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最近有關部門出臺檔案 ,主要內容是“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有人問什麼叫“幼兒園小學化”,官方的解釋是“在學前教育階段超前引入如識字、算術等知識學科教學”。
很顯然,幼兒園小朋友好像就不應該學習識字、拼音、算數、英文等等,學了就是“小學化”,幼兒園教了就是“超綱”。
搞得好像幼兒園多想教這些東西似的。
其實在我看來,真對目前的現狀,凡是能給孩子簡單教一下拼音、漢字和算數的幼兒園,真的可以被認為是“活菩薩”般的存在,人家都是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日行一善。
現在這個規定一出,那些“做善事”的幼兒園也不教了。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 小朋友的好日子來了 家長的好日子結束了。
因為有些東西真不是誰想“搶跑”,是血淋淋的現實在後面張牙舞爪,你不跑也得跑。
但凡看過現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就知道“零基礎上小學的孩子將會有多慘”。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本身是挺好的。但首先,咱們也要先知道一下現在的小學一年級到底在幹嘛?
如果說幼兒園“小學化”是不對的,那麼小學一年級“去小學化”是對的嗎。
大家都上過小學吧,我們這代人以前小學一年級花了大量時間學習的那些東西,現在的一年級小朋友根本沒時間學。
一年級的老師,上來就預設所有同學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
一年級的“去小學化”,無形中就是把這部分基礎知識學習任務轉嫁到了6歲之前。不是幼兒園教,就是家長教,反正總有一個人要幹這件事。
比如學拼音,我們當年可都是要用幾乎一個學期來學的,這是一個小學生的基礎必備,可現在,基本上沒有系統學習,一上來就認字,幾個星期就讓學生大段朗讀了。
於是惡補拼音和簡單的基礎識字這些事,就自然而然成了家長的工作。
大部分幼兒園也不教任何東西,如果家長也不教,怎麼辦?
“幼小銜接課外班”應運而生。
所以最後,承擔一切的還是家長——要麼自己吃苦,要麼花錢外包,二選一。
讀過《發展心理學》就會知道,3到6歲這個階段確實是形象思維和符號理解的階段,這一點沒錯,孩子不應該記和背大量的漢字、英文、數字。
但我們不能只管殺不管埋。6歲開始就是另一個階段了,要接受字元認知和數字理解了,小孩不會一夜之間突然會了一切,而我們的小學一年級真的給夠孩子們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和轉變了嗎?
我聽說現在人教版的一年級語文教材,拼音就如同“穿插在識字中的彩蛋”,頂多4-6周就全部教完,一個6歲的孩子在這麼短時間裡,又要認字,又要記拼音。
現在就是把本來還有零星“銜接”的部分用刀砍掉,讓孩子有一個“斷崖式”的幼小銜接——幼兒園純玩,快樂無邊;進小學一夜暴擊,苦海無邊?
簡單說現在就是給幼兒園小朋友“減負”,讓幼兒園小朋友純玩,享受快樂童年。
看到這個,家長們本應歡呼雀躍,但我看了一圈,大家都高呼“晴天霹靂”。
這個法案還說幼兒園學這麼多東西是損害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心理健康,因此不應該“搶跑”,而很多家長都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就讓孩子“提前學了”,這種過早灌輸知識的行為“剝奪了兒童在孩提時期本應享受的自由探索與快樂遊戲的權利......”
說真的我也反對孩子過早“拔苗助長”,但看到上述這些描述方式和反對理由,我的內心只有一個字:抽象。
不談濃度談毒性,就是耍流氓。不談一年級實際情況就對幼兒園一刀切,也不科學。
其實本質問題根本不在幼兒園,而是出在小學。
幼小銜接到底有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這個安排到底應該在幼兒園完成還是在小學完成?如果按照現在的法規,那麼小學一年級就別那麼抽象了呀,可我們也沒看到小學給出相應的調整和最佳化。
我是真的不明白,小學一年級到底在急什麼,趕什麼進度?
大量從一開始上學就因為拼音和算數是一張白板而被“暴擊”的孩子,正在接受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拷打。
這個時候,那些說“幼兒園超前學會損害兒童心理健康”的人,還在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教育專家也說了,幼兒園孩子的身體、社交、情感、認知都需要全面發展。是啊,到了小學同樣也需要這些發展。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到了一年級,還沒上兩個月學,已經發現自己僅僅是因為沒有提前認識字、認識拼音、會做加減法而不合群,跟不上大部隊進度,還被某些老師嫌棄的時候,他的社交、情感、認知發展就沒有問題嗎?
從發展心理的角度,我覺得不但一年級要有一個足夠長的、科學的、嚴謹的過渡期,並且3-6歲也真的沒必要完全一刀切。
專家也說了,幼兒園應該以遊戲教育為核心,設定多樣化的遊戲活動,其實在遊戲中有一些東西就已經可以學到了。
算數、識字在一些遊戲裡本身就可以成為潛移默化的知識,寓教於樂,是有辦法進行融合統一而且很快樂的,怎麼就殘害兒童身心健康了?
只要不是灌輸式的、填鴨式的、超出認知能力範圍的,孩子邊玩邊學,不但能學得快,反而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更多興趣。問題就在於:有沒有這樣的課程設定,有沒有靠譜的專家設計,有沒有責任感足夠的老師教。
該教育者研究的事,就應該教育者去想辦法,不能把所有難題和後果丟給家長承擔呀。
要說“搶跑”,真正搶跑的也不是幼兒園,是小學,尤其是一年級。
他們跑得快馬加鞭,一點都不願意停下來等一等起步慢的小朋友,而那些起步慢的,只能由家長拽著,艱難前行。
同理,小學也不能初中化,那就先去治好初中有沒有高中化。
所有這個化那個化的源頭到底在哪,不一定都是自下而上的,很有可能是自上而下的。
中考和高考兩個源頭在上面持續灌溉,下面左一個減負又一個快樂,這是自欺欺人,都已經減到幼兒園了,再往後還能減什麼,怕不是要從“防治對胚胎進行胎教”開始吧。
最後除了讓校外機構有了更多製造焦慮的“正當性”之外,似乎什麼都沒改變。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