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財經記者 徐曉春
中字頭股票飄紅掀起資本市場投資新熱潮。1月25日,萬億巨頭中國石油A股罕見漲停,上次漲停還要追溯到2015年7月15日,26日,中國石油再度大漲6.38%。
1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負責人謝小兵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前期,已經推動央企把上市公司的價值實現相關指標納入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在此基礎上,將把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引導中央企業負責人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及時透過應用市場化增持、回購等手段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25日起,多家"中字頭"上市公司股價上漲。截至1月26日收盤,十餘隻"中字頭"個股漲停或漲超10%,、中國海誠、中鋁國際等多家上市公司連續兩日漲停。
經營績效整體提升,估值仍然偏低
根據Wind資料顯示,中證國企成分列示的上市公司有1377家,截至1月26日累計總市值規模超過43萬億元。中證央企成分列示的上市公司有437家,累計總市值約25.62萬億元。國企市值整體較大,央企中千億元市值以上公司數量佔比約為11.44%。
2016年,國企改革和供給側改革力度加大後國企經營績效整體有所提升。根據2022年年報資料,全部國企近6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複合增速分別為10.54%和12.91%,央企的這兩項指標數值更高,分別為12.2%和15.37%。
同時,國企近年現金流改善較為明顯。一方面,央國企"去槓桿"成效明顯,國企整體資產負債率不再繼續擴張,到2023年三季報時,1377家國企平均資產負債率約為51.24%,其中,央企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並穩定維持在50%左右。另一方面,國企近6年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複合增速達到約427.49%,為未來分紅水平提升創造了條件。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提到,過去十年的國企改革成效重點反映在國企基本面改善,後續積極進展有望引導估值中樞抬升。中金公司認為,目前,央國企市值整體較大,但中國上市銀行及國有企業(尤其是石油石化、建築、電信和煤炭央企)的估值存在長期、普遍偏低的問題。
截至1月26日,全部國企PE(TTM)/PB(LF)估值為42.38倍/2.45倍,目前仍有253家上市國企市淨率低於1,佔比超過18%。同時,央企PE(TTM)/PB(LF)估值為35.88倍/2.59倍。而民企的相關估值分別為46.08倍/3.19倍,高於央國企的估值。
根據此前中金公司的統計,當前不同行業國企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普遍處於歷史低位,其中國企分佈較為集中的建築、鋼鐵、石油石化和電信等傳統行業領域估值相較非國企普遍有40%以上的估值折價。
方正證券也在研報中提到,過去的"規模考核"會導致國企的投資衝動,過度投資使得國企泛公用事業部門(水務/電力/煤炭/交運/通訊),即便事實上形成了壟斷,提供的生產要素也只能是"壟斷低價"的,並長期處於"估值折價"的狀態。從"規模考核"到"市值考核"會加速國企壟斷稀缺資產的重估程序。
國資委新聞釋出會後,多家央企上市公司回應表示,市值管理相關工具都在研究中,並從2021年就開始就市值管理工作佈局,涉及股權激勵、資訊披露、專業化重組、公司治理等各個方面。
多措施進行市值管理,三年分紅比例超過66%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提到,從企業自身的角度進行估值最佳化的方式可能包括加大資本運作的力度、採取更市場化方式提升激勵效率、加大對國家戰略和國際領域的佈局、適度提升分紅和進行股票回購等。
儘管在更多市場化的領域,非國企所表現出更多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比如2022年時,民企研發支出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達到11.25%。但近些年,央國企也在極大的增強研發實力,持續加大相關投入。2018年底時,1377家國企的研發支出總額佔收入比例僅為3.74%,到2022年末時已經提升至4.17%,央企這一比例也由4.29%增加至4.97%。
另外,大型央國企內往往雜糅著非核心業務,透過分拆上市,可將具有成長性的資產業務獨立出來。一方面,分拆上市也有利於各層公司聚焦核心主業。另外,公眾能對分拆業務的成長性有更準確的瞭解和評價,使其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重估機會,對母公司股價的提升也有促進作用。
據Wind統計資料,目前有大約120家上市公司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分拆子公司單獨上市,其中民企56家,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合計約為50家。比如,近年海康威視先後拆分了螢石網路、海康機器人等創新業務獨立上市,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央企以及長春高新、寧波港等地方國企也紛紛對旗下細分業務進行分拆,重新估值進行融資。
營利效率提高負債率平穩下降的情況下,部分國企賬面自由現金流較為充裕,截至2023年9月末,1377家國企賬面貨幣資金佔流動資產的比例平均約為32.55%。此時,透過進行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等方式回報投資者也是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2年,國企三年累計現金分紅佔比約為66.2%。2020年至2022年間,國企合計現金分紅金額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2022年全部國企現金分紅總金額達到1.65萬億。其中中國海油和工商銀行現金分紅總額超過千億,共有22家上市國企當年現金分紅總額超過百億。
2021年1月至今,國企進行股份回購總金額達到564.73億元,金額最高的為寶鋼股份,回購投入總金額約為59.42億元,此外多家公司回購金額超過10億元。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回饋股東一方面可適度提升分紅比率,從定價的角度來說對於估值的提升較為有利,股息率水平也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部分具備條件的國企透過股票回購起到提振股價效果,回購股票可用於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強化激勵約束、提升公司管理風險能力以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都將有利於促進國企夯實估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