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唯有接受不完美
@電腦客999 就是很喜歡技術,以及短線因素,但又總感覺市場不止於此,是不是進入到了一種瓶頸?有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玉名 其實,我們先要接受,無論是技術分析,基本面研究,政策剖析,或其他很多的分析,都不是十全十美;哪怕是價值投資,也有弊端的,投入的研究和相關考驗,也是很多的。所以,無論哪一個,選擇了就要接受,以及付出對應的因素,而且做好自己的功課尤其重要,每一種盈利模式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對於技術分析來說,別覺得靠什麼形態,K線或,某個指標,就能包打天下了,其實大多數都是花架子,實用性很低,炒股追求是堆積財富,博弈靠風險收益比。如果頻繁交易,看上去似乎很熱鬧,刺激,但很可能堆積不了財富,尤其是小賺大虧的情況也很多。當然,我們也明白,風險小的,自然空間也不大,靠長週期來實現財富,典型的如底層邏輯的持股收息,但貴在於穩定;而對短線來說,則完全不同,寧可是急跌出來空間,打破原有形態,才有所謂反彈空間,溫吞水最坑人。
短線是有人能賺錢的,但問題在於,不能累積,每一次波段操作,都是機率的重新開始。而如果沒有“遍歷性”,就會失去“機率權”。股市中選擇長線投資,並不是賺錢更快,或者為了偷懶,而是這種方法依賴的基礎邏輯是財務資料和價值評估,這些知識是可學習、可複製、可積累,且長期有效。相反,如果一種方法不具備上述的特點,沒有前人積累的經驗作為參照,完全成了依靠個人的悟性或運氣,結果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對於小資金,往往看重的是高收益;對於大資本,要防範的是大損失。
技術分析的盲區
技術分析很多是事後看應驗,但如果正向尋找發現,處處充滿了未知。比如說,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兒叫做放量中長陽,什麼是放量,如果是個股,一般同比之前平均量能放大一倍算放量。什麼是中長陽,漲停板是10%,那麼5%對個股來說就是中陽,超過5%就是長陽了;如果是20%,很可能要超過8-10%才算長陽,這就是差別。而這利用的是水漲船高,短線希望就是量能持續放大,有資金進來,才能有好的行情。但我們也發現,有些放量不是持續的,如同火山脈衝一下,就冷卻了,這樣就沒有行情了,所以這種戛然而止也是常見的,也需要有應對的策略。
再比如說,如強勢股都是均線多頭排列的, 都是突破其提示的重要均線的。但倒過來,突破年線和關鍵均線,最終未必都是形成行情的。然後就會有所謂的技術特例出現。有些不是理論深奧,而是技術本身的盲區和無法解釋的因素。這個時候,投資的風險收益比的概念,就非常有必要的。付出必要而可控的風險,才是關鍵,讓風險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博弈可能的收益。而不是去賭某一種形態了。 技術派最大的一個核心前提是技術因素可以解釋市場的所有因素,但有些時候,政策,資金,監管,以及市場環境,都是技術之外的,這就是所謂技術盲區,時過境遷之後,很多因素也就不能使用了。
此時,只有風控措施能解決,所以風控是一個機制,不是人為這就是關鍵的。同樣,形態,市場亢奮週期,以及如今這樣市場高位振蕩週期,可能走勢和選擇就完全不同了。包括倉位管理的核心是執行力,以及所持股型別。如果執行力強, 可以嚴格執行止損止盈(資金量也是因素之一),隨時滿倉,都不過分,滿倉做短線的模式也分析過;但如果執行力差,那麼哪怕是半倉被深套,也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