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未來大家想找一個新的技術,首先想到去松山湖看一看。”關於新能源產業發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表達了對松山湖的期待。
1月26日,毗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開園,這是東莞市科學技術局設立的首個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7家企業率先入駐,未來還將規劃10萬平方米的園區。到2030年,松山湖將集聚100家以上新能源企業,過萬名研發人員。
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受訪者供圖
新能源產業已是眾多工業強市發力的方向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表示,東莞逐漸發展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較為完善的城市之一,而松山湖在新能源產業方向,散發強勁的“磁吸效應”。
一個新能源材料產業叢集核心正在東莞松山湖形成。
01
“科技+產業”成最大吸引力
新能源技術仍處於加速變革期,其中材料革新是新能源技術變革核心和基礎。“可以說誰掌握了先進的新能源材料,誰就掌握了新能源產業的未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表示。
按照規劃,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將依託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以及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理事單位創新資源,瞄準東莞產業鏈短板領域,圍繞新能源材料、電子資訊材料、材料製備等三大領域佈局。
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開園。受訪者供圖
“原來很多年沒法實現的一些技術,在這裡很快得到了突破。”米開羅那(上海)工業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萬新軍表示,去年6月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建立合作,半年內已完成三個課題的固態電池智慧裝備實驗線,拿到了不少的固態電池實驗線訂單。
萬新軍坦言,非常認可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立的“產業整合、技術整合”科技創新模式。入駐新園區後,將建立一個3500平方米的實驗平臺,今明兩年將完成8項研發課題和相應的中試線整線研發,未來公司的第四個工廠——專注鋰電的高階智慧裝備工廠也將佈局在東莞。
東莞市嘉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孵化的企業,也是首批入駐園區企業之一,總經理閆勇表示,公司依託材料實驗室做研發,將啟動第一期產線的建設,真正從研發專案邁向商業公司。“這裡另外一個優勢是產業鏈。我們是做材料的,目標客戶是電芯企業。東莞乃至大灣區這一類企業比較多,其中創新工場就有20餘家企業,都是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我們可以實現充分交流。”
黃學傑介紹,首批進駐企業,多為鋰電池領域的新材料、電池設計、研發、裝置等上下游企業,“現在多數還是材料實驗室孵化出來的企業,也有外部企業,未來肯定是外部企業越來越多。”
他透露,一批意向入駐的企業在前兩年就已經來到東莞,限於場地問題,被安排到其他鎮街,正在規劃下一個10萬平方米的園區,未來將集聚更多的新能源企業。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航拍圖。資料圖
02
資源全面開放 吸引企業加入生態鏈條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表示,實驗室非常重視能源材料這個板塊,現在大概有將近10個團隊,包括基礎研究,還包括產業化的團隊,為能源材料方面工作。
具體來看,材料實驗室已經在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高可逆比容量負極材料,以及相關配套材料等第三代鋰電池材料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鋰電池小試、中試和檢測方面建設了實驗平臺和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擁有一批高精尖的儀器裝置,可以為新能源企業家提供開放共享的服務。
“多方合作研發的效率高。”黃學傑總結道,產業技術的創新,不能閉門造車,材料實驗室的研發,也不是悶頭幹就可以做好,因此,材料實驗室的資源全面開放,吸引新能源產業鏈的企業一起集聚,並鼓勵企業間互相合作開發,“一起來做研發,能做得快,效果好,開放之後大家更受益。”
而米開羅那半年內完成三個課題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們的實驗平臺未來也向全國的科研人員免費開放做實驗,開展技術合作、技術共享。”萬新軍表示,像散兵遊勇一樣做是沒法形成氣候的。
資料顯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吸引了廣汽埃安、欣旺達等23家電池產業鏈企業集聚在實驗室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共同開發動力和儲能電池新一代產品,並有多家鋰電產業鏈企業在松山湖成立獨立研發企業,在壯大自身的同時,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新能源產業持續爆發,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鋰離子電池材料等產業上下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突破,已經成為眾多工業強市發力的新支柱。而產業要再下一城,必然是集團性作戰,產業鏈的整合,生態的營造,才能夠做出強大的新能源隊伍。
東莞市新材料產業園。受訪者供圖
03
形成新能源材料產業叢集核心
今年1月22日,東莞市政府一號文,強調以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搶抓風口機遇,強化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其中,力爭 2027 年新能源產業叢集營收規模達到1000億元。
近年來,隨著東莞新能源產業生態的逐步完善,東莞已經湧現出像新能源科技新能安、新能德,博力威等一批實力強勁企業,也建立了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散裂中子源、東莞理工學院等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高校科研院所。
作為廣東首批啟動的四家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承擔東莞新能源產業突破的重任。汪衛華表示,透過建設運營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創新社群等抓手,助力東莞在新能源產業等方向,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產業要素向東莞集聚,落地研究及生產資源,構建產業鏈創新生態,形成了新能源材料產業叢集核心。
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作為住莞省政協委員的黃學傑提交了相關提案,他建議省市聯動建設“新能源材料及應用技術創新社群”,以企業為主體、以材料實驗室為支撐,加強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援,實踐一條以材料技術源頭創新引領新能源產業創新高地建設的“廣東路徑”。
松山湖航拍圖。松湖融媒供圖
黃學傑坦言,電池行業不像半導體、軟體,一講到半導體、軟體,馬上就會想到矽谷。電池行業裡大家還不能找到像矽谷一樣的地方,想找新技術、新靈感沒有地方。從這個方面來講的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努力地做一些事情,這裡有很好的研發團隊,有很好的材料實驗室的平臺。
按照發展規劃,遠期到2030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吸引超100家以上的集聚,將有萬名工程師集聚,專攻新能源行業,形成研發高地,“社群的首批企業的研發型企業入駐,我想這就是一個開始。希望以後大家想找一個新的技術,沒聽說過的技術,就想到松山湖去看一看。”黃學傑表示。
以科技吸引新能源產業研發力量集聚,形成產業叢集的核心,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的產業發展模式。探索的價值在於,對東莞而言,未來不僅是新能源產業,還是與材料緊密相關,與科技緊密相關的產業都有望受益該模式,打造一個個產業叢集核心,讓產業新支柱越來越穩。
採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