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交流,似乎是人類藝術創作的一個經久不衰的母題,有些創作者傾向於直接呈現,用細節的、日常的刻畫來描摹溝通所具有的含義。而有些創作者希望將其放置在一個更為宏大(譬如宇宙)的環境之下,讓個體所散發出的光輝與場景相互交融。
古巴作家Italo Calvino在其著作《宇宙奇趣(Cosmicomics)》中,就用大量充滿幻想且風趣幽默的故事展現了人在宇宙之間產生的溝通和交流。開篇的同名故事《宇宙奇趣》將背景設定在了史前時期,彼時,地球引力不同於今日,以至於在特定的地區,月球和地球間的距離變得極其接近。
地球人會架起梯子,攀上月球以採集“月乳”這個由Calvino虛構的神秘物質。但在某一天,人們照常來到月球採集“月乳”,地月間的引力發生了變化——月球開始逐漸遠離地球。混亂中,有些人想方設法跳回了地球,而另一些人則被永遠的留在了天上的異鄉。
不難看出來,渴望溝通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在Calvino的故事結尾,無法回去地球的人們,與他們熟知的藍色星球產生了“溝通不暢”的距離,為這一奇幻的故事,籠罩了一層淡淡的鄉愁。
李爽在Prada榮宅舉辦自己的首次亞洲個展《月球的距離》
對藝術家李爽來說,溝通亦是自己創作的一個母題,在她於上海Prada榮宅舉辦的首個亞洲個展《月球的距離》中,便用多個媒介創作的作品,講述了關於溝通的故事。包括展覽名本身,也有著“溝通”的內涵:她的命名靈感來自於Calvino的《宇宙奇趣》,這個帶有著些許“無能為力”色彩的奇幻故事,為疫情期間滯留歐洲無法回家的她,帶來了莫大的安慰。
藝術家李爽
攝影師:Mathilde Agius
在她看來,科技的進步並沒有讓溝通變得更有力,真實的接觸依舊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技術的進步壓縮了真實交流應有的空間:
“交流與技術始終是我創作的靈感來源。當交流僅能以數字形式進行,技術與演算法變得冰冷無情,每個人都被壓縮成畫素,肉身則顯得無能為力。與所愛之人,尤其是與父母交流,本就充滿挑戰,在數字化環境下愈加困難。即時通訊、視訊通話、表情貼圖——這些本應讓交流更便捷的工具,卻失去了原有的魔力,反而拉遠了彼此的距離。數字交流似乎讓文字失去了意義。傳送資訊變得令人沮喪,有時甚至成為了一種負擔。資訊雖然傳送了,卻似乎什麼也沒有傳達……”
李爽在Prada榮宅舉辦自己的首次亞洲個展《月球的距離》
於是在《月球的距離》這場展覽中,李爽用包括表演、互動網站、雕塑、動態影像以及多媒體裝置等多種藝術語言,探討著全球化通訊系統中科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和慾望的,進而展示著她心目中的“交流”。
但對李爽來說,這場展覽的焦點,或者說核心,並非是有效的溝通,而是資訊傳輸中所產生的glitch(在這裡,或許我們可以用中文的“故障”來做出一個相近但不確切的解釋)——一封李爽寫給母親的、從未寄出的信件。模糊的資訊,成為了溝通不暢的誘因。就好像被遺留在月球上的人們,努力與地球溝通但始終無法的更具現實意義的表現。
《七苦聖母》,2024年
走進Prada榮宅的展覽空間中,便能夠直接感受到李爽所想要呈現的那種交流中的glitch。李爽的創作表達是碎片化的,在她於一樓空間展出的創作中,半透明樹脂圍裹著各種材料——織物、串珠、乙烯基印刷品、電、電纜、電線和現成物品。這些飽含著記憶、慾望和遺憾的物件,封存在了一個猶如手機螢幕外觀的堅實結構中。
《美人面條》,2024年
這是一種“溝通不暢”,文字資訊在這些承載私人情感的物品中“缺席”,這些物品又被封存在了半透明的材料之中,作為觀眾,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它們,但卻又無法仔細端詳以獲得屬於李爽表達的更為豐富的資訊。似是對通訊技術進步的一種反思——一切資訊好像都觸手可得了,但真正重要的細節,卻又在螢幕的傳輸中丟失。
