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位於地中海中部,面積約316平方千米。馬耳他主要由5個島嶼組成,其中馬耳他島最大,面積約245.73平方千米;第二大島為戈佐島,面積約67.08平方千米。
馬耳他人口約54.2萬(2022年),官方語言是馬耳他語和英語,基督教分支天主教為國教。
地中海東西長約4000千米,南北最寬約1800千米,面積約251萬平方千米(不含黑海)。
地中海西有連線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東有連線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是歐洲文明的搖籃之一。
馬耳他島地處突尼西亞海峽以東,位於地中海中間的航道上,北距義大利西西里島約85千米,西距非洲突尼西亞海岸約295千米,南距非洲利比亞約340千米。
地中海是航運繁忙的海域之一,歐洲與亞洲的貿易,貨船大多進出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透過地中海,這是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航道。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馬耳他是地中海的“十字路口”,在貨運非常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有人放置路障?
馬耳他之於地中海的位置,有點像克里米亞半島之於黑海的位置,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馬耳他有一個非常響亮的稱號,地中海的心臟。馬耳他不南不北、不東不西,從非洲去歐洲,從歐洲去非洲,馬耳他都可以充當跳板。
在群雄並起的古代,欲控制地中海,就要拿下馬耳他島。從公元前13世紀開始,馬耳他就成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諾曼人等地中海豪族爭奪的焦點,中世紀時,馬耳他屬於義大利的各種王國。
有一個聯合國承認,卻寄居於義大利首都羅馬一幢大樓裡的“國家”:馬耳他騎士團(簡稱騎士團)。一千多年前,騎士團在巴勒斯坦地區與阿拉伯人作戰,由於作戰不力,騎士團不斷向西撤離。1309年,騎士團撤到今屬希臘的羅得島,又與奧斯曼土耳其打了兩百年。
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根據教皇的命令,騎士團撤到羅得島以西的馬耳他島。馬耳他的地理位置,要比羅得島更靠近西歐,方便地得到歐洲的支援。
1571年(明穆宗隆慶五年),奧斯曼組成強大海軍,準備一舉拿下馬耳他,遭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等歐洲艦隊反擊,奧斯曼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1798年(清仁宗嘉慶三年),稱雄法國的拿破崙,迫使騎士團離開馬耳他,法國人想佔據這個戰略要塞。
1800年,馬耳他人聯合英國反抗法國,馬耳他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拿破崙白忙一場,真可謂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1878年,英國又控制了地中海東岸的塞普勒斯。如此一來,英國就在地中海形成了直布羅陀海峽-馬耳他島-塞普勒斯島的軍事體系。
馬耳他處在這個軍事體系的中間位置,進可攻,退可守。如果不是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國力大幅下降,英國是不願放棄馬耳他的。
1964年,馬耳他宣佈獨立,仍保留英聯邦成員國身份。此時英國仍駐軍在馬耳他,馬耳他內政外交多受英國控制。1979年,英軍撤出馬耳他,此時馬耳他才算真正獨立。
在馬耳他獨立,但英國駐軍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歐洲唯一投反對票的國家是馬耳他。當時歐洲24張票,23:1同意中國重返聯合國。馬耳他阻擋不了歷史大勢,當時作為美國和英國的代理人,作用只能噁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