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發表“2024財政預算案”,其中,他提到,。
許多人在問,新加坡政府這麼節儉,怎麼會出現財政赤字呢?錢都花在哪裡了?
大家或許不知道,其中一個吞金獸,就是“居者有其屋”政府組屋政策。
2023年,僅僅在HDB建屋發展局給國民發出的住房補貼,就高達12.2億新元。
這還僅僅是住房補貼而已。實際上,HDB在2022財政年的赤字高達53.8億新元。
只看“53.8億”這個數字,或許大家沒概念。我們來看看一組數字就明白了。
同年,新加坡的國防預算163.6億新元,教育預算132.5億新元,而僅僅建屋發展局的赤字就高達53.8億新元,可見一斑。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圖源:新加坡眼)
不吃不喝10年買套房
在新加坡,一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結婚,買不錯地段的93平米組屋,不吃不喝,一年就能攢足首付,7到10年就能付清全款。
可以說,新加坡的組屋,幾乎人人買得起。
(圖源:HDB)
舉個例子。毗鄰市中心、相當於北京二三環位置的紅山,一套BTO一手三房式組屋(大約69平米),售價介於37.7萬新元至50.9萬新元,同個地區的四房式組屋(大約93平米),則介於54萬新元至73.7萬新元。
換算下來,三房式等於每平米5464新元至7377新元,四房式等於每平米5806新元至7924新元。
相比之下,新加坡人2023年月收入中位數為5170新元,應屆大學畢業生月收入中位數則是2800新元;夫妻二人合起來月收入5600新元。
如果把各種政府補貼都算進去,比如,首次購房者可以獲得8萬新元的補貼,那麼,大學畢業生新婚夫妻買房就省去8萬元。
收入房價比僅為4-5
是發達城市的一半
這麼一算,不吃不喝4.4至6.4年就可以付清原價37.7萬至50.9萬新元的三房式組屋,6.9年至9.8年可以付清原價54萬至73.7萬新元的四房式組屋,當然,這不算利息,也不算夫妻二人的工資增長。
另外,政府組屋首付只要20%。購買73萬新元的組屋,只要14萬6000新元首付,應屆大學畢業生夫妻不吃不喝,兩年不到,就可以攢足首付。
其實,這已經是較為保守的估算。根據HDB資料,新加坡組屋住戶的收入房價比一般來說是4至5年,也就是說,房款等於他們四五年的收入。相對而言,倫敦、洛杉磯、悉尼是9-13年,也就是新加坡的兩三百倍,而香港特區是18年,是新加坡的三四倍。
應該說,不到10年的收入,就可以付清一套93平米的新房子,還算是負擔得起的。
這,就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制度。
(政府組屋區。圖源:HDB)
組屋房價為何不高
新加坡物價這麼高,政府組屋的房價為什麼好像不高?
原因很簡單,組屋的定價與私營房地產商的定價模式不一樣。政府組屋並不是“成本+利潤”的定價模式,而是以“人民是否買得起”作為定價依據。
給個例子。在三年口罩期間,新加坡的建築成本幾乎上升了30%。但是,我們對比一下BTO新組屋售價,2019年非成熟地段的BTO四房式平均34.1萬新元,2022年則是34.2萬新元,只相差1000新元,原因就是財政承擔了上升的成本,沒有反映到房價上。
在給新組屋定價時,政府首先參考附近的轉售組屋的市場價。
然後,綜合考慮新組屋總體地點(是否靠近市中心、交通樞紐、超市和商場等)、每套房子的個體條件(例如面積、層高、朝向),以及當下的經濟和市場情況。
之後,再計入一筆可觀的補貼,讓新買家可以負擔得起。
除了普通家庭可以獲得購房補助之外,低收入家庭還能獲得額外補助。例如,家庭收入不高於每月5000新元的,可以獲得4.5萬新元補助,不高於3000新元的,補助則是6萬5000新元。
(位於武吉知馬的組屋。圖源:新加坡眼)
這麼算下來,每賣一套組屋,政府收到的房款低於建房成本,包括土地費用、建築費用等。
為了推行“居者有其屋”,建屋發展局每年出現大量不敷,以2022年財政年為例,不敷高達53.8億新元,其中46.8億就是用在補貼人們購買新組屋。這46.8億新元包括髮給購房者的補貼,但大頭是在土地成本。HDB在新建組屋之前,都得按市價向土地局買地,並不因為左手、右手都是財政,就“一筆勾銷”。
還房貸不必用現金
從1968年開始,人們就可以用公積金買房。不但首付可以用公積金,每月房貸也可以。
