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李光耀的政治形象與其家庭背景、成長曆程、政治經歷、個性特質、基因遺傳、後天機遇和努力密切相關。作者蔡裕林的新書《李光耀思想解讀與探究》旨在深入探究新加坡進入李光耀時代後,專門梳理、解讀和探索李光耀本人、他的思想,以及他對新加坡和世界的判斷與預測。書中探討了為何新加坡能夠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從第三世界國家晉升為第一世界國家的問題,本書致力於為讀者逐一解析這些問題。
李光耀等人在英國求學時與東姑、敦拉薩等人相識,共同追求建立獨立的新馬統一國家的政治共識。然而,隨著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獲得獨立,英殖民政府將新加坡劃為直接管轄的殖民地,導致兩地的互通受阻,原本緊密的政治關係出現難以解決的隔閡。儘管如此,李光耀從政後一直堅持這一政治目標,努力透過憲制協商實現兩地的統一,形成一個新的馬來亞國家。他認為,這樣的統一將創造更大的共同市場和發展空間,為新加坡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
多年來由於兩地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態的發展,已形成了獨特的特點。1957年馬來亞獲得獨立後,由巫統主導的馬來亞聯邦政府考慮到種族情境、馬來人特權和利益,一旦統一包括華族在內的新加坡,便視為對其政治權力的威脅。此外,新加坡在獲得自治後的政策與馬來亞聯邦存在顯著差異,增強了雙方的自我保護意識。
事態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兩地政府進行互動。儘管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分裂為李光耀派帶來了階段性勝利,馬共分子另行組建的社陣卻展現出不可忽視的對抗行為。西馬的武裝叛亂也未平息,給新馬兩地政府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對人民行動黨而言,清除分道揚鑣的馬共勢力變得迫在眉睫。這使得李光耀派意識到需要藉助馬來亞和英國的勢力來消除敵對的政治對手。
1961年5月,東姑提出了馬來西亞計劃,將馬來亞、沙巴、砂勞越、汶萊和新加坡組成一個新的聯邦。這個新的政治構想不僅成為了李光耀與馬共分子分道揚鑣的契機,還在成立馬來西亞後透過新的機制有力地打擊了馬共勢力。
儘管李光耀團隊懷著良好的政治意願加入了馬來西亞,但兩地之間的政治鴻溝始終無法被彌合。從1963年9月16日的加入到1965年8月9日的被迫退出。沒有人能夠預料到新加坡會遭遇如此命運,然而也沒有人能夠想象新加坡的獨立會取得如此出色的成就。
東姑提出馬來西亞計劃
對於東姑提出馬來西亞計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給出不同的視角和利益考慮,對該計劃的動機和目標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這是出於冷戰需要推行的新殖民主義計劃,還有人認為這是本土政治勢力崛起,應對後殖民時代的到來。在馬來西亞成立後也引發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對抗。
從馬來亞聯邦政府的角度來看,馬來西亞計劃的成功將使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原本擔心新加坡的統一可能導致華族人口比例激增,從而威脅其執政地位,但隨著沙巴、砂勞越和汶萊的加入,馬來亞聯邦政府也會獲得新的優勢。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加入馬來西亞將意味著一個更強大和多元的國家,有利於擴大市場。
所以,新加坡一開始是積極地支援加入馬來西亞。但是,現實情況卻與預期不符,原先的設想並未變為現實。在這個過程中還面臨著嚴峻的政治風險。
作者簡介
蔡裕林,新加坡政治觀察員。自2011年起,以獨立政治觀察者身份,專注本國政治變遷,撰寫時事評論,主要發表在《聯合早報》言論版、新加坡眼等網站。作者也曾長期受邀在新聞資訊電臺95.8等媒體的時政節目中接受採訪;並以特邀培訓講師身份受邀做新加坡國家治理、時事課題的公開講座。
已出版的著作有:《新加坡颳起改革風》(2013)、《李光耀時代VS後李光耀時代》(2015)、《大選如何改變新加坡》(2015)、《新加坡模式:挑戰與應變》(2017)、《後李光耀時代何去何從》(2019)、《新加坡抗疫紀事》(2021)。
CY丨編輯
CY丨編審
《李光耀思想解讀與探究》丨來源
蔡裕林丨作者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影片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直播等你來看,點選下方預約起來!
跟進新加坡時事,點選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