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運動員和民間武術藝人對獅頭非常尊敬。獅頭買回來只是一個道具,舞獅隊會透過開光點睛的儀式,賦予獅頭生命。
在儀式上,通常會邀請村裡德高望重的前輩,用一些象徵美好寓意的手法完成這個儀式。比如,用硃砂兌米酒,用毛筆蘸著,點到獅子的眼睛、額頭、嘴巴等八個部位,這個過程就叫作點睛。同時會在獅頭上貼一些有美好寓意的符咒,整個儀式就叫開光。
透過這個儀式,德高望重的前輩如同賦予了獅頭生命。獅頭不再僅僅是一個道具,而是一個能辟邪的物品。
狻猊是龍生九子之一,也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形如獅,頭上有角,所以醒獅的獅頭上也會有一個角。
點睛儀式完成之後,會在獅頭的角上進行一個叫作簪花掛紅的動作。類似古代女子在頭上簪花,在獅頭上插一些各具寓意的東西,比如榕樹葉代表多子多孫,柏樹葉象徵著辟邪,柚子葉預示著純淨,把這些東西插在獅頭上,就叫簪花。
掛紅則是在獅頭上綁一個紅腰帶、紅繩子或者紅花球。在神話傳說裡獅子喜歡搗亂,民間有一個大頭佛,把腰帶束在獅子的頭上,由此獅子變成了一個能夠鎮宅的神獸。今天的醒獅儀式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典籍或神話傳說裡的一些故事。
濃烈的春節氛圍與醒獅文化相輔相成,嶺南當地人對醒獅活動的喜愛之中,更帶了幾分崇拜的意味,醒獅就像當地的一個圖騰和印記,代代相傳。
採青是中國傳統舞獅活動的一個固定環節。“青”由生菜和紅包組成,由舞獅隊員提前懸掛於高處,在舞獅過程中,尤其春節期間,“獅子”透過一系列的表演,騰躍採取懸掛於高處的“青”,故名“採青”。
採青在古代有反清復明的寓意。彼時民間認為清代朝廷不作為,於是人們透過採青表達對清朝的不滿,後來更是延伸為抵抗外敵入侵、振興國人的精神寓意。
清朝滅亡後,採青的寓意在延續中豐富。“青”是有根系的生菜,生菜諧音生財,跟紅包組合在一起,寓意瑞氣臨門。採青的環節沿用到現在,包括在國際級的舞獅比賽裡邊,不管如何創新,採青仍是重要環節。
在中國,舞獅主要分成兩個流派。一派是以長江以北為文化源地,叫作北獅。北獅模仿的是真的獅子造型,以跳躍耍雜技為主,比如一公一母兩頭獅子滾繡球這樣的動作,突出表現獅子活靈活現的神態。
另一派是發源於嶺南地區的南獅,以武術作為表演的基本功,賦予獅頭擬人的形態進行表演。
醒獅表演的“獅子”是非常有靈性的,飛躍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只是醒獅表演的其中一個觀賞角度。動作之餘,更顯神態,以及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比如眨眼睛、向前探頭這些動作,其實是在傳遞人的情緒。
南獅表演不僅僅表現獅子的動物特徵,而是將“獅子”擬人,如同表演一個人物角色。獅頭是竹扎的,所以不能像人一樣透過臉部皮膚的褶皺去表達情緒,只能透過舞獅運動員靈活的手法和步法進行演繹。
但“獅子”的臉又是相對固定的,這就非常考驗舞獅運動員對於“獅子”神態的把握,要透過眨眼睛、張嘴巴等動作的變化,跟武術步伐進行配合,從而模擬出人的神態。這其實比做單純的武術動作更難,如果觀眾在沒有解說的情況下都能夠感受到“獅子”的喜怒哀樂,感受到表演情節裡的氛圍,那麼這個表演才是成功的。
獅隊的張教練說:“小時候看舞獅表演,覺得非常熱鬧、喜慶,特別是舞獅隊的鑼鼓聲,在一公里以外,一聽到這個聲音就忍不住想跑過去看看。”
但如果只是被表層東西吸引,是不足以讓人一直堅持的。在學習武術基本功的過程中,會不斷了解自己的身體,提升身心,當自己作為教練、去編排舞獅節目的時候,去觸及醒獅文化裡那些美好的寓意,也在生活中被這種精神所鼓舞。在表演舞獅節目的時候,雖然在演那個“獅子”,但我們也是在表達自己。
醒獅表演中,一隻“獅子”由兩個隊員組成。獅頭獅尾兩個人透過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去演繹獅子的百態。這就需要非常多的練習與配合。要完成高難度動作,“獅頭”需要完成跳躍等動作,“獅尾”則需要平衡與力量。
比如“坐頭”這個動作,需要獅尾運動員將獅頭運動員舉到自己頭上,這個舞獅表演中常見的動作非常考驗兩個人的配合默契,獅頭獅尾一對搭檔的生命就這樣綁在了一起。
廣州南興合興堂醒獅隊表演
成立一支女子醒獅隊,如今說起來是一件很特別又帶著些許驕傲的事。但一路走來,就像“翻山越嶺步步高”,廣州南興合興堂醒獅隊的教練與隊員們共同翻越了一座座性別與偏見的大山。
嶺南地區鄰近港澳,早年間受到香港主題電影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與舞獅相關的是不務正業的行當。再加上“舞獅”這項“職業”並不像其他職業那樣,有一個明確的身份稱呼,舞獅運動員們,包括教練自己,都曾經受周遭的質疑。