在2022年,非成熟地段的BTO四房式組屋,98%定價在40萬新元以下;80%的新住戶只要用公積金就可以支付每月房貸,無須支付現金。
換句話說,每月領回家的工資,根本無須用來付房貸。
輕鬆。
房子是用來住的
而不是用來炒的
為了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概念,新加坡政府在房市過熱時,在2021年12月、2022年9月、2023年4月三次重拳出擊,採取降溫措施,抑制房價瘋漲。
在這些措施下,轉售組屋的房價也得到抑制。2023年,轉售組屋價格上升4.8%,既低於2022年的10.4%,也低於2021年的12.7%。
80%人口住在組屋
不說不知道,新加坡透過政府組屋制度,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本月剛好滿60週年了。
從1964年2月12日到今天,整整一甲子。
(1964年,人們抽籤購買組屋。圖源:NAS)
這60年來,新加坡常住人口從184萬增至592萬,現在住在政府組屋的有125萬戶,等於人口的80%。
125萬戶組屋住戶當中,90%擁有自己的房子。換句話說,相當於常住人口72%擁有自己的組屋。
如果沒有這60年來成功的政府組屋制度,就不會有今天團結穩定的新加坡。
不就個住房嗎?怎麼還扯上團結穩定了?
60年前的貧民窟
我們先說說60年多前的新加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英國殖民政府重返新加坡。到了1959年,新加坡取得完全自治,李光耀成為自治邦總理。
此時,住房短缺、人口擁擠是政府面對的大難題,尤其破舊危險的貧民窟。於是,1960年,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DB,著手解決住房問題。
1961年5月25日,河水山貧民窟發生新加坡史上最大火災之一,大約56個足球場大小的貧民窟被大火夷為平地,4人死亡,1萬6000多人流離失所。
(1961年河水山大火。圖源:NAS)
河水山火災之後,政府宣佈,要在一年內把所有災民遷入新住宅。之後,先是由建屋發展局HDB在毗鄰的女皇鎮、中峇魯、亞歷山大和附近的加冷建好1150套組屋,把大約6000名災民遷入。
之後,到了1962年,把其餘災民也遷入新建的組屋。
(1962年畫家筆下的河水山組屋建設)
同時,河水山被焚之地和毗鄰地段,收購為國有,並建了1萬2562套組屋。1970年人口普查顯示,這一地區住有4萬5066人,其他大多是河水山村的原村民。
1961年河水山大火,是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一個里程碑。
轉眼來到1964年,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
是的,沒錯。一直到1965年,新加坡從來不是個主權國家。僅僅國歌,在新加坡的不同歷史時期,李光耀就唱過英國國歌《天佑女王》、日本國歌《君之代》、馬來西亞國歌《我的祖國》、新加坡國歌《前進吧 新加坡》。
正是在1964年2月12日這天,建屋發展局HDB開始售賣政府組屋,房契99年,正式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在這之前,政府組屋只租不賣。
毫不誇張的說,早在新加坡共和國出現的前一年,“居者有其屋”計劃就出現了。
從60年前的那天開始,一代代的新加坡人才陸續有了自己的房子。
有尊嚴的住房
有恆產者有恆心
相對於貧民窟,早年的政府組屋寬敞、採光好,而且有自來水、電、氣等裝置,還有沖水廁所、統一垃圾處理、電梯,組屋樓下有商店、餐飲店,還有公共的體育和休閒設施如籃球場、乘涼座椅,居民士氣大振。
(1963年,大巴窯新鎮組屋施工現場。圖源:NAS)
新加坡之所以從“租用”轉為“居者有其屋”,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有恆產者有恆心”。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社會動盪。在各種騷亂和打砸事件中,在路邊的店鋪、汽車等首當其衝。一次在騷亂髮生時,李光耀親眼看到,街上的年輕人不是忙著參加活動,而是忙手忙腳地把自己的摩托車先搬上樓。他意識到,有恆產者有恆心,要讓公民對新加坡這個新生國家有歸屬感,就必須讓他們擁有恆產。
