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次感動到想流淚,是因為黃令儀女士。
前陣子慶奶因為小男友的事情翻紅,大家都在刷時代終於追上了慶奶,但今年有個奶奶比慶奶更燃!!!
不知道姐妹們最近有沒有關注國際政治,美國大選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中國也再一次成了大選辯論中的某些話題。
而在這個複雜的背景下,黃令儀的名字終於被重新提起
寶子們應該很難想象吧?
這位穿著樸素一瘸一拐在食堂打飯的奶奶,其實是近些年中美競爭中最關鍵的人物之一。
華為食堂貼著她的照片,國科大校長在提起她的時候數度哽咽。
一個看起來和藹可親的奶奶,憑什麼能成為中國最令人忌憚的女人?
今天羊想寫點跟女性相關,卻又不侷限於女性的東西。
或許很多人不是很喜歡看嚴肅題材,但作為女性,特別是中國女性,這位奶奶的故事,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如果不寫她,羊會遺憾
首先來給大家講幾件比較古早的事兒吧。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海灣戰爭中的科技水平令世界驚歎,其中GPS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GPS定位也由此成為國際競爭中最關鍵的科技武器之一。
然而自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科技的受益者就從不是全體人類。
1993年,我國銀河號貨輪在行駛途中突然迷失方向,在海上被困了33天。1996年,我國在東南沿海軍演,但接連兩顆導彈發射失敗。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GPS失靈了。
因為啥失靈?美國給關了。
而我們破局的關鍵,就是82歲的黃令儀和團隊天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使我們在國際上的窘境結束。
黃令儀的故事開始於1936年的廣西。
她來自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爸爸是廣西博物院的創始人,媽媽是廣西化學纖維所的元老。
然而在1936年的中國,再光鮮的頭銜都只是廢紙。
因為經歷過日寇侵華山河破碎,黃令儀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兒,希望自己能幫忙打破時局。
因為家庭影響,她很早就知道了科技的重要性,她1958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後來又進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
彼時的世界是西方主導,國外的半導體研究發展飛速,而歐美卻對我國進行了技術封鎖。
那時候,半導體被認為是我國的大事兒,24歲的黃令儀從清華回到母校,帶著一批學生成立了半導體實驗室。
半年的時間,他們做出了二極體。
60年代,“兩彈一星”的研發迫在眉睫,為了攻克這個目標,我們需要研製出航天計算機。
黃令儀被分到的任務是研製半導體器件:外延中功率開關三極體。
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我們的研究資料和裝置都不足,很多東西只能憑藉自己摸索。
黃令儀的組一直三班倒,不斷更換引數和版圖設計。
同組的同事因為沒經驗,實驗要用的化學藥品只能靠舌頭嘗,感到不對勁就立馬用水衝。
1966年7月底,他們硬是把這塊骨頭給啃了下來,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自行開發的空間計算機。
時代在進步,黃令儀等人步步緊追,可科技不是隻憑努力。
70年代,半導體進入大規模積體電路階段,美國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晶片。
此後全球都在晶片產業內卷,黃令儀也和團隊一起在積體電路的領域探索,成功研發出半導體通導儲存器。
84年底,上面的領導突然問黃令儀要不要研究大規模積體電路,黃令儀想都沒想:不研究晶片怎麼設計好的計算機?
但沒過多久壞訊息來了,大規模積體電路研究室被撤裁。
那是很多晶片研究者最痛苦的時光:經費緊張,技術封鎖,扶持力度低…很多科研人員都選擇了轉行,只有黃令儀等少數人在堅持。
1986年,她選擇研究用CAD來製作晶片。
那時候她已經50多歲了,在快退休的年紀,硬是從頭學習這門新技術。
但努力總和打擊同步。
1989年,黃令儀去美國參加了一場國際晶片展覽,但她跑遍了上萬攤位都沒看到來自中國的晶片。
明明在1963年時,我國的研究水平和國外還是同步的,但到了世紀末——
“琳琅滿目非國貨,淚水漣漣。”
回國後的黃令儀和晶片槓上了,再次全身投入晶片研發,一點點地去啃細節,02年時她設計的晶片在德國獲獎。
可是有用嗎?
