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在直播間宣傳用DeepSeek炒股
今年春節,國產AI公司深度求索開發的大模型DeepSeek成為爆款,作為一款開源、免費的大模型,儘管還未實現盈利,但第一批用它“搞錢”的人已經出現了。
有的商家賣課,教人“如何用DeepSeek賺到100萬”;有的打著“本地部署”的概念兜售DeepSeek接入教程,價格最高可達10萬元;有的號稱可以分析股票;有的更加惡劣,直接做出山寨DeepSeek的網站,竊取個人資訊或騙取訂閱費用,目前已經出現了2000多個山寨網站。
DeepSeek官方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目前已經發布宣告,公佈了其全部的官方賬號,宣佈此外皆為仿冒。這也透著某種無奈——蹭熱點的太多,“本人”也應對不暇。
這種現象並非第一次出現,以往每每有新的技術熱點出現,比如ChatGpt或Sora登場時,總有聞風而動的“創業者”一擁而上。他們試圖將技術熱點的紅利吃幹榨淨,而這當中有不少都是唬人的幌子。
比如有商家銷售39元的DeepSeek軟體,當記者詢問“這不是免費的嗎?那賣的是什麼”,商家直言“資訊差”。這個回覆可謂“實話實說”,就是利用一些人對技術還不太瞭解,割一波韭菜就走。
可以想見,這些利用DeepSeek“搞錢”的商業模式必然良莠不齊、亂象橫生。一個新的技術熱點尚在試水階段,沒想到卻讓許多劍走偏鋒的人搶佔了先機,利用使用者的資訊壁壘,開發出種種灰色生意。對此必須警惕,也需要從多方面加以規制。
一是,相關網際網路平臺應當有所反應。對於那些天花亂墜、動輒“賺大錢”“財富自由”的虛假宣傳,平臺應當嚴格審查,及時阻斷資訊傳播。而對於投訴密集的店鋪,平臺也要及時對賬號做出處理,不給這些鑽空子的商家提供生存土壤。
二是,監管部門不妨及時介入。對市場上這些打著AI旗號的生意進行摸排。如果其中存在虛假宣傳、誤導消費等情形,就應當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相應的市場規範。此外,對於一些有欺詐嫌疑的仿冒網站,不妨考慮運用技術手段予以遮蔽。
三是,消費者自身也應擦亮雙眼。在利益驅動下,這些蹭熱點的生意終究會無孔不入。大眾面對這些資訊,也應當從既往經驗中吸取教訓、產生“抗體”——這熟悉的配方、相似的套路,在哪一次的技術爆款中曾缺席呢?
當然話說回來,DeepSeek確實太熱了,它不僅拿下了美國和中國區App Store免費榜的雙料第一,還成為首個超越OpenAI ChatGPT的AI助手類應用,被業界稱為“人工智慧的微信時刻”。對於新技術、新應用,確實應該早些學起來用起來,因為機會和紅利總是留給那些勇於嚐鮮者。
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和開放心態,與警惕被無良商家忽悠並不矛盾,相反,越是願意嘗試新技術、新應用,越不容易產生“資訊差”,也越不會輕易被人套路。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技術語境之下:新技術層出不窮地湧現,也會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沖擊,很容易讓人眼花繚亂,產生“技術焦慮”。在這個背景下,如何識別有效資訊,戳破名不副實的商業套路,也當成了一堂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