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手機行業所期待的復甦“曙光”似乎終於到來。
歷經一年的高期待,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在去年年尾重回正增長的軌道。據Canalys資料顯示,2023年Q4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增長8%,達到3.2億部,結束了連續七個季度的下滑。國內手機市場整體出貨7390萬臺,同比下跌1%,跌幅進一步收窄,但並未完全走出泥潭。
回顧整個2023年,國內手機行業在摺疊屏、價格、影像、記憶體、續航、系統、大模型等細分賽道上反覆上演著貼身肉搏,為了每季度一百萬左右的出貨增長和3%的市佔率“卷出天際”,其中影像便是重中之重。
而在如此高強度“快跑”之下,整體成績其實也有不錯的提升。據中國信通院資料顯示,去年9月份,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3327.7萬部,同比增長59.0%;10月份,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916.2萬部,同比增長19.7%;11月份,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3121.1萬部,同比增長34.3%
不過如果從結果倒推,這一年的時間裡,手機廠商們的真實市佔率變化卻並不大。即使是一度被稱作攪動手機行業的鯰魚,於去年年中重出江湖的,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未實際改變國內的現有格局,始終處於“其他”分類。
2024年一開年,手機廠商們內卷的勢頭愈演愈烈,OPPO甚至把旗艦主力Find X7系列的釋出會都提前到了1月8號。而今年的內卷新趨勢是,在摺疊屏和影像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大模型”這個維度。畢竟,就連榮耀的CEO趙明都在1月11日的Magic 6釋出會上表示,他想卷影像都找不到可以合作的鏡頭廠家。
大模型已經風風火火了一整年,但大模型上手機還是個新鮮概念,各大品牌雖有釋出但大多還是在搶位階段,使用者真正使用的頻次也不高,尚有充分的內卷餘地。再者說,還有作業系統這個人人惦記的金礦,等著廠商們挖掘呢。
價效比卷至“天花板”
2007年1月9日,新款iPhone出世,這一天,也被世人認為是智慧手機時代的歷史性節點。
經過16年的發展,智慧手機的相關配置已經來到了每家廠商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不論是潛望式長焦、螢幕高重新整理率、1TB的超大記憶體,還是散熱、續航、有線/無線的快充,效能上嚴重的趨同化,讓消費者幾乎看不到太大差別。
在華為手機“後退”的兩年時間裡,國內始終沒有廠商能承接這部分高階市場,卻被蘋果佔據了大半江山,於是這段時間裡,國內廠商只能喊些“穩住中端,衝擊高階”的口號撐住氣勢。
據IDC資料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價位處於600美元以上的智慧機市場,華為以44.1%的份額位居榜首,蘋果只有44%的佔比略遜一籌;可一年後的2021年第四季度,蘋果這部分的市場份額高達70%以上。
既然國產品牌衝高失利,按照手機市場發展規律,下調旗艦級價格、穩住中端基本盤則成為了廠商們的首選手段。
例如小米14,其12GB+256GB的標準版和Pro版較小米13而言直降300元和800元,僅半個月便銷量過百萬。甚至,榮耀Magic5標準版和Pro版首發價格本身就降了400元和200元,而在1月11日在榮耀釋出會上,Magic6該版本的首發價格再降100元。
其餘廠商的情況也大致如此,該版本均有100-500不等的降價幅度。故而,極高的價效比和連續的低價誘惑下,自然會有部分消費者嘗試更換新款手機。
當然,該現象並非意味著高階市場徹底失利,只是能在高階市場站穩腳跟的廠商並不多。就摺疊屏而言,其實在智慧手機集體進入下行週期時,只有摺疊手機處於正增長形態。
據IDC資料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中國摺疊屏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02 萬臺、126萬臺、196萬臺,同比增速分別為52.8%、173%、90.4%。
不過,以上只是分析人士認為手機市場即將回暖的部分特徵,而後將更多因素歸結為2023年下半年消費者們對國產手機的認可度升高。
去年下半年,因為華為mate60的爆火,加之iPhone 15釋出後銷量的一路下滑,兩相對比下,華為手機的發展,被認為是中國品牌媲美海外品牌,激發了民族自信。
但《深渡》認為,手機市場會出現觸底反彈現象,或許有個原因是新一輪換機潮又來了。
不論當下手機效能有多優異,換機週期有多長,週期總是有期限的。而且,若是要論手機市場進入下行通道的節點,無疑是受到疫情衝擊的2020年至2021年,也就是智慧手機最後的銷售大年。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資料顯示,中國智慧手機的換機週期在2019年-2020年期間在24~25個月,而在2022年以後則達到了30個月以上,最近資料分析,最長換機時間已然來到39個月。
也就意味著,時間的推移下,直至2023年底2024年初,疫情期間的消費者們潛力被釋放,購機潮也就如約而至。
不過,隨著智慧手機硬體技術瓶頸凸顯,以及4G換機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智慧手機將在效能上開啟堆料競爭,正如上文所言,在“內卷”之下,市場留存下來的手機廠商們所研發的產品質量均維持在優異水平,同時導致智慧手機的換機週期進一步拉長。
另外,在後疫情時代,年輕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消費慾望也漸漸濃郁起來,多數不受換機週期影響。據艾瑞諮詢11月份釋出的報告稱,相比普通使用者,Z世代年輕人群展現出追求新潮、拒絕延遲滿足的消費特徵,換機頻率顯著更高,甚至,即時零售使用者中Z世代年輕人群有近七成會選擇在1年內換購手機。
