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地理位置,美國可謂是“得天獨厚”。這塊土地不僅幅員遼闊,而且物產豐饒,有著豐富的可食用肉類來源。
但是,如果你看過美國的超市,你會發現可供選擇的肉種類卻很少。
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是肉類消費大國。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05年發達國家人均肉類消費量是82.1公斤,而美國的資料卻高達126.6公斤。
在陸地動物方面,美國的主要肉類有牛肉、豬肉、雞肉和火雞肉,也有少量羊肉和鴨肉。
牛和豬都是早期歐洲移民帶到美洲的,而美洲本土的可食用動物已經很多了,包括野牛、駝鹿、鹿、負鼠、松鼠、鴿子、野雞和兔子。
早期的歐洲移民當然更愛自己家鄉吃慣的肉,可是在特殊情況下也只能妥協,比如大蕭條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無肉星期一”時期。這時候你甚至能看到美國人在探討如何吃松鼠。
但是隨著美國變得更加工業化,主流飲食中的肉類卻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大肆獵殺,野牛瀕臨滅絕,而其他野味也不再受到美國人的青睞。
除了一些獵人,他們的餐桌上可能還會出現鹿肉和松鼠肉。
其實在戰爭時期,美國和英國都把兔子作為食品,但是現在他們更多地把兔子當做寵物。
在美國當地超市可以找到山羊乳酪,但是想要買山羊肉還是有點難度的。
美國人也從英國人那裡繼承了某些食物禁忌,比如禁止吃馬肉和狗肉。
而美國人偏愛吃一些肉,不愛吃另一些肉,這也和這些肉類行業的歷史有關。
牛肉、豬肉、家禽行業的興起讓這些肉類變得廉價易買。這些肉類自然流入了美國超市,漸漸擠壓了其他肉類的空間。
牛肉的崛起
事實上,在美國內戰之前,美國人是很少吃牛肉的。美國西進運動是一個節點,在那之前美國人飼養的牛大多都是奶牛,奶牛最初是產奶,最後才會進入屠宰場。
那時候豬肉可以醃製或熏製,相比起來牛肉就沒那麼容易儲存了。
但是隨著美國人的腳步遍佈整個大陸,牛和豬也跟著蔓延開來。再加上可利用土地的擴張,養牛牧場也越來越多。
美國養牛業的發展和兩起歷史事件同時發生。首先是城市的發展。紐約、波士頓和芝加哥的人口激增,食物的需求也就大幅增長。其次是牛瘟的流行。
19世紀牛瘟在歐洲各地的牛群中爆發,歐洲各地對牛肉的需求本來就很大,他們只能轉向美國。
與此同時,文化的影響也有關係。19世紀末,一些美國人和歐洲人都把飲食和民族性格聯絡在一起,牛肉就成了生命力的象徵。
在美國的歷史中,牛肉運輸主要靠的是牛仔趕集,但是隨著牛肉包裝和運輸技術的發展,牛仔趕集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城市居民購買牛肉更加方便。
1875年,古斯塔夫斯·斯威夫特推出了斯威夫特冰箱運輸線,它運用冰和鹽,把醃好的牛肉和豬肉從西部運送到美國其他地區。
牛肉產業也不是沒有遇到過挫折。由於牧場主過度放牧,導致1885年到1886年的冬季數以萬計的牛死亡。
不過,牛肉包裝商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大量購買廉價牛肉,把這些牛肉推向市場,同時,他們也會把其他產品(包括牛骨、牛血、牛骨髓、牛皮和牛脂肪)利用起來,從中大賺一筆。
這些都為美國現代牛肉產業奠定了基礎。
1902年,美國出現了短暫的“牛肉荒”,導致牛肉價格飆升,這可讓吃不起牛肉的美國人怨聲載道。
即使是在大蕭條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配給期間,全美對牛肉的需求仍然持續高漲。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的騰飛,牛肉也逐漸成了美國的象徵。
雞肉的巔峰