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溝通不暢”體現在了多個作品中如《鐐銬》(Shackles,2024年),背景是印在網布上的攝影作品,輔以現成物品和電纜,為影象和螢幕注入非同以往的質感。諸如《金斯萊爾》(Kingslayer,2024年)等大量使用珍珠的作品,似如畫素構成的螢幕,暗指螢幕與實物之間的形態與變異。
《鐐銬》,2024年
在Prada榮宅的二樓的舞廳裡,溝通和交流被進一步模糊、混淆。影像作品《似曾相識》(Déjà Vu,2022年)展示了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20名裝扮成李爽形象的表演者代替她本人參與了此前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展覽的開幕式。而在正式的影像中,故事則圍繞著一座沉寂的小鎮展開。在這裡,人們遺忘詞彙,混淆物品,漸漸的,這些人表達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到最後張開嘴,他們竟無法發出聲音。不僅在片中,溝通不暢帶來的混淆成為了結局,在現實中,藝術家因疫情而不得不作出的“缺席”,也在呼應著這種溝通不暢帶來的混淆。
《似曾相識》,2022年
但李爽的作品並非只看見了溝通不暢所帶來的無力感,部分作品中還飽含著她所做出的交流的努力。譬如此次展出的一件全新裝置《也帶著一箱徒勞》(With a Trunk of Ammunition too,2024 年),她做了一個如同水晶吊燈一樣的裝置,上面懸掛著風鈴。裝置形成了一個內漩的形狀,被放置在鏡面上。
在這個裝置中,由音樂人Hyphe11e將李爽讀信的音訊中每個字元切成兩半,之後全部打亂重組,似在表達著一種 “交流的無奈”——似乎面對無法見面的對方,李爽所做的一切線上的、非面對面的溝通,都需要經過不斷地轉譯、確認才能被對方理解。但哪怕如此,她依舊為這種溝通,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就像是這個大型的水晶燈一樣,閃爍著自己內心渴望溝通的光芒。
《也帶著一箱徒勞》,2024年
相似的核心也體現在了另一件名為《末日愛人》的吊燈裝置中,李爽將自己與母親於疫情期間發生的微信對話轉化為光的形式詮釋出來。在這裡,溝通的內容、承載的資訊消散,只剩訊號殘存。但這種最基礎的訊號,同樣也承載著母女之間所擁有的情感聯結。
《末日愛人》,2024年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爽所做是在對抗語言在溝通中的無效性。那麼在大家都更青睞於線上交流的當下,什麼資訊是因為通訊傳輸的glitch而無法傳達的?或許就是實際的情感表達,隔著螢幕,我們無法感受到彼此的情緒、神態、微表情、動作,這些並沒有辦法被語言記錄,卻又無比重要的內容,構成了真實交流的很大一部分資訊。
就像是諾蘭在《星際穿越》中想要藉由四維空間和摩爾斯電碼所講述的故事核心“愛可以超越時間界限”一樣,真實交流所帶來的情感羈絆,讓人哪怕無法面對面溝通,依舊能夠讓對話“有效”。
又好像電子樂隊The Avalanches在自己的專輯《We Will Always Love You》的結尾歌曲《Weightless》中,用曾經記錄於旅行者號上的Arecibo資訊取代歌詞,以摩爾斯電碼的形式組成整首樂曲的歌詞部分。在這裡,內容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嘟嘟聲”背後,所承載的對於真實且有效的交流的渴望。
《被偷走的時間》,2024年
倘若我們有機會,向《宇宙奇趣》中被遺忘在月球背面的人們寄一封信,寄信這個行為本身所承載的意義,遠遠大於信件內容的本身。它對身處月球的人來說,代表著在遙遠的藍色星球上,依舊有人記得他們,依舊有人為同他們取得聯絡而做出努力。
對李爽來說,亦是如此。《月球的距離》並不是希望在溝通中承載某種確切的資訊,而是希望透過溝通這個行為本身,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為尋求真實、確切聯結而做出的努力。文字或許會消散、模糊,但精神會永遠留存。
圖片致謝 Prada
攝影:Alessandro Wang
編輯:Tristan
撰文:Toby
設計: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