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豪車住別墅,是許多人心目中人生理想的標準模板。在搬入位於昌平的別墅前,桑玲和眾多有“獨門獨院夢”的人一樣,覺得自己快稱得上是“人生贏家”了。
但今年,她卻想搬回市區了。
誰在京郊別墅區裡過緊日子?
10年前,桑玲來到北京讀研究生,遇到了現在的丈夫,兩人畢業後結婚,打拼多年,在雙方父母支援下,夫妻倆在東北四環購置了一套100平米的住宅。
桑玲的公婆在海南養老安家,但她的父母還在老家無人照顧,此外,6歲的女兒也到了上學年齡。和丈夫商議後,他們將目前的房子出租,賣掉父母老家的房子,用1300萬在昌平購置了一棟別墅,想把父母接來北京,將全家安置進去。
“這套別墅雖然沒達到我心目中美式社群的樣子,但足夠大,建築面積有300平,你知不知道有個美劇叫《絕望主婦》,當時我就想像裡面的女主角一樣,過上充滿鬆弛感的生活。”
一幢獨棟別墅,在“買房為大”的中國,幾乎算得上是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當開發商將目光投向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近郊開始圈地蓋樓,城市中產們猛然發現,別墅夢離努力小半生了的自己,從未如此之近。
不過,一部分人在為別墅夢買單時,也會選擇性忽視郊區別墅本身的問題。
桑玲全家五口人搬進別墅時正值冬季,剛入住就得花出去一大筆支出。 因為室內沒有地暖,採用的是壁掛爐,取暖費用剛開始讓他們有點吃不消。
“光是四個月的取暖就花了1萬多,裡面包括燃氣費、空調的電費,有時候太冷了,還是得用空調來提升溫度。” 桑玲向朋友吐槽取暖費用過於高昂,住朝陽區的閨蜜罵她變相炫富。
別墅 物業建議要改善取暖條件,需要換功率更大的壁掛爐,但更換裝置的錢比一年的取暖費用還要高出兩倍。 最冷的12月,桑玲將父母送到了海南過冬,畢竟老人是最經受不住北京嚴酷的冬天。
在小紅書上,有博主算了一筆賬,一棟郊區的三層獨棟別墅,供暖季節每個月繳納的燃氣費,都會保持在5000元左右。而供暖季結束,空調季又緊隨其後,每月電費也要花費近4000元。
還有不少人吐槽北京郊區別墅的種種缺點,業主們能在帖子裡刷出數千條的評論。
“一樓潮,三樓熱,只有二樓最舒服,但要一直開空調,不能開窗不通風。花園更是沒法去,到了夏天都是蚊子。家裡還鬧過好幾次螞蟻。”
住在郊區意味著擁有更好的風景和更開闊的空間,也意味著更偏遠的位置和不夠方便的社群環境。直通家門口的地鐵線,無法緩解上班通勤和接送孩子的疲憊,而樓盤開售時宣傳的周邊配套設施,又久久沒有動工。
那些貿然“上車”郊區別墅的中產們,此時才第一次直面住在郊區的不便之處。
準備逃離的別墅中產們
昌平的美式別墅社群
桑玲經常去的瑜伽館在國貿,地鐵30分鐘,現在開車需要兩小時。每個週末採購一次日常用品,前後耗時四個小時起步。“至於點外賣這種事情,還是不要幻想了。”
“每次去城裡跟朋友們見個面,都成了一項體力勞動。開車兩小時,找車位1小時,一天下來整個人的精力都被耗盡。”
桑玲承認自己在買房前沒有仔細研究過搬去郊區後的通勤狀況。“北京實在太大,我們以前住朝陽區,我坐地鐵,老公開車上下班,通勤時間大概都控制在40分鐘內”。
不過,在北京複雜的路況下,想要實現別墅區與市中心半小時通勤似乎不可能。賦閒在家的桑玲還好說,但苦了天天要上班的丈夫。 去年九月的某一天,桑玲的丈夫在西五環堵了一個小時,後來索性臨時找了個停車位,把車放下直接坐地鐵到公司。
令人焦躁的通勤路況,讓桑玲覺得和當初的生活設想完全背道而馳。 在幽靜別墅小院舒適生活的規劃,如今陷入了尷尬。
聖誕節前夕,在金融業深耕多年的丈夫第一次嚴肅地告訴桑玲:該花的可以花,但該省的一定要省。 桑玲從他有點疲憊的眼神裡,感覺到現在的生活模式可能無法繼續下去了。 要上小學的女兒面臨擇校問題,週末興趣班等各項教育費用,也讓他們有點招架不住。
那晚過後,夫妻倆決定搬回城內。
“折價100萬賣房,也要搬回市區”
從市區搬至郊區容易,但想要脫手別墅搬回市區,卻需要一些耐心。
中介告訴他們如果堅持不降價,想要賣出去房子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折價幅度最好能在100-200萬左右,否則不一定賣得出去。
賣掉別墅,拿到現金,然後在市區買適合的大平層或者學區房......大量資產的騰轉挪移間,桑玲們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經濟學人》雜誌曾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裡將指中國的中產階層形容為“目前全球最焦慮的人”。在消費降級以及現金為王的經濟週期下,即便像桑玲他們一樣的中高產家庭,一樣難以承受享受型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花費。
城市中產們告別郊區別墅,重回城市,更像是為了保護自己生活中的安全感,所做出的抉擇。 更緊湊、更有利用率的空間,以及更便捷的周邊設施,都讓手中的錢看起來“物有所值”, 這也是他們開始對城郊別墅祛魅的原因之一。
對於未來的規劃,桑玲想先暫時回到之前租出去的房子裡再做打算。“如果賣房順利,可能買套四環內比較適中的平層吧,更適合我們這個家。”
編輯:Sebastian、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