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技企業創新現象令人矚目,其獨特的發展模式和顯著成就贏得了廣泛讚譽。這些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上取得了突破,更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上展現了深刻的洞察力和創造力。深度求索、宇樹科技和遊戲科學等公司,透過開源戰略、文化自覺的技術轉化和場景原生創新,成功地將東方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推動了技術與文明的共同進步。 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的前沿探索上,還體現在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上。杭州的創新生態,透過政策支援和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為科技企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了重要位置。這些企業的發展不僅為杭州帶來了科技上的突破,更為全球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範例。
先說一個段子:
杭州是這樣分工的,深度求索解決掉腦力勞動,宇樹科技解決掉體力勞動,遊戲科學負責解決人類接下來幹什麼。
這雖是戲謔之言,卻也巧妙點出了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遊戲科學等最近被網友戲稱為 “杭州科技六小龍” 的公司,有著怎樣的獨特地位與影響力。
位於杭州餘杭區科創大道的之江實驗室裡,基於新一代神威超級計算機,智慧超算正與量子科學結合,升級為神威量子模擬器,以無盡的計算追求無盡的科技探索。
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區,餘杭區未來科技城中軸線設計方案。@餘杭釋出
與此同時,幾十公里外的遊戲科學工作室,美術總監楊奇正在除錯《黑神話:悟空》中黃風怪的粒子特效——數百萬個沙粒在虛幻 5 引擎中各自獨立運算,每一粒都承載著敦煌壁畫《降魔變》的美學基因。
這兩個看似無關的場景,實則在揭示同一場變革:當技術創新突破臨界點,量變終將引發質變。“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正是這種質變在商業世界的投影。
技術高原上的文明攀登
杭州科創企業的突圍,本質是一場在技術高原上的多維攀登。深度求索的開源戰略,與其說是商業選擇,不如視為一場文明實驗。在全球 AI 巨頭紛紛築起技術高牆時,這家杭州企業將千億引數大模型完整開源,並在中文語義理解任務中實現關鍵突破。其技術白皮書顯示,模型對古典詩詞的平仄識別準確率極高,這背後是團隊對古籍的數字化重構。不是在追趕 GPT,而是在建造中文世界的巴別塔。
基於國產算力平臺,DeepSeek 訓練的輕量化模型在評估中文處理的相關語義理解任務、中文閱讀理解任務中,都超越同體量國際模型。大模型不應是單一文化的傳聲筒,而應是多元文明的交響樂,這已經成為新一代科技企業的文化自覺。
《黑神話:悟空》的爆火,讓玩家群體看到了國產3A大作的希望。遊戲海報
遊戲科學的突圍更具象徵意義。在 3A 遊戲這個被西方壟斷的領域,他們用虛幻 5 引擎重構了《西遊記》的美學體系。技術總監馮驥辦公室裡的古籍復刻本與英偉達顯示卡並列,暗示著這場技術革命的雙重底色:既要用全球頂尖圖形技術搭建視覺奇觀,又要讓鬥戰勝佛的金箍棒劃出東方美學的軌跡。這種文化自覺的技術轉化,讓人想起日本任天堂在上世紀 80年代將浮世繪美學注入電子遊戲的創舉。
比如在《黑神話:悟空》中,遊戲科學團隊透過對孫悟空經典形象的重新設計,結合虛幻 5 引擎的實時渲染技術,讓玩家能夠在遊戲中感受到如夢幻般的東方神話世界,從角色的毛髮細節到場景中的光影效果,都體現了對東方美學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技術呈現。
2024年杭州臨空經濟示範區招商大會上,宇樹科技機器狗引起圍觀。杭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管委會
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漫步西湖斷橋的畫面,則展現了另一種創新維度。當波士頓動力還在實驗室除錯液壓系統時,這群杭州工程師已讓機器人走進黃山茶田,用鐳射雷達掃描千年古茶樹的生長曲線。中國科技公司不應總在矽谷劃定的賽道競速,而要在江南煙雨裡尋找自己的起跑線。
創始人王興興踐行著“場景原生創新”理論,他始終堅信,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在科技與自然共同呵護的田野上,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不僅是一臺臺冷冰冰的機器,它們是大地的守護者,是生命的培育者。
想象一下,這樣的江南場景正在被宇樹科技變成現實:清晨的露珠尚未退去,機器人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它們的眼睛——高精度的感測器,溫柔地撫摸著作物的莖葉,記錄下生長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病蟲害的蹤跡無所遁形,土壤的溼度被精確計量,這些資料如同大地的密語,被機器人一一收集,傳遞給遠方的農人。當播種的季節來臨,這些機器人便化身為希望的使者,帶著生命的種子,在預設的路線圖上,沿著大地的紋理,將種子輕輕播撒。
創新地理學的東方解答
