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光伏板塊可能大面積跌停,出手,出海邏輯慘了!
近年來,我國企業紛紛揚帆出海,尤其是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這片熱土。然而,未來這一戰略似乎遭遇了不小的挑戰。近日,美國對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產品實施了重稅政策,無疑給這一出海邏輯蒙上了一層陰影。
2024年5月,美國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四國啟動了所謂的“雙反調查”,即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不出所料,接下來美國將對這些地區的光伏產品徵收高額關稅。這一舉措無疑給那些志在四方的光伏企業帶來了“當頭棒喝”,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出海戰略。
正所謂“樹大招風”,隨著我國光伏產業的蓬勃發展,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面對美國的這一“釜底抽薪”之舉,短期確實壓力重重。
近年來,國內企業紛紛“走出去”,尤其是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四國,以規避成本和貿易爭端的雙重壓力。然而,隨著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徵收高達270%的關稅,許多企業也面臨著81%的重稅,這無疑給這些企業的出海之路增添了重重障礙。特朗普上臺後,這些企業可能仍需面對關稅問題,這讓人不禁想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困境。
此次光伏產品關稅的大幅提高,幾乎阻斷了光伏行業的出海之路,對本就處於週期底部的光伏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預計下週一,光伏板塊的公司可能會面臨集體跌停的局面,這或許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奏。在對東南亞光伏產品大幅增加關稅之後,其他產能轉移至東南亞的產品和公司也需提高警惕。
實際上,A股中在東南亞有產能的新能源公司不勝列舉,如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斯特、福斯特、明冠新材等,這些公司將直接受到此次關稅政策的影響。下週,投資者需“如履薄冰”,謹慎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這一系列事件提醒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企業需要“審時度勢”,靈活調整戰略,以應對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
想象一下,國內製造業PMI就像那個總是讓人操心的“老大哥”,最近終於露出了久違的微笑。11月份,這位“老大哥”的分數達到了50.3%,不僅及格了,還站在了榮枯線的領獎臺上。這可是自9月底政策大禮包發放以來,連續三個月的穩步上升,讓人不禁想給這位“老大哥”點個贊。
更讓人欣慰的是,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這三位“小夥伴”也都不甘落後,紛紛跨過了50%的門檻,而且還在往上爬。生產指數以52.4%的成績領跑,新訂單指數以50.8%緊隨其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也不甘示弱,達到了50.2%。這三位的表現,就像是在告訴我們:“需求回暖了,生產和配送都在加速,咱們的經濟列車又開始加速啦!”
說到9月的政策底,那真是個轉折點,製造業PMI、房地產資料、社零資料這些“小夥伴們”都像是喝了紅牛一樣,一個個精神抖擻,資料蹭蹭往上漲。這不僅給第四季度的業績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大家對2025年的開局充滿了期待。如果開局順利,說不定這輪牛市就能從“資金的狂歡”轉變為“基本面的盛宴”,讓牛市的盛宴更加持久,更加豐盛。
總之,雖然光伏行業可能要面對一些“逆風”,但國內經濟的“回暖”卻給了我們不少“正能量”。就像那句老話說的,“東邊不亮西邊亮”,總有地方能讓我們找到希望和機會。讓我們帶著這份樂觀,迎接未來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