廠商卷向“新智慧”
“萬物互聯”的時代,其發展的契機或將誕生於手機本身。
要知道,2023年,手機行業火熱的話題不止晶片、摺疊屏、記憶體,“汽車”所造成的影響力比網友們想象中的更為深遠。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智慧駕駛賽道優先順序再度拔高。IDC諮詢在《2024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十大洞察》中指出,智慧手機和新能源車將加速融合,形成完善的生態互聯。
一方面,新能源車和智慧手機的聯絡更加緊密,更多車企會發布自有品牌的智慧手機來豐富自身終端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手機廠商除了直接造車以外,更多會利用自身軟體開發和多終端互通互聯的優勢,不斷加強與車企在無人駕駛、車機系統、智慧座艙等方面的合作,智慧手機將更多成為合作車企的車鑰匙和中控平臺。
並且,在2023年的時間裡,華為智選車擴容、小米釋出澎湃OS、魅族啟動DreamCar共創計劃,“華小魅”等手機廠商均入局汽車,另一邊,蔚來、吉利等汽車廠商也早已進軍手機市場。甚至,2023年12月28日的小米汽車技術釋出會上,雷軍便著重介紹了小米汽車中與小米手機相連線,融入了澎湃OS以及小米生態的智慧座艙。
這些跡象,也意味著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汽車與手機之間正在形成更加迫切且不可或缺的生態鏈條。
網際網路行業中,陷入存量時代的賽道想要尋找新的出路,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跳出當前框架,從更高維度去看發展趨勢。顯然,當“萬物互聯”後,手機不再侷限於本身的幾寸螢幕,而是充當著一整套生態系統的樞紐:從手機出發,連結平板、汽車、手錶、家居等等智慧產品,將科技與消費者的生活進行融合,增加使用者粘性。
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人均擁有5臺智慧裝置,超過50%的使用者存在跨裝置跨應用的需求。據測算,到2032年,人均裝置數量將達到12臺。
有意思的是,這裡面似乎也給“百無聊賴”的手機廠商們找了一條新的“內卷”賽道:“自研OS+AI”的“新智慧”賽道。
眾所周知,目前的手機系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蘋果手機特用的iOS系統,一類是國產手機基於安卓開發的底層作業系統。
據《深網》解釋,安卓手機系統整體使用linux系統做核心,linux被大量應用於伺服器中,每一個程序在啟動時都能申請到算力資源,是一種公平排程模式,這在伺服器應用中是合理的,但系統若是處於手機應用的場景時,前臺應用的優先順序本應高於後臺應用,可是在計算資源固定的前提下,前臺應用的算力總是被後臺應用搶佔,導致安卓系統有著“越用越慢”的缺陷。
於是,既為了解決該缺陷,也為了與華為一樣,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態,藉著“大模型”的東風,國產手機廠商們不約而同地開始加碼自研OS賽道:7月,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釋出了面向行業的盤古大模型3.0,並宣佈新一代智慧作業系統HarmonyOS 4已接入了盤古大模型;10月,小米釋出澎湃OS,並正式宣佈將 AI 大模型植入系統;11月,vivo釋出“BlueOS”,但源於與安卓不相容,只能暫且先在OriginOS 4中引入自研的AI“藍心”大模型;同月,oppo也順勢推出自研的“ColorOS”,並搭配AndesGPT。
據悉,1月11日的榮耀手機發佈會上,MagicOS 8.0也被裝載上了Magic 6系列。
但自研OS並非易事。有行內人士表示,“手機廠商自己做OS本身不難,難的是能否在OS上把生態做起來,形成自成體系的生態。如果生態都解決了,加上自有的框架和工具,再加上底層核心一組合就是完整的作業系統解決方案,目前真正把生態做起來的只有鴻蒙系統。”
不過,新的賽道也就意味著新變數的出現。市面上有觀點認為,當下的手機廠商都停留在大模型研發的起步階段,隨著模型迭代、創新應用和產品的推出,接下來的角逐將以大模型為競爭原點進入白熱化。
《深渡》卻認為,這場角逐賽的重點並不在大模型,而是“自研OS”。一年時間的發展下,目前大模型技術雖不完善,但在國內大模型百花齊放下也有了頗多成果,隨著時間推移,按照廠商們的“內卷”基因,或許能在極短時間內出現高度契合使用者體驗的AI。
換句話說,當下的情況,便是觀望手機廠商們,誰能在大模型的“掩護”下,率先帶領自己的OS拿到下半場的“入場券”,和曾經的鴻蒙一樣,與IOS、安卓能夠分庭抗禮。
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預計,2023年生成式AI智慧手機出貨量將在4700萬支左右,在整體智慧手機中佔比約4%。2024年出貨量有望突破1億支,佔比提升至8%。
可以預見的是,儘管依舊處於寒冬,但是手機行業正螺旋式地向上生長。
彼時,比爾蓋茨曾預判,“ChatGPT像網際網路發明一樣重要,將會改變世界”,其正確程度我們不得而知,至少目前看起來想要實現仍需一段時間。因為目前被廠商寄予厚望的大模型技術,實際“上機”後的使用者體驗還遠遠達不到“改變世界”的高度,其中還需要一款顛覆型應用來搭路。
畢竟,市面上更受消費者認可的路徑是,手機基於感知、理解去主動完成任務、滿足需求,結合出行、辦公、社交、娛樂、購物等各個需求場景重新定義使用者體驗。
換言之,2023年的手機行業或許確實正待迎接黎明的曙光,只需要邁過眼前的“天塹”!畢竟,從網際網路應用使用來說,使用者體驗永遠排在首位,不止大模型,自研OS同樣也得遵循這套邏輯。
況且,截至目前,不斷鼓吹大模型、引入大模型只有國內手機廠商炒得火熱,另一邊十多年前拉開智慧機序幕的蘋果還未有行動,誰也不知道,當大模型與成熟的IOS系統結合後,是否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