(1968年,副總理杜進才送新兵入營。圖源:NAS)
同時,新加坡在1967年推出國民服役,強制要求18歲男性青年到軍隊、警隊、民防部隊服役。李光耀認為,如果大批的服役青年家裡沒有資產,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是有錢人的財產,與自己毫無關係。
於是,啟動大規模組屋建設,讓全民“居者有其屋”,成了新加坡政府的基本國策。
同時,新加坡政府認為,居者有其屋,讓人們有奮鬥的目標,有利於建設積極向上的社會精神和氛圍。
從這幾個方面看,政府組屋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基本上是解決住房問題,但實際上,它解決的還包括國家歸屬感、社會精神面貌的問題。
打破方言群、種族群
新加坡的政府組屋,是在城市化的基礎上規劃的。
在五六十年代之前,新加坡主要城鎮就在現在所謂的“中央區”。在中央區之外,全是鄉村。
從以上這副1959年的地圖就很清晰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東、北、中、西部,道路很稀疏,說明尚未城鎮化。
當時,鄉村主要都是按照種族和籍貫劃分而居,比如馬來人主要住在馬來甘榜,華人則按籍貫,住在海南村、晉江村、安溪村、潮州村等等。在這些村裡,有時就由社群自發創辦本身社群的學校,很有特點。
搬進組屋之後,剛開始,大家仍是習慣按種族聚居,比如華族居民傾向申請後港、後港的組屋,而馬來族居民則傾向申請勿洛、淡濱尼、馬林百列、亞逸拉惹、德曼花園的組屋。
在鄉村時期,出現這類聚居現象,可以透過城市化、重新安置住處來解決。但是,到了城市化之後,就很難解決了。因此,必須在種族聚居固化之前,把這個問題解決。
於是,政府出臺政策,強行要求每個組屋區必須遵循一定的種族混居比例,確保不會出現以往這種“馬來村”“安溪村”的局面,這樣才有利於各種族之間的相互認識、相互接納、相互溝通。
組屋分配製度還跟其他社會政策掛鉤,比如購房以家庭優先,以鼓勵婚娶,等等。
打破“貧富”藩籬
除了打破種族藩籬,城市規劃也要打破貧富藩籬。
在新加坡居住過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經常有人介紹,這裡是富人區,那裡是組屋區。
這種分界固然存在,但是,政府正在使兩者的界線模糊化,讓整個社會更加包容。
有兩個做法,同時進行。一個是在傳統的“富人區”也建組屋;另一個是,在組屋當中,大房型和小房型混搭。
組屋和公寓傻傻分不清
新加坡最早的組屋設計比較簡單,但是到了近十幾二十年,設計和外觀現代化,十分美觀,往往許多人從外表上分不清,到底這座是組屋?還是私人公寓?
其實,有兩個很好辨認的辦法。
(公寓有圍牆,有門衛,不能隨意出入。圖源:新加坡眼)
第一,看看有無圍牆。如果有圍牆,有門衛,那麼一定是私人公寓。組屋肯定沒有圍牆,沒有門衛,完全開放。
(吉蘭丹路第25、26、28座組屋。圖源:新加坡眼)
第二,看看外牆上有無刷上大大的數字,俗稱“大牌”;如果有,一定是組屋。私人公寓極少在外牆刷上特大號的數字。
組屋跟經濟適用房不一樣
許多外國朋友,聽到新加坡的組屋,經常就會習慣性認為,這就等於中國的“經濟適用房”和西方國家的“公共住房”。
其實,它們儘管存在相似之處,但實際上並是不一樣的概念。
無論經濟適用房或公共住屋,都只提供給社會上少數的低收入群體。而新加坡的組屋,面向各種社會經濟階層,而且組屋住戶佔新加坡人口的80%,是絕對的大多數。
而且,組屋型別很多,從一房式到五房式,還有公寓式,還有“三代同堂”式,等等,並非經濟適用房可比。
為什麼組屋“顯年輕”
許多剛到新加坡的朋友,看到一些屋齡四五十年的組屋,都很好奇“怎麼看起來這麼新”?
原因是組屋保養得好,每幾年就有一次外牆粉刷和修繕。而且,還會進行大工程翻新,比如給每層增添樓梯,有時給每戶增添廁所等等。
ABC丨編輯
AW丨編審
網路資料整理丨來源
網路資料整理丨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影片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直播等你來看,點選下方預約起來!
跟進新加坡時事,點選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