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是一家老牌公募——鵬華基金。根據wind資料顯示,鵬華基金目前的公募管理規模為8058.48億元,排在行業第11。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鵬華基金的總資產規模增長迅速,卻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特別是在主動權益類產品方面,其規模的發展相比於固定收益類產品來說,顯得稍顯遜色。
然而,儘管鵬華基金作為行業內的頭部公司,其在資產管理規模上位居前列,但其業績表現並沒有體現出相應的優勢。
梁浩虧損連連,副總頭銜不符?
自王宗合卸任旗下基金後,誰能擔起鵬華基金頂流之大任?
1月19日,鵬華基金髮布一則公告,鵬華新能源精選混合基金自1月19日起,梁浩不再擔任該基金之基金經理,離任原因為公司工作安排。
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月26日,梁浩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為115.11億元,2022年的時候,其管理規模一度超過400億,縮水了近70%。
不僅規模腰斬,梁浩管理的產品在過去兩年中業績均呈現負增長,多數產品規模和份額雙雙下降,而且在業績也是大幅虧損的,2年虧損率最高超過了-45%。
曾叱吒風雲的鵬華新興產業基金,截至2023年底,鵬華新興產業的資產規模為31.63億元。但是,基金的近期業績表現並不理想。截至2024年1月26日,近1年和近2年的收益率分別為-26.72%和-32.12%,顯示出其下降趨勢。
有基民表示,“怎麼會有這麼差的基金,虧30%+,敢問基金經理是幹什麼吃的?”;基金經理專業能力受到質疑。
除此之外,還有鵬華新興成長A,自成立以來就虧損了-48.35%,近一年虧損-35.57%,近兩年虧損-45.79%。
基民表示,“從76億規模玩成現在的14億元,人才呀”,業績差,規模大幅下滑。
基金公司與基民之間的信任易受收益影響,一旦收益不達預期,基民很可能迅速撤資。市場現實,基金業績是關鍵。如果購買的基金未能提供良好收益,基民將傾向於贖回。
當然,儘管年報還沒出,但是我們可以從2023年的中報看到,梁浩2023年所管基金的管理費收入約1.3億元。
儘管在管基金如何虧損,但是管理費還是妥妥要收的,投資者真是實實在在的韭菜呀。
從璀璨到黯淡:“造星計劃”折戟
別看鵬華基金如今這般落寞,它曾有過輝煌的時期。
王宗合就是一個例子。在2019年之前,其管理的規模不足百億,相對默默無聞。但自2019年起,王宗合放棄了一些收益不佳的產品,並藉助公司的市場推廣和包裝,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國民基金經理”。
然而,這樣的成功並沒有持續。眾多投資者在湧入購買王宗合管理的基金時,卻發現其業績持續走低。經歷了顯著的業績下滑後,王宗合在2023年3月卸任了所有基金的管理職務。
與此同時,包括梁浩、謝書英、陳璇淼在內的多位基金經理也曾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面對眾多投資者的質疑,鵬華基金甚至將王宗合“淡出視線”。如今,王宗合不再管理任何基金產品,曾經的“國民基金經理”就這樣慢慢淡出了公眾視野。
當然,評估一個基金經理的能力不應僅僅基於短期業績,因為這需要考慮多個長期因素,比如他們的業績歷史、選股策略、市場時機選擇,以及管理大規模資產的能力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一個基金經理的真正實力。
然而,鵬華基金目前面臨的現實是,一旦業績不佳,投資者就可能選擇贖回,轉投他處。基金公司可能因為基金經理帶來的高管理費收入而將其提升為高管,但這是否是正確的做法?
這種以業績和規模為導向的策略是否反映了代客理財應有的價值觀?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免責宣告: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