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現在的孩子連情緒都不能有了?
米粒媽看過一個訪談,主持人和北大教授分享了一個高中生的親身經歷。
學習生活中,他因為某件事有了情緒問題,主動找到班主任,說自己想聊一下。
孩子願意傾訴,向老師尋求幫助,按理說是好事,但令米粒媽感到震驚的是,老師竟然平靜而淡漠地告訴他:
“你有這10分鐘跟我說情緒問題,不如你去把卷子做了,還能多得分。”
說實話,米粒媽聽到這句話的第一感覺是很無力。
就像教授說的那樣:“當孩子的情緒被看作無病呻吟,他們必然會變成寂靜的一代。”
可是你說這種情況的發生,真的能夠責怪老師嗎?
米粒媽覺得不能。
老師的做法的確欠妥,但也有他的苦衷。
一方面,老師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情緒問題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畢竟,站在老師的角度,學生一時的情緒疏導,遠不如提升成績來得實在。
另一方面,也是米粒媽看來更重要的一點,是老師已經沒有精力去顧及學生的情緒了。
每次關於家校矛盾的帖子下面,都會有老師訴苦,除了教學任務,學校安排的事情一大堆,考核的壓力也大到不行。
也就是說,對老師而言,只要學生情緒問題並不嚴重,當然是能影響工作的成績更為重要。
畢竟,教師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份工作啊。
因此,老師的做法雖然對學生來說不是那麼合適,米粒媽倒也能理解。
身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秉持教書以及育人理念的老師,可是,孩子的教育不能像撞大運一樣等待一位理想中的老師。
如果一直等不到,孩子心裡的話說不出,真的能夠正確地自我排解嗎?
此刻,家長的幫助就至關重要。
曾刷到過一個帖子,媽媽說上高中的女兒突然有一天情緒變得很怪,不僅時不時爆發,竟然還不願意去上學了。
孩子的種種異常,在她看來,都是為了逃避上學編出來的藉口。
一通說教自然是免不了,可無論自己用軟的硬的,女兒就是抗拒上學,哪怕給她辦了轉學也沒有任何改變。
媽媽實在受不了,帶女兒看了醫生,才知道孩子患上了抑鬱症。
確診之後,女兒的情況也沒有好轉,砸東西、罵人,甚至嘗試過燒炭自殺。
媽媽被折磨得幾乎崩潰,實在沒辦法才上網求助。
一個高贊回答,說出了這位母親崩潰的原因:
“很多家長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無法理解兒女的抑鬱症,認為一個孩子不應該抑鬱,孩子很可能是單純的厭學。”
換句話說,她不是為女兒抑鬱症的症狀崩潰,而是無法理解孩子會抑鬱,更不懂孩子怎麼會走到這種地步。
讀書、上學,是父母眼中孩子的天職,任何與之對抗的,都不過是小事罷了。
所以孩子的情緒得不到重視,時間久了就只能自我傷害。
可悲的是,哪怕孩子患上了抑鬱症,父母最關心的也不是什麼時候能康復,而是什麼時候能上學。
有的父母,不僅覺得孩子無病呻吟,更責怪孩子自己不努力,總而言之,抑鬱也是自己作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近些年來,兒童精神科逐漸成為了醫院的熱門科室。
一到開學,甚至會出現爆滿的情況。
想必你也一定能猜到原因,現在的孩子心理壓力太大了。
很多孩子也想按照父母要求上學,但根本做不到。
在家裡頭疼、肚子疼、發燒、嘔吐,可一到醫院,又查不出任何問題。
家長覺得孩子是裝的,可正如醫生所說:
“誰能裝出來發燒呢?他是因為解決不了困難,又說不出來,只能用身體說話。”
父母的不理解與忽視,一味把孩子推向學校,孩子的情緒無處排解,只能以破壞性的方式,甚至是傷害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
這也是許多精神科醫生最為無力的地方,一旦孩子回家,大機率還會復發。
所以米粒媽一直覺得,咱們身為家長,一定要在關鍵時刻,勇敢地和大趨勢做對抗,保護我們的孩子。
不堅持“唯分數論”,哪怕面對老師,也不能忽略對孩子情緒的關注。
因為,成績永遠該排在成長之後,快樂更該排在成長之前。
力挺孩子,與大趨勢對抗的確需要勇氣。
但如果我們都不肯站在孩子身前,又有誰能幫助他們呢?
想起一位母親講述初三女兒求救的全過程。
一天晚上臨睡前,初三的女兒突然走進自己的臥室,說了一句“我要抱抱”就開始崩潰大哭。
原來,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對自己也有比較高的要求,在完成作業之外,還會自己額外鞏固或預習。
可是,每天的作業量於她而言實在太大,她做作業又很認真,速度提不上來,於是造成了一個兩難的局面:
作業做完就沒時間自主學習,不做完又會受罰。
所以在這個難題面前,女兒感覺自己被左右拉扯,壓力巨大,導致她不停生病。
媽媽認真瞭解了女兒的困境,立刻決定為女兒兜底。
第二天,媽媽主動給班主任寫了一份減免作業申請,希望她幫忙和各科老師溝通,能夠減免女兒作業。
這份申請交上去,媽媽心裡也滿是忐忑,甚至想過一萬種後果,老師會不會對孩子有意見,會不會覺得自己當家長的事太多......
可是,她還是堅定地站在了女兒身邊,用媽媽自己的話說:
學校的規定,孩子沒有能力去對抗。
而我,作為她的媽媽,是她堅強的後盾,她碰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我選擇站在她這邊,給她力量,支援和幫助。
米粒媽也在思考,大多數父母在得知孩子寫不完作業時,即便再關心,可能也只會讓孩子再堅持一下。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孩子關上心門,然後默默承受著所有傷痛。
可這位媽媽打碎了過往的定論,用愛為女兒撐起了一把巨大的傘,抵擋所有的風雨。
看到後續女孩身體健康狀況得到了改善,話變多了,也更愛笑了,米粒媽毫不意外。
所有的情緒,都被媽媽穩穩地接住,孩子又怎麼會不安心呢。
那個陪高三女兒曠了一節晚自習的媽媽,同樣如此。
看到女兒每天很壓抑,媽媽特意為女兒請了一個晚自習的假,不做思想工作,也不讓女兒補課。
而是讓女兒在家裡玩棉花糖機。
在媽媽看來,爭分奪秒的緊繃感讓孩子喘不過氣,自己就給孩子騰出一段時間,讓孩子得以放鬆。
一個晚自習,不能讓孩子成為清北的苗子,但足以讓她在疲憊的時候,想起這個晚上,還能夠安放焦慮與不安。
或許有人覺得這樣慣孩子的父母不靠譜,米粒媽卻覺得,只要孩子情緒有出口,父母偶爾出格又如何。
好在,現在有越來越多這樣“不著調”的父母。
他們更看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上,只希望孩子努力就好。
每一次的鞭策和鼓勵,也都會試圖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
因為,他們理解孩子的時候,也是在共情小時候的自己。
要知道,孩子只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重視,每一次的釋放都能被父母承接、疏導,才能夠明白:
原來,父母是能夠和我一起對抗負面情緒的。
如此一來,孩子無需單打獨鬥、苦苦支撐,成長的記憶裡,快樂也一定多於痛苦。
當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學會自我疏導,也就自然養成了情緒穩定、積極陽光的孩子。
從看見,到共情,再到接住,是父母幫助孩子疏解情緒的最好方式。
也只有孩子擁有積極成長的心氣,才能無論在任何境遇下都努力前進,永不放棄。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