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若林
本系列釋出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絡方式見自動回覆。
(續前篇)
吃罷團年飯,長輩都會給晚輩分發用紅紙包著的“壓歲錢”。因“壓歲”與“壓祟”諧音,可見古代發壓歲錢是為了“壓邪守歲”,防止鬼怪作祟。給壓歲錢多為雙數,如:二是好事成雙,四是四季發財,六是六六順,八是發發發,十是十全十美,十二是一百二十歲。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壓歲錢”不僅僅於父母給未成年子女,還要對家族中和朋友、同事、鄰居未成年的小輩賜以“壓歲錢”。此俗沿襲至今並賦予新的內容,如有的長輩用“壓歲錢”為晚輩投一份”少年保險”“醫療保險”,或購買書籍、學習文化用品等,一方面讓孩子感悟傳統的年節文化,另一方面讓孩子從小接受人文藝術薰陶。
“除夕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守歲,是告別舊歲,迎接新年的開始。爆竹聲中,混沌初開,這是萬物的開端,也是人們新的一年開始。
清同治《德化縣誌》雲:“除夕,聯春帖,響爆竹,增桃符,剪紅紙,縛炭樹門後祭祖,張樂設饌燒燭,圍爐聚飲,坐夜分為守歲”。柴桑、潯陽、濂溪等地,吃罷團年飯後,各家各戶男女老幼,圍坐火旁,敘舊話新,拉呱打趣,共享天倫,其樂融融,不到半夜子時不睡,以守“萬年香火綿延不斷”。
武寧偏遠地區,守歲時間越晚越好,人們圍坐火爐,火爐上方吊一爐罐,燒水泡茶完畢,即煮些豬肉、黃豆之類的食物,到子夜時分,一人盛上一碗吃。修水等地守歲時興燉雞,每人喝碗雞湯,父母往果盤內擺滿各種農家糕點等,小孩可盡情地享用。守歲期間,火爐內必定要火光熊熊,火旺預祝著人財兩旺,即便睡覺,也得保留不滅的火種。此外,屋內各房間包括廁所、豬舍都得點燈,且要亮到天明,象徵來年家庭生活紅紅火火。
武寧山背臘肉
守歲之風相沿至今,除夕之夜電視播放著《春節晚會》,大家一邊守歲,一邊看電視,待到零點一過,齊鳴鞭炮,迎來新的一年,人們互相拜賀,氣氛十分濃烈。
過年期間,無論士農工商,都要歇業,歡度佳節。人們頻頻走親串友,互相拜訪,稱之拜年。其間禮尚往來,所攜物品,則為年禮。拜年,九江新正傳統風俗,是年節活動的高潮,各均有家拜、近拜、遠拜以及團拜等形式。
家拜是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舊時是小輩向老輩跪下叩頭,說幾句祝福的話,老輩亦高興地回贈勉勵、祝福的話語;如今一般不須跪拜,代以作揖、鞠躬。近拜是給本村未出五服的長輩拜年。遠拜是本村親友間的互相拜,只拜人不拜祖。拜年習俗各地有異,如武寧稱:“初一崽(兒子),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姑娘”,一般拜年可延到元宵前,“拜年拜到初七八,罈罈罐罐都刷刮。”“拜年拜到月半邊,跪在堂前有人牽”。修水拜年是“初一爺,初二婆(外婆),初三初四拜姑娘(傍親)。”
各地拜年一般互相祝福,老者祝其“壽比南山”“大德大壽”,經商者祝其“財源廣進”“生意興隆”,年輕人祝其“功名顯達”、“工作順利”,農民祝其“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等等。如今,在一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不過有的單位“團拜”早在臘月就進行了,因為春節開始有7天假期不上班。
九江人在過年時講究討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如忌向外潑水、掃地、送垃圾,大年初一不使用掃帚,認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好運氣掃走,掃去財運。年節不可打罵小孩,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打碎了碗、盤,大人不罵,反而說“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可沖掉不祥。忌動剪子、刀、針等縫補工具。忌言“死”“鬼”“殺”等不吉利字眼,必言貝擇吉字更換,如殺豬、殺雞說制豬、剃雞,連年飯餐盤內的肉骨頭、雞腳爪、筍子要說“元寶”、“抓錢爪”、“節節高”。睡覺要要說“享福”等,俗信有犯全年將不吉利,若小孩犯忌,家長即以“童言無忌”祓除不祥。
年是九江人娛樂、怡悅、歡快的節日。年節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時值冬盡春回農閒之際,辛勤勞累一年的人們應該休息娛樂一下了。年節期間,不但門庭傢什擦掃裝飾一新,男女老幼也都新衣溢彩,春風滿面,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人們有的看戲、打牌;孩子們放花炮、玩花燈、踢毽子,唱歌謠,做遊戲;有的地方還舉辦拔河、頂桿(扁擔)、舉石鎖等之類民間體育活動,處處充滿節日歡樂氣氛和鄉土情調。
“曉日瞳瞳律轉春,一年喜事志元辰”。年節中熱烈、喜慶、祥和的氣氛,讓眾多九江人文作者深受感染,難盡歡樂心情,留下林林總總的吟詠新年的詩詞。如文人周慶滌《春節抒懷》。“爆竹聲中迎新年,盎然春意暖人間。山村廣闢財源路,城鎮大興創業園。處處彩燈迎節日,家家除夕享豐筵。南巡一舉開生面,舉世同歌赤縣天”。周治平《迎春》:“金鐘不憩秒敲鐘,送舊迎新歲月拋。院落寒梅紅燭豔,溪邊細柳綠含嬌。聲歌爆竹千門富,燭舞燈籠萬戶饒。農策惠民歌頌政,人勤春早創新高”。李華白《新春》:“新春新感寫新篇,國運人心總共連。大業宏圖花似錦,中華特色振堯天。”《春日》:“國運昌時詩運昌,中華科教正舉邦。神州已遂騰龍願,博擊扶搖萬里翔”等等,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新年的讚美和改革開放以來,偉大的祖國繁盛富強的喜人局面。
2024年1月29日,九江書法家舉辦向市民免費送春聯活動
隨著時代進步,如今九江人摒棄了舊春節中的封建迷信、賭博等舊俗、陋俗,祀神祀祖活動有所淺化,而年俗文化中的精華和無害部分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有的還增加了積極向上的新內容。節前各地普遍進行環境衛生大掃除,到處氣象一新;機關、團體舉行“團拜會”向老幹部、老職工、老同志表示新年祝賀,敲鑼打鼓慰問烈軍屬等等。娛樂方面,文化部門、電視臺、電臺主辦文藝晚會,組織各式各樣精彩絕倫的節目,一些單位還舉辦燈謎活動、舞會、體育表演等,整個節慶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喜悅、願望,體現了節慶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親情的凝聚力,展現了一種內容與形式、物質與精神、傳統與革新和諧之美。
九江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年的各種活動中,反映出九江人渴望年年風調雨順、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的情趣,亦彰顯其滿滿的文化元素。
瑞昌新年剪紙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崔老師對九江文化的研究極為廣泛,節慶習俗方面,本系列已釋出過他的《九江元宵文化》《九江端午文化》《九江清明文化》《九江重陽文化》,本篇是崔老師這個系列的最後篇,當然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篇。全文較長,分上下兩篇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