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羊說,DIOR出的中國區新年限定「龍」系列,都是什麼陰間設計啊?
尤其日本Otani工作室設計的呲著大牙的小恐龍,即使融入貼片、刺繡和印花元素,可看起來依然像個青黃不接的大蘿蔔…
雖然說恐龍也佔個「龍」字吧,但和我們中國風的生肖龍是一點不沾邊呀…
網上不少人吐槽,DIOR既想蹭我們過年氣氛賣貨,又要去中國味的吃相太難看。
真不怪大家對這個品牌敏感,畢竟有抄襲馬面裙卻拒不承認事件在先。
前不久DIOR總裁、LV長公主穿DIOR金色刺繡高定斗篷去凡爾賽宮參加國宴,也曾引起爭議。
有人覺得斗篷上的工藝是中國風刺繡(疑似淮金繡),也有人指出是歐洲人自己的法式刺繡。
但其實,是烏克蘭的民間刺繡。
這件專門為長公主定製的Dior秋冬高定,由烏克蘭設計師以民族圖騰「生命」之樹為主題。
再融入本國民間刺繡元素,成品精巧華美,盡顯優雅貴氣。
不過被網友看成是中國刺繡也沒錯,真的太像了。普及一個冷知識:歐洲刺繡起源於中國。
刺繡作為我國的傳統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期。
後藉著絲綢織品經由漢朝開通的古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以及歐洲。他們再結合本土審美進行延伸,東西互鑑逐漸形成多種風格和派別。
中國古陸上絲綢之路的傳播路徑
而早在上世紀13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大陸,華流曾是風靡一時的最炫民族風。
歐洲王室貴族等上流社會對東方美學瘋狂上頭,由此盛行以「中式風」為主流的雜糅時尚風潮。
他們不僅以收藏中國器物為興趣,並且愛好將中國元素融入歐洲本土審美,甚至還熱衷搞高仿,衍生出很多帶有「中國味兒」的藝術創作。
這一歷史文化藝術現象,有自己的專屬派系,被稱為「Chinoiserie風」。
今天羊就帶大家瞧瞧,我們東方美學在那些年是如何影響西方,爆改歐洲藝術史的。
什麼是Chinoiserie風
東方美學的歐洲本土化
Chinoiserie風,大白話就是歐洲本土化的中國風。
它興起於13世紀晚期,以義大利友人馬可·波羅到中國旅遊為開端,17世紀風靡整個歐洲,18世紀達到巔峰。
佛朗索瓦·布歇《梳妝》 1742年
出現中式屏風和團扇 人物姿態和畫面構圖仍偏西式
Chinoiserie一詞,詞根是China,源於法語單詞Chinoise。
1823年由法國哲學家查爾斯·傅立葉創造。
1836年巴爾扎克在小說《禁治產》中再次提及,用來形容具有中國風格的裝飾藝術。
後來被吸納到英語中,泛指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式審美模仿製作、或想象出來的中式圖案等,具有東方風韻的藝術品、服飾紋樣、傢俱物件、建築風格以及其他奇異珍品。
Chinoiserie風簡單理解就是,西方人眼裡的中國風。
那一時期的歐洲大陸,對遙遠東方的中式審美能有多上頭呢?