成立女子醒獅隊的起因,是當地幾個女孩子覺得舞獅很酷,想學習這門功夫。
起初,教練也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女孩子先練點簡單的,在旁邊打打雜。而女隊員的堅持,讓教練開始正視這些女孩子的想法。
“因為缺少訓練女隊員的經驗,一開始帶著大家按照男子訓練方法練習武術基本功,非常考驗體力。訓練過程中,其中一位隊員噁心乾嘔,出去洗了一把臉,回來說‘教練我還能繼續’。在訓練過程中,有非常多類似的細節讓我非常感動,也更加堅定了要把她們教好。”
醒獅隊日常訓練
更大的阻力,更源於當地人的偏見。
在當地,醒獅與祈福息息相關。當地人根深蒂固地認為,男孩子才能體現獅子的威猛,才能嚇跑鬼怪。張教練與餘教練帶領的女子獅隊,曾經線上下的舞獅表演中,被迫直面這種偏見與不公。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大力支援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展創新。
兩位教練商量後決定,這支女子醒獅隊不能就此罷休,一定要做下去。
面對來自各方的質疑與壓力,教練們決定先不在村裡面表演,悄悄地、緊鑼密鼓地訓練一段時間,然後去外面比賽。
訓練過程中,大家想要做出一些創新。比如給隊員們定製了紫色、粉色的獅子,賦予醒獅一些類似花木蘭、穆桂英的氣質。看起來正常又合理的創新,在舞獅前輩的眼中卻是荒謬的,甚至被視為“欺師滅祖”。訓練途中被散步的村民或是舞獅前輩打斷、制止的情況也曾發生。
醒獅隊特別定製的獅頭
醒獅隊員們用自己的方式堅持著這件事,隨著參加區、市比賽的機會來臨,是時候用實力證明“醒獅少女”了。比賽並未設定男女分組,因為只有這一支女子醒獅隊。女隊員們用醒獅表演了桃園結義的節目故事,打動了評委,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偏見。
這支全女子上場表演的醒獅隊被廣州市武術協會、廣州市體育局關注到了,隨後參加了第十六屆廣東省運動會,把成長的過程濃縮成了表演節目“翻山越嶺步步高”。用桌子擺成一個山的造型,中間有瀑布流過,這是嶺南地區很常見的風景。獅子上山覓食採青,在半路遇到了瀑布,擋住了去路,於是跳起來,向遠方探路,而瀑布附近環境潮溼,長有苔蘚,獅子摔了一跤,但仍然堅韌不拔,繼續飛躍瀑布,最後在山頂踩到了靈芝,這就是“翻山越嶺步步高”所表現的情節,隊員們憑藉出色的表演,在省運會上榮獲冠軍。
南興合興堂醒獅隊表演“翻山越嶺步步高”
“獅子”在上山途中難免遇到困難,正如南興合興堂醒獅隊在傳承醒獅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偏見與阻礙。但困難存在的意義,正是激發“獅子”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服輸的精神。醒獅少女,亦可頂天立地。
打破限制的醒獅傳承,正在迎來更多的機會。
在傳承方式上,以師父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在今天已經難以維持下去了,南興合興堂醒獅隊也在積極挖掘創新的發展方式。獅隊的張哲亮教練在課業方面從事非遺創新設計與活化方向研究,在他看來,“活化”意味著先“活”下去,再“火”起來。
醒獅之魂傳承不息,離不開一群真摯而堅定的傳承人。
隨著國家關於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相關法規日漸完善,參加比賽拿獎歸來的舞獅隊員,如果想在未來把醒獅作為職業,可以考取國家級的醒獅教練員、裁判員。南興合興堂醒獅隊裡也已經有十名左右的國家級醒獅教練與裁判,為醒獅傳承做更有力的準備。
傳承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在堅守與發揚之中,得以看見新的嘗試。南興合興堂醒獅隊的張教練為獅隊策劃了新的品牌形象,在訓練場外做了一個巨幅的、以龍騰獅躍為主題的打卡牆,以及一系列跟醒獅相關的文創,並且受到了廣州市白雲區政府、各級領導以及村民們的支援。
醒獅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豐富形式,活在當下,讓每個人對醒獅產生興趣的人,都成為這項非遺文化傳承的一分子,用熱愛和純粹,喚醒中華民族文化血脈裡的雄獅。
監製 寧李Sherry
責編 Yee
採訪 月澄
設計 Billie
圖片來源 廣州南興合興堂醒獅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