回望 1970年代的矽谷崛起,會發現與今日杭州驚人的時空呼應。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技術外溢,催生了仙童八叛逆和整個積體電路產業;阿里巴巴生態的技術擴散,則孕育出雲端計算、AI 大模型等領域的一系列新物種。
阿里巴巴的全球創新與發展倡議計劃,近幾年已為全球數千名創業者進行過培訓。阿里官網
這種“母體裂變”式的創新傳承,在杭州呈現出更強烈的文化自覺——這裡的創業者不再滿足於做技術搬運工,而是要當文明轉譯者。
德國魯爾區的轉型經驗同樣值得鏡鑑。這個曾經的工業鏽帶,透過將鍊鋼廠改造為數字創新工場,完成了從“煤炭到程式碼”的蛻變。杭州的“天堂矽谷”計劃顯然汲取了這些養分,但注入了獨特的東方治理智慧。餘杭區實施的“創新雨林”政策,既不像矽谷的完全自由放任,也不同於深圳的強產業規劃,而是透過建設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等“創新蜂巢”,構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基質。這種創新土壤的培育,在資料層面得到印證。
2023年,杭州全社會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3.92%,實現國產替代38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項,連續3年在全球百強科技叢集排名中居第14位。更關鍵的是,這些投入呈現鮮明的“巴斯德象限”特徵——大部分科研專案兼具基礎研究價值和商業應用前景。有科技評論指出:“杭州正在改寫創新地理學,證明深厚文化底蘊與尖端科技可以共生共榮。”
新航海時代的領航者圖譜
在濱江區某棟寫字樓的頂層咖啡館,杭州科創人物們的聚會談話,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人用傳統經典思想解讀敏捷開發,有人借古代工藝典籍闡述硬體迭代哲學。這種文化基因與技術思維的融合,塑造出獨特的創新方法論。
深度求索在模型架構上的突破極具代表性。當全球追逐千億引數時,他們反其道開發出“模組化專家系統”,用組合式小型模型實現特定場景的極致效能。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技術哲學,與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算力民主化”的理念一脈相承,卻更凸顯——就像傳統工匠用多道工序將普通材料化為精美工藝品,技術的精微處方見真章。
在醫療影像診斷中,深度求索的“模組化專家系統”可以透過將不同的小型模型組合,針對特定疾病的影像特徵進行精準分析,大大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這些小型模型,如同一位位專注的專家,各自精通特定疾病的影像特徵,它們攜手合作,以微觀的視角,細緻入微地分析著醫學影像的每一個細節。
這種特質在商業決策中更為凸顯。宇樹科技展示了將機器人成本大幅降低的能力,但並沒有像上個時代的玩家那樣急於尋找簡易落地場景,盲目擴張變現,而是將產品視為驅動技術進步的手段,探尋成本和技術雙輪驅動的AGI之路。
這些選擇背後的邏輯,既不同於矽谷“快速迭代、資本驅動”,只看技術不計成本的模式,也不同於過去很多中國企業對商業化的急切態度。正如相關行業觀察者指出的:“新一代中國科技領袖正在創造第三種創新正規化——既非完全的市場驅動,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崇拜,而是在文明對話中尋找支點。”
歷史褶皺中的未來線索
將視野拉長到工業革命史,更能看清“杭州現象”的深意。19 世紀曼徹斯特的棉紡廠主們不會想到,他們的蒸汽機轟鳴會催生出鐵路時代;20世紀底特律的汽車工程師也未能預見,流水線革命將重塑人類文明。今天的杭州科創叢集,或許正站在相似的歷史拐點。
劍橋大學技術史專家的研究揭示:真正改變世界的技術創新,往往誕生於成熟技術的創造性重組。遊戲科學用虛幻 5 引擎復活東方神話,宇樹科技將機器人技術與農業場景結合,這些實踐暗合“重組式創新”的本質。而深度求索在中文大模型領域的突破,則讓人聯想到古登堡印刷術對傳統文字傳播的變革——當技術語言與文明母語深度融合,引發的將是認知維度的變革。這種變革的能量,在微觀層面已現端倪。
浙江大學相關實驗室的最新研究發現,杭州科創企業員工的“文化—技術雙元認知”水平顯著高於全國均值。他們既能用專業程式語言編寫複雜演算法,也能在休閒時討論古代典籍中的工程智慧。這種獨特的認知結構,或許正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深層優勢。
站在良渚古城遺址眺望,五千年前的先民打磨玉琮的敲擊聲,與雲棲小鎮伺服器叢集的嗡鳴穿越時空相遇。這種跨越千年的技術對話,揭示了“杭州六小龍”現象的本質:他們不是在簡單追趕技術浪潮,而是在數字文明與東方智慧的碰撞中,尋找安放人類精神的第三空間。
良渚博物院內的數智裝置。新華網
當達摩院院長預言“下一個重大科技突破可能誕生在杭州”時,他或許在暗示某種文明勢能的轉換。從宇樹機器人關節裡的精密部件,到深度求索模型中的語言處理技術,這些技術元件共同編織著一張新文明圖譜。在這張圖譜上,傳統建築與現代科技園區隔空對話,傳統工藝的紋理在高效能運算中尋找數學表達,古典意境被轉化為增強現實的敘事語法。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斷言:“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但杭州的科技創業者們給出了更細膩的答案——他們不是在爭奪“誰的世紀”,而是在締造一個技術與文明共生的新紀元。在這個紀元裡,傳統建築的飛簷與現代通訊中的訊號將共同定義進步的含義,而世界終將理解:最深刻的創新,永遠是文明基因的創造性轉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