黃令儀拿完獎沒有開心多久,因為她知道自己設計的晶片和國外晶片差得太遠了。
從少女時代就在科研崗位堅持的黃令儀,就這樣帶著遺憾走向退休…
但她的故事還沒結束。
2000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決定研發“龍芯”,最開始組裡只有十個人,經費100w,團隊的年輕化讓他們急需前輩帶領。
兩年後,黃令儀成了組裡的救兵,這也是她在此前60多年來從未經歷過的新的硬仗。
當時的黃令儀已經快70歲了,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每天十點半才下班,有時還會通宵,在晶片交付前夕,她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脖子不能動彈。
2002年8月9號,龍芯1號研製成功。
西方長久的壟斷終於被我們打破了,可晶片整體的效能以及實用性,和國際主流晶片還是差距不小。
到2010年時,國產晶片因為整體效果並不好所以飽受質疑,資金鍊也出現了問題。
當時有國外公司找上來希望能合作研發,不過被負責人胡偉武拒絕了,他堅持了這麼多年,不願意因為一時的利益就放棄自主權。
黃令儀也沒有放棄過,那時她拿出了自己的11萬積蓄支援研發,每天和年輕人一樣在一線工作。
2018年,龍芯3號誕生,此從我國的高鐵、飛機、北斗衛星以及一些軍事裝備,全都實現了國產晶片化,每年為國家省下兩萬億。
中國晶片受制於人的歷史徹底結束,而82歲的黃令儀也終於實現了自己說的那句——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所有的恥辱。”
2023年4月,86歲的黃令儀去世。
去世的前幾年她一直在為了龍芯工作,美國企業應該怎麼都想不到:他們統治了這麼多年的晶片壟斷,就這樣被一個耄耋老人打破了。
黃令儀的一生是一個很燃的故事,在這個利己主義氾濫的和平年代,我們已經很少能感知到這種充沛的家國情懷了。
但是蠻遺憾的,因為黃令儀的名字每次出現,基本都和美國政事相關。
多少偉大的女性,就這樣淹沒在娛樂至死的新聞中
那些偉大的靈魂千古不朽
既然寫到了黃令儀,羊就順便寫寫其他“隱姓埋名”的女性。
我國核物理專家王承書,曾在美國寫出過轟動物理學界的方程式,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立馬離開給她豐厚待遇的美國。
美國不願意放人才離開,她用了七年時間才回到祖國土地。
她和黃令儀的經歷有點相似,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46歲時從零研究起熱核聚變的領域。
她用兩年的時間成為國內該領域的領頭羊,還順便培養了一大批有才華的學生。
1961年,為了原子彈研製,王承書從此隱姓埋名進入“504廠”,給中國的原子彈事業提供燃料保障。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在此後的30年中,她離開了家人,隱去了成就,默默支援中國的物理事業。
直到去世前,她捐出自己的10w積蓄給希望工程。
何澤慧被稱為“中國的”,她在德國物理實驗室有兩年的工作經驗,還進入過居里夫人實驗室。
但她和王承書一樣,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回到新中國幫忙振興科技。
當年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她和同為物理學家的丈夫錢三強騎著腳踏車,跑遍廢品回收站,就為了尋找能用的元件。
在最簡陋的情況下,他倆一個繪圖,一個製造,硬是造成了實驗所用的基本儀器。
自己動手,自己建造,自己招募,他們用了幾年的時間組成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研究團隊。
何澤慧甚至還在西藏這種高寒地帶建立了乳膠室,讓中國成為了生產核乳膠的國家之一。
還有祝學軍,她是院士最得意的學生,苦學潛學,不斷攻克技術難關。
1994年,年僅32歲的祝學軍成為火箭研究院的主任,屢次擔任多系列導彈的總設計師,國防功績卓越。
她最大的夢想是攻克錢學森一生的遺憾,參透他提出的“錢學森彈道”,而這個理論同時也是世界性難題。
錢學森去世那一年,祝學軍開始著手研究這個課題,飽受質疑的同時,花了八年時間不停實驗、模擬、演算,並終於在2017年成功——
導彈的軌跡飄忽不定,還能不斷轉換攻擊目標。
這個理論的實踐成功意味著什麼呢?她讓當時全球最頂尖的反導彈系統成為擺設。
她的一意孤行,讓國防事業直接突破。
而這些人的名字,姐妹們以前聽說過嗎?
書本太小,寫不盡她們的偉大,羊的文字也無法訴說她們傳奇的一生。
但是藉著最近美國大選的由頭,藉著黃令儀短暫的熱搜,羊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下這幾位女性。
對很多人來說,她們實在太陌生了。
畢竟在和平年代,在女性主義氾濫的時候,我們已經習慣於去看到那些專注自我的女性敘事。
但是也別忘了,有些人超越了平凡,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歷史,而我們國家地位的提升,也有著無數女性在貢獻力量。
記住是最好的尊重。
女性榜樣不止於此,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很簡單:我們要像她們一樣把接力棒傳下去,越傳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