直到20世紀30年代,雞肉對美國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的食物,也是一種季節性的食物。
那時候很多美國人養雞都是為了獲得雞蛋。
而雞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了,很多雞還等不到春天就死去了。而且那時候還沒有冷藏技術,肉的保質期並不長,因此雞肉只能算是雞蛋養殖過程中偶然產生的副產品。
也有人想要把牛肉包裝方面的經驗應用在雞肉上,但是可惜失敗了。
胡佛競選的時候還喊出了“讓每個美國家庭鍋裡有一隻雞”,可想而知當時雞肉有多昂貴。
一個叫傑西·朱厄爾的人把雞肉變成了生意。他自己的農場經營不善,於是他讓農民幫他養小雞,等到小雞長大他把成年雞賣掉,再用其中的錢支付農民。
傑西·朱厄爾的養雞事業蓬勃發展,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當時美國大部分肉類都被運往前線,傑西·朱厄爾主導的養雞業補充了大批雞肉,自然大受歡迎。
到了戰後時代,雞肉成了超市裡重要的商品,超市會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肉雞,以此來彌補自己的虧損。家禽價格戰刺激了更多的廉價雞肉需求,最終市場出現了雞湯、雞塊以及各種雞肉食品。
鹿肉的沒落
為什麼你通常在超市看不到鹿肉呢?
那還得從牛肉說起。1906年,厄普頓·辛克萊的小說《屠場》出版,引發全美轟動。出於輿論壓力,美國通過了《純淨食品和藥品法案》和《聯邦肉類檢驗法案》,對肉類的檢疫更加嚴格。
直到現在,美國農業部對標準牲畜(如牛、豬、綿羊和山羊)的檢疫費用都是來自聯邦稅金。
但是這其中並不包括鹿。鹿肉行業並沒有跟著牛肉和豬肉行業發展,鹿的檢疫是不包括在《聯邦肉類檢驗法案》範圍內的,並且在美國農業部檢疫範圍內是不合格的物種。如果牧場主希望美國農業部對鹿進行檢疫,他們必須按小時付費自願檢疫。
而民眾當然希望買到的肉是經過美國農業部檢疫的,這當然就會增加鹿肉進入市場的成本。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鹿肉是特色肉類,更有可能是在餐館裡吃到的肉,而不是家裡常吃的肉。
當然美國也會進口鹿肉,比如他們會從紐西蘭進口鹿肉。可是這些鹿肉並不會對超市裡的肉類生態造成多少影響。
兔肉的問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政府都在鼓勵民眾飼養兔子。但是這並沒有讓兔肉在美國人餐桌上獲得多大的席位。
歸根究底是因為兔子並沒有和雞一樣工業化養殖。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較大的兔肉生產商和加工商都位於南加州,尤其是洛杉磯地區。
但是隨著南加州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兔子產量下降。儘管也有一些飼養兔子的人搬到了其他地區,但是兔肉還是沒能從後院搬進超市。就像是鹿肉一樣,在美國農業部的肉類和家禽檢疫計劃裡,兔子屬於不合格物種。
當然,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美國是一個較大的兔子生產國。據統計,1990年美國就生產了35000噸兔肉。
但是與牛肉、豬肉、禽肉以及羊肉的消費水平相比,美國人均兔肉消費量遠低於很多歐洲國家和非洲國家。
移民對美國飲食習慣的改變
20世紀的反移民政策導致美國食品文化在禁酒令後陷入了停滯。
不過近幾十年來,美國人對各種美食更加包容。這對美國人選擇吃的肉類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比如,從1987年到2013年,美國飼養的肉羊數量從415000只增加到了230萬隻,這很可能是因為很多食羊文化的移民湧入的關係。
這些表明,未來美國人吃的肉類可能會越來越豐富。
以上就是關於美國人常吃肉類的一些內容~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