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訊息,經過兩年攻關,空天院科研人員研發出新型太赫茲波偏振調製器,成功實現超寬頻太赫茲波偏振態的高精度動態調控。這一關鍵技術突破,將推動太赫茲波在文物無損檢測、生物微量感測、新一代無線通訊等方向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光學》。
太赫茲波是指頻率在0.1太赫茲至10太赫茲範圍內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位於微波和紅外線之間,是一段還沒有被廣泛開發利用的波段。它具有高穿透性、光子能量低等特點,因此被稱為“安防專家”,在安檢、無損檢測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它還具有高頻率、寬頻寬等特點,因此被認為是未來發展6G的重要技術方向。
要實現上述應用,就得控制好太赫茲波的偏振態。“偏振描述的是電場振動隨時間的變化規律。”論文通訊作者、空天院研究員陳學權說,“光波的電場振動如同藝術體操運動員手裡的繩子,既可上下、左右擺動,也能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偏振調製器扮演著運動員的角色,製造出截然不同的運動軌跡。”
然而,主動控制太赫茲波的偏振卻有非常大的挑戰。“這主要是因為赫茲波的波長在百微米到毫米級別,常規材料難以實現高效調控;太赫茲波的頻寬極大,對偏振調製器的結構要求很高。”陳學權說,就好像體操運動員手中的繩子既要做出大幅度的甩動,又要具備高達100倍的速度變化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新研發的太赫茲波偏振調製器,可以靈活控制太赫茲波偏振,輸出任意的偏振態。“相比已報道的其他太赫茲波偏振調製器,我們研發的偏振調製器在多功能性、大工作頻寬以及高控制精度方面取得顯著突破,可為光譜檢測提供先進的偏振解析能力,能滿足材料物理特性研究、生物製藥品質監測等應用需求,也可作為下一代資訊科技的核心部件,在高速通訊中降低傳輸損耗、提高資料吞吐量。”陳學權說。
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社
▼ 往期熱文推薦 ▼
【溫馨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請聯絡告知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