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夢婷 黃興利 北京報道
曾經統一老壇酸菜面“有人模仿我的臉,有人模仿我的面”的廣告語直接內涵康師傅“抄襲”,如今同樣是泡麵,再次使康師傅陷入了“模仿”的尷尬境地。日前,康師傅推出的老母雞湯麵撞臉了白象食品旗下同款產品,再次使其陷入了爭議。但這並不是康師傅一家的問題,一直以來,泡麵市場產品同質化都較為嚴重。
康師傅控股曾經憑藉紅燒牛肉麵使其坐穩了“泡麵一哥”的寶座,但時過境遷,隨著同類競品的崛起,以及酸辣粉、自熱鍋等其他品類對泡麵的衝擊,整個泡麵市場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在這之中,康師傅控股的泡麵也遭到了“冷遇”。
新品再陷“模仿”爭議
一款雞湯泡麵,使康師傅再陷入“抄襲”爭議。近日,有網友指出,康師傅泡麵日前推出的老母雞湯麵新品,與白象同類產品外觀和口味接近。對於此事,1月25日《華夏時報》記者分別詢問了康師傅及白象食品相關工作人員,雙方皆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不過在1月20日白象食品官微的推文內容頗為耐人尋味,其推文內容稱:“無懼模仿,即使市面上的高湯麵逐漸增多,可論‘地道’,白象當仁不讓。”
這並非康師傅泡麵首次陷入模仿爭議。康師傅和統一是中國泡麵市場的兩大龍頭,上世紀90年代,康師傅泡麵、統一泡麵先後進入大陸市場,但康師傅泡麵憑藉紅燒牛肉麵一直壓著統一泡麵。
直到2008年,統一泡麵推出老壇酸菜牛肉麵,使康師傅終於感受了一絲危機,在推出酸菜排骨麵和酸菜牛肉麵效果不明顯後,推出了與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麵一字之差的陳壇酸菜牛肉麵,包裝主題色都是紫色,且包裝款式也較為相近。之後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麵便推出了那句著名的廣告語—“有人模仿我的臉,有人模仿我的面”。除此之外,在高端面領域,2008年統一推出湯達人,2015年康師傅推出湯大師;另康師傅的藤椒牛肉麵也在統一之後。
泡麵是大眾日常消費中的重要產品,因此產品市場湧現著諸多品牌,除了康師傅、統一,還有今麥郎、白象、三養、華豐、克明面業旗下的五穀道場等品牌,整體泡麵市場內部競爭較為激烈,同時疊加產品門檻低,所以泡麵市場一直以來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口味、包裝雷同現象並不稀奇。除了白象、康師傅,今麥郎和統一都推出了老母雞湯味口味的泡麵。
在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看來,泡麵產品一直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其對記者分析認為,“這和食材、口味有關係,是幾乎不可避免的,產品的差異有時只會體現在價格、配菜、包裝上。”
壓力不止一點點
但不能否認的是,作為行業翹楚,康師傅泡麵在產品推新層面並不出眾。近兩年,其新推出的乾麵薈、御品盛宴等產品系列,並沒有在市場引起太多反響。
康師傅控股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旗下主要包括泡麵和飲品兩大業務品類,2023年上半年,兩者收入佔總收益的比重分別為34.1%、65.04%。整體來看,2018年至2022年,其收入一直保持個位數增長,淨利潤在經歷2018年至2020年三年的快速發展後,於2021年、2022年分別出現了6.39%、30.77%的下滑。2023年,隨著餐飲行業的強勢回暖,康師傅控股業績也呈現出復甦跡象,2023年上半年,其收入同比增長7.06%至416.11億元,淨利潤為16.38億元,同比增長30.66%。
在這之中,其泡麵的業務發展並不容樂觀。2017年至2022年,康師傅泡麵業務收入除了2020年受益於疫情宅家影響,獲得了16.64%的增長之外,其餘年份收入增速都維持在6%以下,與此同時,在2021年、2022年其來自泡麵的淨利潤分別遭受了26.67%、31.42%的下滑。2023年上半年,其泡麵業務收入為139.5億元,同比增長2.97%;受益於售價及原材料價格有利影響,其淨利潤同比上升48.11%至8.06億元。
這並不算康師傅一家的問題,統一的泡麵業務同樣較為萎靡。其泡麵所屬的食品業務收入在2023年上半年出現了8.7%的衰退。尼爾森IQ資料顯示,2023年1-11月,中國市場泡麵全渠道銷售額同比下滑2.4%。
對此林嶽對本報記者分析表示,方便食品因為外賣、零食、滷味、預製菜等品類的衝擊而不斷收縮,所以方便食品品牌其實更重要的是做好客戶粘性,如白象食品注重社交平臺的發力一樣,一定程度上會吸引新生代的眼光和互動,對產品的植入會有更大幫助。
相對於泡麵市場的不景氣,康師傅控股賴以生存的飲品業務則較好一些。近兩年收益增速一直高於泡麵。2023年上半年,其飲品整體收益為266.06億元,同比增長9.5%;淨利潤同比提高18.06%至8.79億元。
不只康師傅控股,近幾年,整個飲品市場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2023年上半年,統一企業中國飲料業務收益為92.58億元,同比增長12.3%;農夫山泉獲得營收204.62億元,同比增長23.3%;東鵬飲料在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86.41億元,同比增長30.05%。
2013年以來,康師傅控股每年都在年報中披露旗下即飲茶、果汁、包裝水、即飲咖啡等細分飲品市場地位,其中即飲茶一直穩居市場首位,果汁基本維持在市場第二位。2017年至2021年,其即飲茶銷量市佔水平分別為50.7%、47.1%、45.7%、43.6%、43.4%,雖然都穩居市場首位,但也在不斷下滑。但在2022年開始,該公司便不再披露此類資料。
一直以來,飲料行業的競爭都較為激烈。果汁賽道擁有可口可樂、美汁源、農夫山泉、娃哈哈等眾多國內外飲料巨頭;即飲茶賽道又包括農夫山泉旗下東方樹葉、王老吉、加多寶、娃哈哈冰紅茶、統一冰紅茶、維他檸檬茶等,還有來自日本的品牌三得利,東鵬飲料也在積極佈局無糖茶領域;包裝飲用水領域也充斥著農夫山泉、華潤怡寶、景田、娃哈哈等巨頭。
除了來自飲料內部本身的壓力,外部現製茶飲的火爆也擠壓了飲料企業的生存空間。林嶽告訴本報記者,“飲品也有發展的壓力,比如現製茶飲的價格下探,消費者從健康角度的考慮等,對飲品企業而言當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時代。”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