工藝精湛的中國絲織刺繡經絲路進入歐洲後,立刻成為王室貴族的心頭好,盛行於富賈豪門的上流社交圈。
伊麗莎白一世肖像中佈滿刺繡細節 1588年
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就是一位刺繡狂熱愛好者。
他開辦織錦廠,用大量巴洛克風刺繡裝飾皇宮和自己的袍子,甚至還親手為女兒挑選刺繡圖案。
凡爾賽宮中路易十四的臥房 裝飾繁複的刺繡
同時,控制慾很強的路易十四,對貴族著裝有著嚴格要求。
他發明在藍色緊身衣上用金絲和銀絲繡成花飾,能穿上身的貴族需要申請國王簽字批准。
而這種後來在歐洲宮廷流行的「金繡」技法,就是在中國刺繡上的發展。
盧茲伯爵路易·亞歷山大少年肖像中的金絲刺繡
在服飾領域,Chinoiserie風主要表現在紡織品紋樣、款式和色彩。
法國織工會在織物上模仿中式紋樣,他們從吐火的龍、歡快的獅子和展翅的鳳凰開始模仿
《聖厄休拉和她的少女》1410年
畫中女性聖徒所穿的長袍綴滿鳳凰紋樣
到了16世紀,義大利紡織品中,蓮花與藤蔓結合的花卉裝飾紋樣十分常見。
這種紋飾也是源於東亞設計的改良
《埃萊奧諾拉·托萊多肖像》木板油畫 1545年
這幅路易十四時期的“中國皇帝”系列掛毯中的「天學傳概」
描繪了湯若望和南懷仁在清朝宮廷中的活動,裡面的中國皇帝是康熙皇帝。
法國博韋掛毯廠生產 1688年
和它類似的這副掛毯《便宴》
描繪了1700年,路易十四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在凡爾賽宮身著中式服飾、坐著八抬大轎隆重出場。
約1697-1705年,美國蓋蒂博物館藏
這些歐產織物,無不傳遞著歐洲人的東方綺夢,都屬於典型的Chinoiserie風。
眾所周知,西方人喜歡China(中國)必喜歡china(瓷器)。
元代霽藍釉白龍梅瓶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全球僅三件
16世紀中國瓷器經絲路大量出口到歐洲。
王室貴族不惜高價收藏以作為尊貴身份象徵
德國柏林夏洛騰堡宮的瓷器屋 2700多件中國瓷器
藝術家也會把中國的瓷器融入繪畫創作中
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諸神之宴》,很多姐妹都熟悉吧?
畫中眾神手上的青花瓷盤和瓷碗,看得出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的主流地位。
義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 1514年創作
這幅油畫中的瓷器從器形、風格、紋飾來看,有明代宣德至成化年間的青花瓷(下圖左邊)。
也有義大利按照青花瓷在本土仿製的鈷藍軟瓷(下圖右邊)。
是的,僅僅是擁有,已經不能滿足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渴望。
他們還自己動手建廠,山寨中國瓷器。
乳白玻璃仿瓷陶器 威尼斯製造 約1510-1520年
但我們老祖宗傳承千年的硬質瓷手藝,想複製可沒那麼容易。
例如法國,就沒成功,不過意外開發了一種名為「軟瓷」的仿瓷
美第奇模仿青花瓷製造的朝聖者燒瓶 15世紀80年代
這些歐產瓷器除了中國的青花元素,也會融入古典主義的視覺效果,包括裝扮的怪人、纏繞的樹枝和精緻的插花。
法國之後,荷蘭設立代爾夫特窯廠,德國也在德累斯頓設立皇家瓷窯…
歐洲各國掀起了制瓷熱,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傳世瓷器。
代爾夫特仿青花瓷陶盤 17世紀晚期
而對瓷器的熱愛,也延伸到了歐式建築風格上。
最早的Chinoiserie風建築,是路易十四的大特里亞農宮,主體屋頂裝飾大量青白釉瓷瓦,又稱「瓷宮」。
可惜因無法適應法國寒冷的氣候,不久就拆掉了。
特里亞農宮的青白釉瓷瓦屋頂 1670年
不過這一大膽嘗試,倒是打開了歐洲人進一步將中式審美融入生活的新思路。
楓丹白露宮 法國國王的行宮
也充滿大量雍容華貴的中國風裝飾及傢俱
德國慕尼黑的寧芬堡宮,是巴伐利亞歷代王室的夏宮。
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特意聘請宮廷建築師,在寧芬堡公園興建一處中式寶塔樓。
雖然從外部看,仍然是巴洛克式古典建築。但室內裝飾和陳設上,一樓大廳以青花瓷的藍白為主色調
二樓的房間,也以清代的漆櫃、花鳥畫桌布和頂棚為主題
勾勒出無限東方意境,素雅又顯大氣。
德國皮爾尼茨宮的水景樓,屋頂弧形坡類似中式建築的反宇。
