MBA學位的頭銜,在半導體圈子,顯得格格不入。
對於這麼一位半路出家的人物,二十年前,晶片圈也不太看得上他。
2005年,私募基金KKR和銀湖資本以26.6億美元買下從惠普公司剝離出來的半導體事業部,取名安華高,力邀做過風投、管過財務的陳福陽做CEO,冷嘲熱諷撲面而來:
“你懂GPRS嗎(通用分組無線業務),你懂EDGE嗎(增強資料速率的GSM演進技術)。”
陳福陽卻總能一次次征服外界所有的質疑,他有著卓絕的管理經驗,最擅長就是:
控制成本+提高利潤+資本運作。
初到安華高後,陳福陽就“血洗”了整個安華高。
他強行裁撤所有被認為不能直接產生現金流的部門,留下的部門也有苛刻的利潤指標,三次不達標,就把整個部門賣掉,大大點燃了公司員工的戰鬥激情,不幹真不行。
結果僅4年時間,陳福陽就帶著盈利頗豐的安華高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達到40億美元。
有了資本市場撐腰,之後陳福陽的膽量也跟著提了上來。他一度化身晶片大鱷,令整個半導體圈子向他“俯首稱臣”。
2013年,陳福陽第一次對外展示他的驚人操作——“蛇吞象”。
彼時,他主導安華高斥資66億美元,吞下年營收(25億美元)比安華高年營收(24億美元)還要高的美國儲存晶片公司LSI。
為了完成這筆操作,陳福陽不惜從銀行貸款46億美元,“豪賭”氛圍拉滿。
LSI這家公司也的確硬核,90年代黃仁勳下海創業前,就曾在LSI任職晶片工程師。
而在完成這筆收購後,安華高獲得了利潤頗豐的資料中心儲存晶片業務,並取代了LSI成為標普500指數成分股。
嚐到“蛇吞象”操作的甜頭後,此後這成為了陳福陽的“招牌武功”。
2015年,安華高宣佈斥資370億美元收購美國加州老牌晶片廠商博通,其中包括170億美元現金和200億美元股票,成為當年全球半導體行業最大併購案例。
然而,當時博通收入約84億美金,遠高於安華高的49億美元,安華高市值也不過360多億美元,陳福陽因此獲得“併購狂魔”稱號。
在收購博通後,安華高在晶片領域,尤其是移動、資料中心及物聯網等領域的行業地位隨之水漲船高。
它一躍成為排名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和高通之後的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公司,並直接更名為“新博通”。
之後,陳福陽繼續“狂掃”科技圈,以190億美元收購美國軟體企業CA Technologies,以610億美元收購雲端計算巨頭VMware等。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之後,博通累計為投資併購花費共計962億美元。
博通甚至曾報價1300億美元試圖強行收購高通。只可惜,受高通內部強烈反對,以及反壟斷審查,讓陳福陽此次未能圓夢。
“瘋狂”的陳福陽,頭腦也十分清醒,他與其他瞎操作玩併購的CEO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他決定收購一家公司時,便已經考慮好之後要賣掉的部門,能賣多少價錢,以及可以賣給什麼樣的人。交易完成後,立即進行重組,果斷裁員並賣掉非核心業務,專注於提升公司的利潤率。
博通則一步步被推至世界前列。在2023年全球十大IC設計公司排行榜中,按營收計算,博通排行第三,僅次於高通、英偉達。
硬剛英偉達
“一哥”之戰,正式打響。
12月13日,博通釋出業績報告,2024財年公司實現營收達到516億美元,同比增長44%,創歷史新高。
分業務來看,半導體業務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01億美元。其中,人工智慧收入為122億美元,同比暴漲220%。
站在AI浪潮井噴的時代,陳福陽難掩歡喜預計,2027年市場對定製款AI晶片ASIC的需求規模將達到600億至900億美元,並透露正在與三家大型雲客戶開發定製AI晶片。
“未來三年,AI晶片的機會很大,公司AI半導體業務(帶來營收)將超過其他業務”陳福陽毫不客氣指出:
“AI晶片市場正在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有利於製造定製化XPU(ASIC)晶片的公司,而不是英偉達公司製造的GPU。”
陳福陽敢於“硬剛”英偉達GPU,他的底氣來源於,專用晶片比通用晶片更具優勢。
GPU被認為是高度通用的,可以處理各種各樣的計算任務。相比之下,ASIC高度專業化,針對更具體的高計算任務量身定製,具備功耗小、計算效能高、計算效率高、成本低等優勢。
此外,人工智慧正從AI訓練進入AI邏輯推理階段,開發AI在各細分垂直領域的應用。相比之下,ASIC經過特殊設計,可以針對特定演算法進行最佳化,更能滿足具體的應用場景需求。
而早在2013年收購LSI之後,陳福陽就開始謀劃起了與專賣通用晶片硬體廠商“搶食”的生意,幹起了為資料中心客戶提供晶片定製的服務。
以博通與谷歌的合作為例,谷歌自己來定義晶片,列出需求清單,博通利用自己經驗豐富的IC設計團隊以及資源龐大的IP來協助谷歌開發新款TPU(專為加速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任務而設計的專用晶片)。
這種類似於臺積電的代工模式,為那些非專做晶片,但對算力極度渴求,又不想花大價錢自研,卻想將靈魂握在自己手中的企業,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當天下苦英偉達已久,英偉達壟斷全球90%以上的GPU市場份額,價格昂貴、貨還難拿,隨著各大廠商試圖擺脫對英偉達GPU的依賴,天平更進一步傾向博通。
目前,谷歌和Meta已成為博通ASIC定製晶片最大的客戶。當蘋果傳出要研發專門為AI設計的伺服器晶片,也被指可能與博通合作開發。
今年6月還有訊息稱,位元組跳動正與博通合作開發人工智慧定製晶片,以確保高階晶片的穩定供應。
“幾乎所有的雲服務提供商的自研晶片都需要用到博通的ASIC晶片服務。”Omdia半導體產業研究總監何暉表示。
據浙商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在ASIC市場,博通以55-60%的份額位居第一,而Marvell以 13-15%的份額緊隨其後。
華爾街寵兒“易主”
“賣出英偉達,買入博通!”
隨著AI基建的天平從GPU吹向ASIC,最近一段時間,博通與英偉達的股價走出“冰火兩重天”之勢。
在博通股價一路狂奔期間,英偉達遭遇了股價連續下挫,進入技術性回撥。
如今的英偉達,經常被拿去與思科相提並論。同樣都是耀眼之星,但思科因為競爭對手出現,股價一度從71倍的漲幅,變成約90%的暴跌。
華爾街女股神“木頭姐”發出警告,今天,英偉達就是這樣一家公司!
華爾街投資機構們開始看空英偉達,另一邊,“叫板”英偉達的博通,則是另一番光景。在前不久公佈業績後,博通備受追棒。
金融巨頭摩根大通將博通目標股價從210美元大幅上調至250美元,並且維持“增持”這一最高評級。
美國著名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Evercore子公司Evercore ISI將博通目標價從250美元上調至267美元,維持跑贏大盤評級等。
“在我看來,定製化AI晶片每年都將實現從英偉達AI GPU中搶佔份額。”瑞穗分析師Jordan Klein表示。
如今,黃仁勳也開始擔憂,亞馬遜和微軟等雲服務商在最近幾個季度購買了英偉達約一半的人工智慧晶片,但在建立新的資料中心和獲取能源以使用這些晶片方面,進展不夠快。
另一邊,陳福陽則在搖旗吶喊,“投資者對博通AI晶片業務的熱情持續高漲,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預計大科技公司對人工智慧的投資熱潮將持續到2030年末。”
“公司的客戶們正在制定為期三到五年的AI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進展非常迅速。”陳福陽的發言不斷增強外界對博通未來發展的信心。
或許,它才是未來AI的主角。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資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