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又有家長諮詢英語啟蒙的問題,重發川爸之前寫的一篇文章。。
前些天有位家長問我:“孩子剛開始啟蒙英語,馬上又要進入小學學習漢語拼音,會不會把字母和拼音弄混?”
我們先來看看官方的態度和措施。全國很多小學從一年級就開設了英語課,因此,在國家教委層面,是認可一年級學生同時學英語和漢語拼音的。
我再研究了一下兒子的小學英語教材,一年級上學期的英文課本里,以短句和韻文為主,並沒有出現單純的字母學習,而這個階段恰恰是孩子學習漢語拼音最密集的階段。
在一年級下學期的英文教材中,則出現了英文字母的書寫練習。也就是說,從措施上,官方的做法是在孩子集中學習漢語拼音時,避開英文字母的學習(不代表不學習英語)。等孩子掌握漢語拼音技能後再進行英文字母的“認讀書寫”訓練。
順便提一下,最令人欣喜的是,一年級下學期的教材中出現了自然拼讀的內容,即同一字母或字母組合(比如“oo”)在不同單詞中(比如foot, wood, book, cook等)發音規律的練習,這方面尤其值得肯定,為孩子將來見詞能讀,聽詞能寫打基礎。
但是,對於完全沒有英語基礎,剛接觸英文字母的孩子來說,如果同時高密度地學漢語拼音,發生混淆是大機率事件。核心原因是孩子的語言儲備不足,在英語還沒入門的情況下又碰見長得一模一樣的字母,那肯定會指著A念"啊",指著D念“地”。
破解的方法一:
提前啟蒙英語,在官方教育展開高強度拼音學習時,讓孩子的大腦對英文字母建立牢固的印象。就好比讓孩子跟一個夥伴建立牢固友誼之後,再發展新的好朋友也完全沒有問題。
當然也可以反過來,先讓孩子熟識漢語拼音,再學習英文字母。
之所以建議一般家庭在孩子學齡前首先啟蒙英語,是基於如下考慮:官方教育對於漢語拼音非常重視,到了小學階段會有十分正規的學習;而大多數小學的英語課時安排較少,現實生活又缺乏英語的交流環境,所以更需要利用學齡前的“閒暇”時光,多打下一些英語基礎。
破解的方法二:
如果孩子必須同時接觸英語和拼音,可參照教委的做法,英文的啟蒙不要從字母開始。學習漢語拼音的同時,英語照樣學,只是錯開字母的認讀書寫,等孩子有個半年時間,充分掌握漢語拼音基礎後,再開始英語字母的認讀書寫。
實踐經驗:
我家大寶從4歲左右開始英語啟蒙,經過兩年多的繪本啟蒙和自然拼讀練習,孩子對於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已經非常熟悉。而同期我們沒有刻意讓孩子學習漢語拼音。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接觸到拼音時,曾稍有疑惑:“a(啊)跟a(誒)怎麼是一樣的?”我回答說:“是的,兩者寫法基本相同,但是讀法是不一樣的。”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對於學齡兒童,對於“快樂(le)”和“音樂(yue)”這類的多音字都能夠理解,所以區分“形同音不同”的字母和拼音,並不是什麼難事。
混血兒會混淆語言嗎?
出生於多國籍家庭的混血兒,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雙語”或“多語”環境,他們會混淆語言嗎?是不是很容易發矒?
臺灣作家龍應臺的孩子就成長於國際家庭,媽媽說國語,爸爸說德語,夫妻對話用英語,而兒子安德烈幾歲的時候就能區分3種語言,並且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遇到媽媽的中國朋友,就自動切換到“中文”模式。後來上幼兒園後,這個小孩又接觸了第4種語言。所以,寶寶的語言天賦是成年人難以想象的。
有科學家專門做過研究。對於一個成長在中英雙語家庭的孩子和純中文家庭的孩子進行對比,在孩子學齡前,“雙語兒童”的漢語詞彙量少於“中文兒童”,但是“雙語兒童”掌握的中英雙語詞彙總量遠遠多於“中文兒童”。待孩子進入少年階段,“雙語兒童”的中文詞彙量已經追平“中文兒童”了。
再說句題外話。
有很多家長質疑我為何如此強調英語啟蒙,而不怎麼提漢語,是不是“崇洋媚外”了呀?
我重視孩子的英語,是因為深知生活在缺少英語的環境裡,學好英語有多麼的不容易。本人從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在此後漫長的求學生涯裡,英語學習佔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精力,至今才能勉強用英語交流。而女兒才讀了一年多英語繪本,就能輕鬆自如地跟我說許多英語,這麼寶貴的語言敏感期,為何不好好珍惜呢?
對於中文,我倒是一點兒也不擔心。兒子光憑動畫片、廣告牌,就認識了幾千漢字,剛上小學,就可以自己翻閱大部頭的《西遊記》。但是,如果我生活在英語國家,估計也會像很多移民媽媽一樣,反過來用功給孩子補習漢語。
再說,學外語不光是掌握了一門工具,還可以幫孩子開啟認識另一種文化的視窗,何樂而不為呢?
儘早學起來吧,混不混淆都不是問題。
川爸:川爸擁有多年海外工作的經歷,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倆娃的幼兒園階段,川爸堅持每天陪孩子閱讀英文繪本40分鐘,現在倆娃都能自信地用英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