凹弧裝飾有仙鶴、鳳凰、寶塔,以及穿著官服、舉著寶傘的東方人形象彩繪。
內飾中國古代人物、花鳥、山水畫像,還擺放了很多外銷屏風、掛屏。
在歐洲不止王室貴族,Chinoiserie風的傢俱十分普遍
伊夫·聖羅蘭 巴黎故居
就連如今一些酒店,也依然保留著這一裝飾風格。
巴黎克勞德酒店 中國漆面裝飾的大廳
除了無腦收藏中式器物,歐洲人對中國文化風尚和生活方式也相當痴迷。
例如畫中的瑪麗皇后和路易十六,正在跟著中國雜耍人學亮相
藝術領域方面,伏爾泰對《趙氏孤兒》讚美有加,特地把它改編成《中國孤兒》在法國上演。
瑪麗·安·耶茨夫人出演《中國孤兒》的肖像 1765年
還有安徒生童話《夜鶯》,也繪聲繪色描述了歐洲想象世界中,富麗的中國皇宮和園林景緻。
安徒生童話《皇帝與夜鶯》繪本
總得來說,中式花鳥魚蟲、松竹蘭梅、人物圖案,以及文化生活,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西方人的審美趣味。
東方設計的奇幻靡麗和飄逸柔美,還為18世紀流行的洛可可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後面會展開講)。
隨著19世紀拿破崙時代的到來,古典主義席捲之下Chinoiserie風漸趨退散,但富有中國味兒的各式元素依然長盛不衰。
這些中國風頭號鐵粉
促成東方美學爆改歐洲審美
在那些年的歐洲,能接觸到中國進口奢侈品的,身份必然非富即貴。
也正是因為他們對東方美學的沉迷和崇拜,促成和推動了Chinoiserie風的爆火和延續。
其中一位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皮杜夫人
她在承接巴洛克藝術的繁複與奢華形式之上,將中式審美融入宮廷裝飾中,創造出更為柔美與輕盈的洛可可藝術。
在建築風格上,洛可可強調裝飾性、不對稱性,追求畫面的留白與意境之美。
注重材質,多以岩石花紋、貝殼等大自然為主題,描繪休閒的場景為重點。
線條的運用上也區別於巴洛克時期的扭曲與抽象,更加連貫和柔和。
正是中國藝術中對於流暢弧形的運用,和追求風韻、寫意,給了當時流行直線的歐洲新靈感。
蓬巴杜夫人藉此在法國推崇女性之美,結合優雅柔美、溫潤秀麗的中式線條,創造除了新的S型曲線。
弗朗索瓦·布歇 《德·蓬巴杜夫人》
不僅如此,蓬巴杜夫人多次舉辦有關中國文化的沙龍,推行刺繡、漆器、瓷器等。
這是1760年受她委託製作的大象花瓶,上面繪製了中國藝術場景
在蓬巴杜夫人的推動下,中法審美不斷碰撞,洛可可藝術得以發展擴大,影響著建築、服飾、繪畫、雕塑、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
佛朗索瓦·布歇 《中國花園》1767年
路易十五送給乾隆皇帝的禮物 乾隆皇帝掛在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又搶回歐洲
另一位是Coco Chanel女士。
她的巴黎公寓裡,擺放著各式雕刻著龍、鳳、花、鳥、庭院、人物等中式元素的屏風
從18歲就喜歡中國屏風的Coco,一生更是收藏超過30面。
這些屏風裡,最有名的烏木漆面屏風,來自18世紀Chinoiserie風盛行時期。
由赭紅與金色角質構成,做工精巧,美妙非凡。
Coco把中國風的喜愛,投射到了CHANEL品牌運營上。
標誌性LOGO山茶花,就是來自於中式屏風上的山茶花裝飾。
並且將烏木屏風、中式窗欞與扇型結構融入高珠設計
還推出東方屏風眼影盤,以及混合琥珀和龍涎香的木質東方調性香水。
還有海盜爺John Galliano。
他擔任Dior藝術創意總監的首場中式大秀,融入旗袍、盤扣和紙傘,還大量運用織錦、雲肩燈等一系列東方經典元素。
結合西方誇張的色彩和性感的斜裁,描摹出了一個個神秘華美的東方魅影。
(ps.開創斜剪設計的那位老太太也很牛,羊正在寫,記得來蹲)
為Dior設計的1997秋冬系列
而直到如今,什麼法式中國風、復古南洋風,甚至是新中式風等等,多少都能從Chinoiserie風裡找到痕跡。
這股從東方吹到西方,再從西方吹回來的中國風,是中華文化的自信彰顯,也是對審美風格多元的包容與接納。
正是因為經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轉譯,讓Chinoiserie美學變化萬千,更具魅力。
它可以是視覺上的裝飾藝術,也可以是藝術作品中的那些含混不清的符號。
但無論如何變身和融合,說到底,還是老祖宗的審美夠硬核,華流才是永遠的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