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全球資本市場漲跌互現,韓國、日本股市漲幅靠前,美股、A股跌幅靠前。港股優於A股。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滬深300、中證A50分別上漲0.53%、0.33%、-1%和-1%。
A股下跌,主要由週五貢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於週四盤後公佈,政策基調與政治局會議基本保持一致,且不乏亮點和細節,但沒再提“超常規逆週期調節”。
週五開盤後,博弈政策的資金兌現離場,新承接資金不足,導致市場大跌。鑑於政策基調沒有轉向,也沒有實質性弱化,週五資金的離場,更多源於一種“買預期、賣兌現”的慣性邏輯,並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市場羊群效應。
在政策釋出前買入,在政策釋出後離場,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投資敘事,既然有很多人相信,就會在市場中自我實現。
但是,事後去看,慣性邏輯不一定是對的。因為在一些特定時刻,所謂的“常識”會被打破,只有及時發覺新的變化,才能先人一步、不犯錯誤。
為什麼說週五的離場是錯的呢?因為政策博弈不是本輪跨年行情的主邏輯,其影響主要體現在本週。用一個短期的邏輯,為一箇中期趨勢行情做交易判斷,很容易出現誤判。
就本輪行情而言,在月度層面,是跨年行情;在周度層面,則是政策博弈行情。站在跨年行情的視角,本週的政策博弈只是旅途中的小波動,還沒到下車的時候。
相反,若短週期的政策博弈行情帶來大幅回撥,恰恰為參與中期行情提供了逢低買入的機會。且就一輪上漲行情而言,中途充分調整,籌碼充分換手,後續創新高的機率更大。是好事,而非壞事。
有人說,週五既然大跌,不恰好證明早盤賣出的人是對的嗎?這涉及到一條投資紀律,即要放棄小波段。習慣了小波段,會錯過大趨勢。而大錢只在大趨勢中產生。
當前,月度層面的趨勢是跨年行情。提到跨年行情,在市場的反覆曲折中,很多人已沒有多少信心。
比如很多人無法找到一直漲的理由,繼而無法說服自己。不妨反過來想,有沒有持續下跌調整的理由呢?
顯然更沒有。
政策表述超預期,核心基本面資料向好,疊加市場處於資金跨年配置視窗期,有新增資金流入……找不到拖累因素,市場沿著最小阻力線運動,自然是易漲難跌。
週五盤後,央行釋出了11月金融資料。M1增速同比下降3.7%,降幅較上個月收窄2.4個百分點;相應的,M1-M2增速剪刀差也從-13.6%收窄至-10.8%。M1代表著經濟體中的活躍資金,M1增速的環比回暖,繼續釋放積極訊號。
展望下週行情,政策博弈行情告一段落,市場會重新回到跨年行情主邏輯上來。易漲難跌,依舊是當前A股的最小阻力線所在。
繼續堅定信心、保持耐心,只參與中長期趨勢,並積極把握逢低買入機會。
一週來看,上證指數下跌0.36%,收於3391.88點。主要寬基指數漲跌互現,萬得全A漲幅-0.2%;中證A50、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和中證2000漲幅分別為-1.01%、-1.01%、0.15%、0.08%和1.99%。小盤指數漲幅靠前。
行業層面,商貿零售(6.17%)、紡織服飾、傳媒、社會服務等漲幅靠前,均超過4個百分點;非銀金融(-2.29%)、電力裝置、房地產、計算機等跌幅靠前。大消費板塊已有崛起之勢。
成交金額看,本週日均成交額19132.91億元,較上週放量2210.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