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汽車董事長炮轟新能源汽車是個坑、行業尚處於虧損之後,《經濟日報》也撰文炮轟新能源車企“增量不盈利”。兩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看法都頗有微詞,對一些行業的品牌和車企也有所批評,比如誇大宣傳。
一個是國企汽車董事長,一個是國務院下屬官媒,身份和見識都遠非普通人和媒體可比,筆者想從一個動態的角度來看待新能源汽車虧損的問題,看問題要辯證,靜態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新能源車企絕大多數處於虧損之中,哪怕是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也是虧損的,單2022年就虧了20億,這是事實無可辯駁。
但是我們也需要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待新事物,新事物是往前發展的,今日不代表明日,昨日更不代表明日,傳統燃油汽車已經發展100多年了,技術、製造、零部件以及市場都十分成熟,但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就20年的時間,行業的先驅和領先者是,成立時間是2003年7月1日,至今剛好20年時間。
特斯拉成立後7年,也就是2010年6月29日,在納斯達克上市,以17美元/股的價格發行股份1330萬股,融資2.26億美元,當年特斯拉的營收是1.2億美元,虧損1.5億美元,到了特斯拉成立十週年,也就是2013年,特斯拉的營收猛增到2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是124億元,當年虧損740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是4.6億元。
特斯拉的盈利之路也十分漫長,虧損幅度最大的是2017年,當年虧損了22.4億美元,創下了公司創立以來的虧損記錄,換算成人民幣是152億元,2018年和2019年繼續虧損,兩年合計虧損18.3億美元。這個時候已經成立16年了,公司依然處於虧損狀態,而這個時候特斯拉的營收已經達到了246億美元 ,差不多是1700億人民幣。
從2006年到2019年,公司持續虧損14年,累計虧損超過70億美元,按照當前的匯率計算,這是500億人民幣。
以特斯拉的能力, 是什麼時候才開始盈利的?答案是2020年,當年營收增長到315億美元,首次實現盈利,淨利潤8.6億美元,2021年營收增長到538億美元,淨利潤56億美元,2022年營收再次增長,達到815億美元,淨利潤也暴漲到126億美元,2023年的營收增長到968億美元,淨利潤150億元。
從新能源汽車先驅和領先者特斯拉身上 ,我們發現也用了17年時間才開始盈利,而一旦實現盈利之後,規模效應開始顯現,盈利規模迅速增長 ,前面16年虧損超過70億美元,但是盈利之後的4年,已經累計實現盈利340億美元,遠超歷史上累計虧損規模。
汽車是工業集大成者,是家庭第二大消費品,成為幾大工業強國和經濟強國的經濟支柱,傳統燃油汽車在過去的幾十年賺得盆滿缽滿,未來新能源汽車將取代燃油車,其盈利能力也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到來。
目前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是中美兩強 ,其他國家基本沒有聲音,特斯拉已經實現了盈利,中國的領頭羊是比亞迪,2021年的銷量才70萬輛(包括燃油車),2023年已經突破了300萬輛(全是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在銷量大漲後也實現了盈利,2022年實現淨利潤166億元,是歷史上最賺錢的一年,而今年前三季度就盈利214億元,全年盈利或將超過300億人民幣,不僅在新能源汽車上實現了盈利,也成為中國最賺錢的車企,是全球第二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是中國首家實現盈利的車企。
中國傳統燃油汽車老大是上汽集團,其巔峰時期是2018年,營收超過9000億,淨利潤高達360億,但是如今比亞迪作為後起之秀,憑藉新能源汽車很快就將超過上汽集團的巔峰成績,這都說明新能源汽車是有前景的。
再說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是其中的代表,之前一直虧損,如今理想已經率先跑出來了,跨過了盈虧平衡點,去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60億人民幣,全年有望達到100億的淨利潤規模,而中國傳統車企長城的盈利巔峰是2016年,淨利潤也不過是105億元,2022年只有83億,去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近40%。
當然蔚來和小鵬目前還是鉅虧,每年虧100多億,其實在汽車行業是有一個規模效應的,也就是銷量越大,成本平攤之後就越低,實現盈利的希望就越大,理想是因為混電做得好,銷量上去了,2023年全年銷量近40萬輛,蔚來只有16萬臺,小鵬是14萬輛,理想在2022年是13萬輛的銷量,當年也是虧損的。
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現在是各方勢力廝殺的階段,是技術升級,成本下降的階段,非常內卷,失敗者將徹底出局,而贏家將建立非常高的護城河,同時也能帶來不菲的盈利,不參與前期的競爭 ,等到市場都穩定了,該站的蘿蔔坑也都有主了,那個時候活下來的都盈利,但是想進入幾乎是不可能了,中國在傳統的燃油車就是後來者,走得十分艱難,到現在都沒有做到世界級水平。
現在的燃油汽車霸主,比如豐田、大眾等等 ,哪一個不是當年在全球廝殺中活下來的狠角色,他們的對手失敗後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他們的技術也是在一次次廝殺中鍛煉出來的,他們走到今天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也會經歷這個階段,有一批汽車會勝出,有一批汽車會被淘汰 ,而那些猶豫不決、隔岸觀火的傳統車企,雖然可以避免前期競爭帶來的鉅款虧損,但是也將失去透過競爭活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