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閒下來腦袋裡面還是會不時湧現出不少有趣的想法,趁著年前最後幾天和大家分享分享。
最近南京2023年度的GDP成績出來了,1.74萬億同比增4.6%,穩居全國第十位。雖然各區的全年資料還沒有公佈,但基本的結構排名應該和去年變化不大,江寧區和江北新區還是排在前兩位,且兩者差距並不大。大家普遍認為江北新區未來超過江寧區是新區發展的一大分水嶺,將是新區成功的最好見證,但個人認為就當下而言超越與否其實並不重要。
01 新區的任務
當年搞江北新區的目的是什麼?往大的說是南京需要在長江以北建立一個輻射西部和北部的戰略支點,這個支點南京如果不立,那就是把南京對於中西部的影響力拱手送人,比如說合肥。往小的說,南京主城發展陷入瓶頸,需要更多空間、更多人,更多產業,以老主城為中心,當年最符合這個條件的整體板塊就是津浦鐵路-三橋之間的大片未開發處女地,而且基本沒有太多的拆遷成本,需要大力投入的主要就是過江通道。
另外江北新區還肩負著一個任務就是發掘經濟的新引擎,開闢新賽道,包括晶片、新能源或其他附加值更高的,具備國之重器的高尖端產業。
因為如果還是靠常規的城市擴張模式發展,人口增長和商業發展雖然沒有太多問題,但城市整體經濟實力並不會因為這個擴張過程而獲得顯著提升,所以南京發展江北不是簡單的城市蔓延。而是希望新區能夠創造新的經濟模式、組建新的經濟結構帶領南京獲得跨越式的發展,甚至在未來有底氣對鋼鐵、對化工說不,可見江北對於南京有多麼重要的使命感。
但是現實層面,江北新區的實際管理範圍卻包含了新區想要取代的傳統重工業重化工板塊,經濟資料層面同樣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新區如今這麼高的GDP雖然看起來確實很不錯,成績很好看,但問題是到底有多少是鋼鐵和化工,又有多少是透過這些年發展高科技產業獲得的?江北現在距離當初設定的目標還有多遠的距離?很顯然我們很難做出明確的回答,也看不到具體的數字。
02 不破不立
個人覺得江北新區想要在新的科技路線上走得長遠,走得明白,與舊有經濟結構包括資料層面的脫鉤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真正看清江北這些年新經濟發展的進步與成果,從中也能更好地發現問題。如果江北新區不準備像浦東一樣透過整合浦口和六合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行政區的話,那麼現有江北新區直管區的範圍或許應該適當縮小。
既然江北的主要任務是開闢產業層面的新戰場新賽道,又何必眷戀華麗虛無的數字。耀眼的數字看多了不光很容易迷惑眾人,有時候也會迷惑自己。當然這裡不是否定鋼鐵和化工的重要性,只是南京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依靠傳統支柱產業已經沒有發揮空間,而且巨大的環境壓力擺在那裡,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張,至少江北新區的主要目的不是重化工。我覺得胸懷大志的江北要敢於捨棄舊有經濟結構下的成績,丟掉歷史的包袱,輕裝上陣,以全新的姿態大步向前。
而且從統計的角度來說,一開始把鋼鐵和化工所在區域的GDP算到江北新區直管區裡面其實並不明智。這很容易讓江北新區真正的高成長性被埋沒掉,被弱化。
比如200億-600億的過程,是一個400億的增長,倍數變化有3倍。但如果非要加上一個不相干的較大基數比如2000億,同樣是400億的增長,就變成了2200億-2600億的過程,前後變化上只有1.18倍。
顯然後者雖然讓總成績看起來好看,排名更靠前,但也明顯弱化了成長性。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正是目前江北面臨的一個問題,江北在高新科技上的增長被較大的重工業產值所稀釋,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大家正確認識江北新區的進步和成長。
03 聚焦專一
而且當下明顯處於資本的收縮期,資源要素本來就比較緊張,在這種情況下,聚焦和專一才是新區發展中較為理性的做法。應該把焦點更多放在研創園、商務區以及北站的打造上。
10年之際江北一波大城建勢必陸續兌現,實現城市空間和邏輯層面的巨大升級,人口和資源效率得到質的飛躍。不管是道路、快速路、地鐵、高鐵站、CBD包括地下城的推進,目前江北整體都保持較為理想的推進狀態,即使之前有困難,也陸續克服,城建層面我絲毫不擔心,但是產業層面呢?
研創園作為新區產業發力的主體,其發展已經非常成功,這幾年的成績也非常不錯。10000餘家市場主體、614家高新技術企業、326家規上企業、40家備案新型研發機構、2家獨角獸企業、28家培育獨角獸企業、30個院士團隊……短短數年從一片荒蕪到取得這樣的成績,這種內在實力的迸發讓人歎為觀止,江北研創園比大家想象中的還要優秀得多。
但即便如此距離江北想要達到的預期高度,實現讓南京可以對重工業說不的底氣,顯然還有不小的距離。留給新區的時間不多,留給南京的時間更少。
前有蘇州後有合肥,南京面臨的競爭壓力並不小,而這一戰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就看江北。時間有限資源有限唯有聚力一心,心無旁騖,江北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儘可能多地給南京做出經濟層面上的貢獻,助力南京在城市之林的比拼中獲得更多的籌碼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